二、宾语前置的演化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先秦时期,宾语前置并不是语言的变例,而是一种常例。一般情况下,宾语前置有这样几个条件,一种是宾语不借助结构助词而直接位于动词之前,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宾语借助结构助词而提到动词前边。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梁王即终,欲谁立。(史记·梁孝王世家)
②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③彼且奚适矣。(庄子·秋水)
④天下之父归子,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般是“疑问代词+动词”的形式。在先秦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严格地遵循前置的规律,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吾谁欺,欺来乎”,“谁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欺来”名词作宾语,宾语并没有前置。当然,先秦也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不前置的。
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
②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③民其谓我何。(左传·桓公六年)
④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年)
在先秦文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不前置的情况只是少数,而且多在文言固定格式之中,但疑问代词作宾语而不前置,在这时已经有了萌芽,到了汉以后,就更明显。
汉以后,疑问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情况逐渐多起来,如:
①彼来者为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②诸将云何。(史记·陈丞相世家)
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就更用不着前置了。当然,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形成仍然被保留下来,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何以为家”等。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前面,即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否定句。否定句顾名思义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表示否定的词“不”、“未”、“毋”、“(无)”、“勿”、“弗”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其二,必须是代词作宾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己”,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等。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②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左传·定公十三年)
③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英;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礼记·礼器)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前文中已经出现。这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必须前置相比,先秦时,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并不那么严格,先秦时期,还有相当多的代词宾语在否定句中并不前置。如:
①尔不诈我。(尚书)
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卫风)
③吾不知之矣。(论语·秦伯)
④不告女,庸为直乎。(左传·哀公十六年)
到了汉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越来越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的情况也很突出。
魏晋以后,在接近口语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宾语前置的用例了,当然,历代文人的作品中不乏仿用:
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②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彼不我思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现代汉语中这种语言现象基本上消失了,只是在应用文言格式的句子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仍然使用,“时不我待”、“时不我与”等。
三是借助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中,最常见的结构助词是“是”和“之”。如:
①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②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汤问)
③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④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
⑤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这类助宾语前置的词,除了“是”和“之”外,还有“实、焉、於、来、为、所”等。
对这种结构助词“之”、“是”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现象,有些学者看作复指现象。如果把“之”、“是”和以上助词放在一起不难看出,这些词显然不具备代词的功能。作为复指成分,应当充当句子成分,“是”、“之”在这里并不充当句子成分,只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再说,在这种格式中,有的前置宾语本身就是代词: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②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③古之圣人,唯此之慎。(国语·周语)
因此,把“是”、“之”看作结构助词是合情合理的。
有的还在前置宾语的基础上加上强调语气的词“唯”,突出表现了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①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②今商王受,唯妇言是用。(尚书·牧誓)
③无非无议,唯酒食是议。(诗·小雅)
④鸡鸣而食,唯命是听。(左传·成公十六年)
⑤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道德经上)
直到今天,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古老的句式还发挥着作用,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宾语可以直接提到句首。
①水火,吾见蹈而死者。(论语·卫灵公)
②夫圣,孔子不居。(孟子·公孙丑上)
③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论语·述而)
④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孟子·尽心上)
这种宾语提到句首的情况,和现代汉语没有大的差别;如:
①成绩来自努力,聪明来自勤学,我们青年人应该懂得。
这句话中,主语是“青年人”,谓语是“懂得”宾语则是“成绩来自努力,聪明来自勤学”这个复杂宾语被提前在句首了。可见,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古今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条件和形式不同而已。
现代汉语里,宾语也可以前置,但它有一定的条件,动词必须加上一个补语或状语,如不能说“他书念”,却可以说“他书念完了”,“他书还没念”等。用这种消极手段,使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第一,“受事宾语+主语+也(却)+动词”。
①老家他也没回去过。
②一堂课我也没有落掉。
③什么道理他都懂。
④饭碗我却没端稳。
例①中谓语是“回去”,“老家”是一个前置受事宾语。例②③④基本上是这种结构形式。宾语前置附加了其他些词,如“也、都”等。
第二,“主语+受事宾语+也(却)+动词”。
①他老家也没有回去过。
②我一堂课也没有落掉。
③他什么道理都懂。
④我饭碗却没端稳。
跟第一种宾语前置不同是,在这种宾语前置中,主语放在了句首,其他条件并没有发生变化。
第三,处所名词做宾语也可前置。
①一趟天津我也没去过。
②一回广州我也没回去过。
③北京谁也没到过。
这几例中的前置宾语都是处所名词,如“天津”、“广州”、“北京”等,它们前置时,也要借助“却、也”等词。
现代汉语名词宾语前置的特点是(一)受事宾语或处所宾语都表示周遍性的,动词前面一般有副词“也、都”。(二)前置宾语可以放在施事主语的前边,也可以放在施事主语的后边。(三)前置宾语因表示周遍性,含有“甚至”的意思,可以在前置宾语前面加上“连”以表示强调。(四)这类句子否定比肯定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