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力与心理素质

语言力与心理素质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Ⅶ 语言力与心理素质二十世纪以来,心理科学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彻底了解心理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控制情绪就涉及语言力和心理素质的问题。语用学学者们重新审视了本来被认为是语言垃圾的东西,结果发现这些所谓垃圾资料却是语言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一方是以听者的身份出现的。心理素质和语言力学又有什么关系。

Ⅶ 语言力与心理素质

二十世纪以来,心理科学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彻底了解心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常常以为人的心理十分简单,而事实上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知道宇宙是无限的,电脑的储藏量也是无限的,同样,人们心理的复杂性也是无限的。我们对心理和语言力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何况语言力和心理的关系探讨也只是刚刚走出第一步。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经说过一句话:“行善就是福”。这句话是很有意义的。从人的角度来说,学会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人们要学会如何控制愤怒、沮丧、过分激动以及负罪感等。因为以上这些情绪都可能使人们削弱自己的能量。任何一个人只要自我感觉好,情绪控制得好,就完全有可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的力量。而控制情绪就涉及语言力和心理素质的问题。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把语言学划分为三个部分:语义学、语用学和句法学。不过,当时莫里斯对语用学的认识还是比较简单的,他只是企图把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语用学(Pragmatics)这个名词也源自于实用主义(Pragmatism)。此后语言学界开始注意语用学的研究,如奥斯汀提出了表现力、非表现力和超表现力诸问题;塞尔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对奥斯汀提出的表现力进行新的探讨;格赖斯(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而利奇(Leech)用礼貌原则补充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之处。由于许多语言学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语用学。语用学学者们重新审视了本来被认为是语言垃圾的东西,结果发现这些所谓垃圾资料却是语言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交际环境里人们对语言的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人们不仅知道语用学这个名词的一般意义,而且一部分人还能够自觉地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语用学,大大改善了人际关系。

自然界中许多奇特的现象,要经过人们不断地探索才能够认识。我们用榔头轻轻地敲玻璃,玻璃发出音乐,只要稍稍一用力,就会把玻璃敲碎。但是,我们用同样的榔头敲一块铁板,用多大的力气,铁板不会被敲碎。从物理学来看,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对于不同质量的物体需要用不同的工具。现在我们讨论语言力的问题,情况也是一样的。一位老师对两位中学女生说:“你们两人这次语文都考得很差。”这句简单的陈述句对两位女学生来讲发生了完全不同的语效。甲认为老师对她的警告很好,今后她决心努力,她认为等她的成绩提高以后老师会对她的印象会改变的。所以,老师告诉她考试情况后她的心理一切正常,如果说有什么变化,就是这位女学生比以前用功了些。乙的情况和甲不同,她没有感到老师告诉她这件事有什么好的地方,在她的感觉上老师是偏心的,而且老师用指责性的口气告诉她语文不及格明明是对她的人格侮辱。因此她连续几天心情不好,郁郁不乐。她的父母看到女儿的神情有异,便向女儿了解情况,女儿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使得家长也反对老师,以后也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那我们要问,这种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责任又是在哪一方呢?正确的回答是责任双方都有。

我们先从学生一方来考察。学生一方是以听者的身份出现的。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一般要求听者和说者都要遵守合作原理。听者应该充分体会说者所说的内在含义,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些缺陷,也不要过分苛求。何况说者仅仅告诉她语文没有考及格,考得很差,并没有更多的批评和指责。听者没有任何理由把责任完全推到老师一方。这位学生应该像第一位同学那样,首先从自己的方面考虑,设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是她没有如此做,相反把事态闹大。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群体之中此类纠纷是很多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这类纠纷必然会大大增加。

再从老师方面来考虑,老师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虽然,从一般情况说,老师把学生考试的情况通报给学生本来没有错误。既然学生参加了考试,告诉学生考试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反,如果老师不把成绩告诉学生倒是失职的表现。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老师的做法是对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老师没有从心理学出发和学生打交道。老师应当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特别是中小学老师对学生就应该很了解。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情感和情绪等等。这样老师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特点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就不至于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才能够上岗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教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不能过高,但是教师应该对几个心理素质比较低以及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的学生有所了解。

1

人们的心理构造和心理功能是非常复杂的。人们都知道,微笑使人愉快,奸笑使人恐惧;痛哭使人伤心和同情;革命歌曲使人意气蓬勃,而靡靡之音使人颓废。只要细细一想就不难看出,微笑、痛哭、革命歌曲和靡靡之音都和语言有关系。

既然人的心理素质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和语言力学又有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什么是人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它包括一个人的所有心理方面的情况,如: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感、情绪、能力、性格、气质等。当然如果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上述情况的详细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师对一些特殊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应该了解。我们说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老师掌握了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就可以“对症下药”,消除或减少师生之间纠纷的产生。全国模范教师斯霞之所以成功,就因为她能够做到这一点。

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每一个个体就有差异。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个体的情感和情绪方面,而个体的情感和情绪又都和其性格以及气质有关。一般我们把一个个体的性格、气质、情感和情绪方面的特点看作其心理素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心理素质和语言力学的关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气质是指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一种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以上是理论上的说法。简单地说,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就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比如有的人性子急,容易动感情;有的人性子慢,对一切都不着急,喜欢冷静思考;还有的人做事敏捷,言谈迅速。个体之所以形成如此各种不同的气质特性,都和他们的先天遗传以及后天的环境有关。也就是说,个体的气质是可以改变的,个体的气质是可塑性的。

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气质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胆汁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往往思维灵活,做事粗放,不求甚解,情绪表现强烈。在人际环境当中和这种人打交道比较容易,虽然这种人容易动火,但也容易消气。这种气质的人不会长远地记仇。

第二,多血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思维很灵活,但理解问题比较肤浅,情绪外露,变化无常。敏捷好动,做事毛糙。在人际环境中和这种气质的人打交道也很容易,因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情的确是非常的不高兴。但是,情绪稍有稳定,就可能一切恢复正常。所以,在和他们交际时,即使说错了什么,关系也不大,只要事情过去就结束了。

第三,黏液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思维迟缓,考虑细致,情绪不易兴奋,坚定认真,心情不易改变。在人际环境中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加以注意,语言力要施加适当,否则容易造成成见。一旦有了成见要想消除就难了。

第四,抑郁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情感简单,对挫折特感强烈,而且经久不变。敏感,能够体验常人不能体验的事情。孤僻,不喜欢出头露面。在人际环境中和这种人打交道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虽然敏感和稳重,但是他们又怯懦和迟疑。

以上四种气质只是从分类的角度分别叙述,事实上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是绝对属于某一种气质,实际上都是属于混合型的。另外,我们不能认为某一种气质是最好的,而另一种气质是最不好的。每一种气质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里所以把四种气质都列举出来,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人际环境中要注意如何和他们打交道。另一个是在人际环境中如何改造他们的气质结构。我们在读文艺作品的时候就会注意到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水浒传》里的李逵和鲁智深,都是比较典型的胆汁质的人。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红楼梦》里王熙凤就是典型的多血质的人。最典型的抑郁质的代表莫过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黏液质的代表人物如《西游记》里的唐僧,《水浒传》里的宋江和卢俊义。在人际交际的环境中如果知道对方的气质,和对方打交道就容易得多,就会了解如何把握语言的分寸。无论医生对病人或者教师对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

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抑郁质的人的特点,并且说林黛玉可谓是抑郁型的代表人物,其实林黛玉除了是抑郁质,还是多血质。从《红楼梦》中对她的描述来看,她活泼、敏锐,但又显得多疑。《红楼梦》第20回中有一段说道:

贾宝玉来到贾母房中,见到林黛玉也在。林黛玉问宝玉:“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道:“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她那里,就说些闲话。”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儿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坐儿,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啊?”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管你,只是你自己糟蹋坏了身子呢。”黛玉道:“我作践了我的身子,我死我的,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活着,好不好?”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么闹,我还怕死吗?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道:“我说自家死了干净,别错听了话,又赖人。”

从上面引用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林黛玉的特殊性格。她除掉活泼敏锐以外,还显得心情狭窄,嫉妒多疑,的确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女人。在人际关系中对待这样的人就特别要注意语言力的问题。而贾宝玉很懂得运用语言,没有使林黛玉生更大的气。因为贾宝玉告诉她是从薛宝钗那里来,林黛玉立刻就气上心头,好像贾宝玉只能到她这里来玩,而不应该到任何一个其他女人那里去。所以她就开始对他冷言冷语。的确,在社会里有许多如此的人,如果不注意语言力的问题,自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2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不仅需要对不同气质的人施加不同的语言力,而且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力改造特殊性格的人。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典型。下面我们举出他的《驯悍记》。在这剧本中穿插了几个故事情节,其中的一个故事的内容是:凯萨琳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孩,但是追求她的人很少,主要是由于她的性格非常泼辣,可以说她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胆汁质加多血质的女人。别人都不敢向她求婚,因为她太厉害了。比如来向她求婚的人叫她的小名,她立刻就给予回击:“算你生着耳朵听,可是我这名字是会刺痛你的耳朵的,人家提起我的名字,都叫我凯萨琳。”(2幕1景)求婚的人告诉她,因为他到处听到人们都说凯萨琳如何温柔贤惠,他被别人的话打动了心,所以出来向她求婚,希望她能够成为他的妻子。而凯萨琳却对他说道:“打动你的心!哼!叫那打动你到这儿来的家伙再打动你回去吧,我早知道你是个给人搬来搬去的东西。”(2幕1景)所以,人们都感到她是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有一个叫彼特卢乔的人想出办法从心理上改变她。彼特卢乔在向凯萨琳求婚时,不管凯萨琳对待他如何泼辣,如何讽刺他,嘲笑他,骂他甚至于打他,他都不生气,只是赞美她,使她高兴。最后他们终于成功,并且宣布结婚。

结婚以后彼特卢乔一变常态,她以爱护妻子为名,故意装出比凯萨琳脾气更为暴躁,用特殊的语言让她对丈夫误解,感到委屈和痛苦而最后醒悟。也就是说经过丈夫的改造,凯萨琳终于变成一个有情感的女人。当然,其他的人还不敢相信,如此凶悍泼辣的女人会改变吗?最好用凯萨琳自己的话来回答,她是这样说的:

“展开你那颦蹙的眉头,收起你那轻蔑的鄙视,不要让你伤害你的主人,你的君王,你的支配者。它会使你的美貌减色,就像严霜啮噬着草原,它会使你的名誉受损,就像旋风摧残着蓓蕾;它绝对没有可取之处,也丝毫引不起别人的好感。一个使性的女人,就像一池受到激动的泉水,浑浊可憎,失去一切的美丽,无论怎样口干吻渴的人,也不愿把它啜饮一口。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你的生命,你的所有者,你的头脑,你的君王;他照顾着你,抚养着你,在海洋里陆地上辛苦操作,夜里冒着风波,白天忍受严寒,你却穿得暖暖地坐在家里,享受着安全和舒适。他希望你贡献给他的,只是你的爱情,你的温柔的辞色,你的真心的服从;你欠他的好处这么多,他所要求于你的报酬却是这么微薄!一个女人对待她的丈夫,应当像臣子对待君王一样忠心恭顺;倘使她倔强使性,乖张暴戾,不服从他正当的愿望,那么她岂不是一个大逆不道、忘恩负义的叛逆?应当长跪乞和的时候,她却向他挑战;应当尽心竭力,服侍他、敬爱他、顺从他的时候,她却企图篡夺主权,发号施令;这一种愚蠢的行为,真实女人的耻辱。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这样软弱无力,耐不了苦,熬不起忧患?那不是因为我们的性情必须和我们的外表互相一致,同样的温柔吗?听我的话吧,你们这些倔强而无力的可怜虫!我的心从前也和你们一样高傲,也许我有比你们更多的理由,不甘心向人们俯首认输,可是现在我知道我们的枪矛只是些稻草,我们的力量是软弱的,我们的软弱是无比的,我们所有的只是一个空虚的外表。所以你们还是挫抑你们无益的傲气,跪下来向你们的丈夫请求怜爱吧。为了表示我的顺从,只要我的丈夫吩咐我,我就可以向他下跪,让他因此而心中快慰。”(5幕2景)

我之所以引用上面这一段文字,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人们可以运用语言力来改变人的气质。至于莎士比亚在《驯悍记》里企图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可以不管,也没有必要加以评论。至少我们可以了解下面的情况。原来凯萨琳是一个妄自尊大、高傲凶暴的女人。她具有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两种气质的缺点。而彼特卢乔运用适当的语言力使凯萨琳去掉了两种气质的缺点,却保留了优点。所以,只要适当地运用语言力,就不仅能够和不同气质的人和平共处,而且可以帮助对方改掉任何一种气质的不好的方面。当然,心理学中关于气质的理论有好几种,我们只选择了一种进行讨论。

3

其次我们再从性格来看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性格理论和气质理论是不同的,两者既有差别,又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所以我们把气质和性格分开来研究。到最后再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语言力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如诚实和虚伪,善良和卑鄙,勇敢果断和优柔寡断,等等。一个人的性格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从一般的情况看我们讲的性格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这样说也许过分了一些,但这确实说明了性格的形成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曾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怀,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反而进行虐待,让他们住在走廊里。后来孩子长大了,结婚并且生了孩子,这一对小夫妻也让父母住在走廊里,父母心中很不高兴,责怪他们的儿子,儿子答道:“我让你们住在走廊里一点也没有错,因为你们不是让祖父母住在走廊里吗?”这就是说子女学父母。一个爱争吵的家庭养出来的子女也可能是爱争吵的。有人还说,在学校里讲一万句做人要诚实,而回到家里父母只要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把孩子拉到不诚实的一面。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性格的具体形成,因为这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我们必须要研究性格的表现,了解了性格的表现我们才可以着手从语言力学来改变个体的性格。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是通过个体的行为、言语以及外貌而表现出来的。先从个体的行为来看。在幼儿园里吃东西的时候,有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的小朋友吃,有的就不愿意。这里可以发现儿童的利人和自私。在儿童们游戏时,有的愿意扮演次要的角色和配角,有的却愿意扮演领袖,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好强性格和被动特点。另外,从学生的课堂纪律、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意志力。

在人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其性格特征。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情反而面带笑容,这说明他/她的自尊心很强。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却愁眉苦脸的,这说明他/她缺乏自信心。喜欢摇头晃脑的孩子比较骄傲自大;喜欢讨好别人的孩子好的一面是人际关系比较好,不好的一面是经常这样就容易成为一个谄媚者。

同样在人们的言语上也可以发现其性格。比如一个人不喜欢多讲话,我们说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人喜欢和别人交谈,我们说这是善于交际;一个人喜欢夸夸其谈,我们说这是华而不实;有人喜欢信口开河,我们说这是缺乏自制力;还有的人喜欢引经据典,我们说这是善于表现自己的人。

我们这里把气质和性格作为个体的心理素质来研究。气质理论属自然科学的范畴。气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医学家希波克里特提出来的。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性组合而成的,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特征。气质制约于生理特点和遗传素质,在性格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且气质在其本质上是不容易变化的,即使有所变化,也很缓慢。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语言力可以使其改正不好的一方面,但是并不能完全改变其原有的气质。性格的概念和气质不同,性格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和后天有关系的,受后天环境的制约,由社会生活实践所决定。这就是性格和气质的一个主要的分别。也就是说,个体的性格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有时改变得还比较快比较容易。我们从心理素质方面来研究,气质和性格是心理素质的两个方面,相同气质的个体可能具有不相同的性格。心理学家们曾经对这个问题作过专题研究,其结果是相似的。比如,对10名多血质的学生进行研究就发现,其中有4人自制力强,有6人自制力不强。对10名胆汁质的学生研究,其中有5人自制力强,另外5人自制力不强。对10名抑郁质的学生研究,有6名自制力强,另外4名学生自制力不强。而对10名黏液质的学生观察,发现8名学生自制力强,另外两名自制力不强。这项调查的结论非常清楚:不同性格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气质,同样,不同气质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格。

虽然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气质,但是,性格和气质是有密切关系并且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用胆汁质和黏液质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勤奋性格的胆汁质的人,其勤奋是迅速和直接的;而具有勤奋性格的黏液质的人,其勤奋的特点是从容不迫的。这就可以看出积聚能量的过程不同,这本身是和气质有关的。因为个体的气质属于先天的,所以气质必然对后天形成的性格有影响。比如,对个体的果断和勇敢的性格形成上,胆汁质的人比黏液质的人就显得容易。而对个体的自制力和镇定方面的性格形成上,黏液质的人就比胆汁质的人更加容易。我们可以再用《水浒传》里的李逵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行比较。李逵是典型的胆汁质,而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李逵很容易形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而林黛玉要形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反过来讲,林黛玉形成细致认真和稳重踏实的性格就非常容易,而要李逵形成细致认真和稳重踏实的性格就要难得多。

4

想利用语言力来减少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发生,并且帮助一些人提高其心理素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心理素质。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理素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进一步讨论语言力和心理素质的关系。一个交际场里的最小单位是一对说者和听者。说者和听者是相对的,也就是听说双方都是说者,也都是听者,因为听说双方是轮流的。在一个交际场中进行交流活动时,说者要估计听者的心理素质,是不是对自己的言语能够接受或者承受得了。一位老师发现一个抑郁质的女学生有错误时,应该帮助她提高认识并改进自己的缺点。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常常就是由于老师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几年前有一条报道说,老师批评了一个女学生,结果这个女学生竟然回家后自杀了。这究竟是谁的错误呢?应该说双方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老师没有了解这位女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她是一个抑郁质的女孩,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用一般的批评方式。因为一个抑郁质的学生,又特别是一个女学生,她时常把自己沉溺在幻想当中,感情细致,喜好孤僻,易于怀疑。对待这样的女学生,工作就要做得非常细致。老师不仅要懂得心理学,而且要懂得如何运用语言的力量。我自己也有过同样的体会。下放劳动时我在一个中学里教过书。有一个女学生不停地讲话,我已经对她作了两三次暗示,可是她不理睬,仍然讲话,隔壁的同学也不理会她,还是要和她讲话。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很年轻,也有点火气。于是我就批评她:“你还要讲话,就到外面去讲。”她根本就不理我,而且变本加厉,望着我,说道:“我讲话和你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和你讲话。”同学们都看着她。我于是走到她的面前,叫她离开教室。可是她就是不离开。双方相持了好几分钟。我这才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如果再相持下去就会越闹越僵。我当时心中有数,这是一个胆汁质的学生,她表现出胆汁质的缺点,所以我应该换一种方式对她进行教育。过了几天,我在路上遇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我,但是她把头低着,装作没有看到我。于是我就对她说道:“你还生我前几天课堂里的气吗?我当时的态度不好,我现在向你道歉。”其实,我也意识到我自己在课堂里对她的态度不对,我对她说的也是大实话。可是,她听了我的话后,脸上还是带着笑容,但是我看到她的眼里流下了晶莹的泪珠。接着她说道:“老师,我以后不这样了。”我当时也很激动。我无意中向她说了一句道歉的话就收到如此好的效果,我想语言的作用是多么大啊!

在历史上和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过许多关于运用语言力的典范。有用在友好相处方面,有用在害人方面。我这里研究语言力学的目的在于友好相处方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语言力运用不当就会造成矛盾和纠纷。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语言力运用不当而产生纠纷的情况。我们先举一个李尔王和他女儿的故事。李尔王已经80多岁了,感到自己已经老了,最好把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自己可以享受清福。他先把三个女儿叫到面前,向她们说明要她们来的原因。他告诉她们,他自己把国土分成三份,看哪个女儿对他最爱,就把最好的一份给她。两个大女儿马上就讲了动听的谄媚的话,深得老父亲的欢心,每人拿去一份国土。只有小女儿考狄利亚没有表示她的意见。其实李尔王最爱考狄利亚,特地留下一份最好的国土给她。李尔王看到考狄利亚还没有说话,便对她说道:“我们美好王国中所留下的第三份沃土是给你和你的子孙世袭的产业;和高纳里尔的一份相比,同样广大,同样富庶,同样满意。现在,我的宝贝女儿,你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不是我不喜欢的一个;法兰西的葡萄和勃根第的奶品在争夺着你的青春之爱;你说些什么来换取一份比你两个姐姐更富庶的土地?你说。”

这里可以看到李尔王对小女儿考狄利亚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这样说分明告诉她老父亲给她的一份国土是最好的。但是,考狄利亚的性格和两个姐姐完全不同。她听到她们专门讲动听的好话欺骗老父亲,而且全是些口是心非的话,心里就很不高兴。因此她也就没有抢先发言。现在老父亲问自己,她只有回答,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Cordelia Nothing,my lord.(考狄利亚:父亲,没有。)

Lear   Nothing?(李尔王:没有?)

Cordelia Nothing.(考狄利亚:没有。)

Lear   Nothing will come of nothing,speak again.(李尔王:没有只能换取没有。重新说过。)

Cordelia Unhappy that I am,I cannot heave My heart into my mouth。I love your Majesty According to my bond,no more nor less.

(考狄利亚:我不会美化措辞,我不能口是心非。我只能以我的名分热爱陛下,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王》1幕1景)

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读过这个剧本的人都知道李尔王爱小女儿极其深,同样考狄利亚最爱的就是她的老父亲。有的学者还认为考狄利亚本来就是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然而就是为了“没有”的回答,改变了应有的前途。老父亲发脾气,和女儿断绝父女关系,把女儿赶出王国,把本来打算给考狄利亚的一份国土又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结果呢?就是因为考狄利亚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回答。只要她讲一句“父亲,我像姐姐一样爱你”,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或者李尔王说一句“你说没有只是表面的话,我知道你心中是爱你老父亲的”,同样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两个人的脾气都很刚愎自用,互不相让。老父亲以为小女儿一定会说出比两个大女儿更好听的热爱自己的话,对她的期望值太高,而女儿竟然说“没有”,因此他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在一时的气愤之下断绝了父女关系。而考狄利亚自有她的苦衷。她以为这样讲,老父亲应该了解她的意思,而且,即使不能了解也没有关系。她以为老父亲向来喜欢她,是不会对她采取脱离父女关系手段的。事实上,两个人的想法都错了。而且越错越不愿意挽回。特别当考狄利亚讲出下面话的时候,李尔王就更加不满意,可是,实际上,考狄利亚所讲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这样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姐妹们要是用她们整个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姐妹们一样再去嫁人的。”(同上,1幕1景)

无疑,考狄利亚说的是真心实意的话,可惜这样的真话老父亲的耳朵听不进。很清楚,这就是由于语言力发生的作用。如果李尔王和考狄利亚都懂得语言力的作用,就不至于如此。我们讲语言可以生出麻烦,造成矛盾和纠纷,以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5

有些人虽然不懂得语言力学的理论,但是他们懂得如何用语言力来挑拨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别人的家庭幸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奸臣,他们总是利用皇帝这个不明是非、昏头昏脑的人,挑拨皇帝和忠臣之间关系。不过我现在要举的仍然是莎士比亚《奥赛罗》里的例子。奥赛罗的下级伊阿古看到奥赛罗提拔了另外一个年轻人,而没有提拔他自己,心中便记下这笔仇恨。于是他通过自己的老婆从奥赛罗的妻子戴斯德梦娜那里偷来一条手帕,又把手帕放在被提拔的年轻军官的床上。这条手帕非常重要,是奥赛罗祖传的物品,奥赛罗转送给戴斯德梦娜作为永恒的纪念。被伊阿古偷来后作为证据来证明戴斯德梦娜和被提拔的年轻军官有不正当的关系。本来奥赛罗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子,是不会相信别人谗言的。伊阿古却利用语言的力量俘虏了奥赛罗,使他上当受骗。伊阿古得意洋洋、满有信心地说道:

“这个摩尔人有着坦白爽直的性格,你只要装得老实他就以为你是老实人,而我可以把他当驴子一样,叫他温驯地让我牵着鼻子走。有了,我想出了计策。地狱和黑夜正对着光明世界酝酿着一桩空前的罪恶。”(《奥赛罗》1幕3景)

从伊阿古的这番话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早就准备好要用语言的力量拉着奥赛罗的鼻子走,因为他已经想出了计策。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他自己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是他本人正对着光明世界准备干一件空前的罪恶。他完全承认自己所要做的是一件罪恶。《奥赛罗》的剧情事态发展基本上就在伊阿古的阴谋计划之中。这里是一个运用语言力做坏事的例子。

在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有彼特卢乔运用语言力做好事的例子。彼特卢乔完全了解凯萨琳是一个漂亮而又倔强凶悍的姑娘,和她谈情说爱是很困难的。连凯萨琳的父亲也不会想到彼特卢乔会成功。但是彼特卢乔胸有成竹。凯萨琳的父亲不无担心地告诉他问题的关键是要“先去把她的爱求到手再说”。可是彼特卢乔很有把握地说道:

“啊,那算什么难事!告诉您吧,老伯,她固然脾气高傲,我也是天性刚强;(两股烈火碰在一起,怒火的燃料一下子烧个精光。)一星星的火花,虽然会被微风吹成烈燃,可是一阵排山倒海的飓风,却可以把大火吹熄;我对她就是这样,她见了我一定会屈服的,因为我是个性格暴躁的人,我不会像小孩子一样谈情说爱。”(2幕1景)

彼特卢乔同样也早有准备,知道如何对付凯萨琳,他的方法就是用语言力。在他和凯萨琳见面之前,他就有了充分的准备:

“有劳您就叫她出来吧,我就在这儿等着她。等她来了,我要提起精神来向她求婚:要是她开口骂人,我就对她说她唱的歌儿像夜莺一样曼妙;要是她向我皱起眉头,我就说她看上去像浴着朝露的玫瑰一样清丽;要是她默不作声我就恭维她的能言善辩;要是她叫我滚蛋,我就向她道谢,好像她留我多住一个星期一样;要是她不愿意嫁给我,我就向她请问吉期。她已经来了,彼特卢乔,现在就看你的本领了。”(2幕1景)

从彼特卢乔的这一段说白可以看出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利用语言力来征服这一个难以得到手的悍妇。当然,在剧本中,彼特卢乔除了运用语言力外,还加上一些行为上的措施。至于行为上的措施在这里就不加以叙述了。

现在我们已经从莎士比亚的不同剧本当中举出三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语言力运用在不同的目的上。李尔王和小女儿之间的矛盾是由于两个燃烧着的火球碰在一起,刚愎自用,各不相让,结果鹬蚌相争,使得两个姐姐得利。这是父女之间的纠纷,说明他们两人的心理素质都不很正常,从气质上看他们两人都是胆汁质,而且考狄利亚是一脉相承了老父亲的气质。又特别在气头上,谁都不会让步。尽管事情过后双方都感到非常懊悔,但悔之晚矣,两人争吵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和倔强。一个是既然你不愿意说热爱老父亲的话,就和你脱离父女关系;另一个是既然你不相信我,只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就偏不讲,你要把我赶走,我就走。特别是李尔王,他把胆汁质的不好部分尽量地扩张,利用到再不能扩张的程度。我们说,如果利用胆汁质的好的方面,就是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而利用胆汁质的不好的方面,就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他发挥了胆汁质几乎所有不好的一面,对于愤怒体验强烈,表现为急躁、刚强、冲动和粗暴。事实上,他已经从胆汁质发展成为极端的变态情绪。如果从生理上观察,就应该发现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肾上腺素输出量提高,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皮肤出汗,面色苍白,甚至于呼吸加深加快等等。当然,这里只是从理论上分析,莎士比亚并没有在剧本中描写。这就是说,他已经从一般的气质在特定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变态情绪,达到焦虑的临床特征。这时李尔王感到十分失望,对他最信任的小女儿开始怀疑,他开始夸大自己的失败和忧虑,心情紧张,内心恐惧,说出一时无法控制的言语,形成一种失态的表现。特别李尔王这时出现了抑郁的特征,心情焦虑,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当着许多大臣们的面说出许多不应该说的话。他质问考狄利亚为什么她年纪这样小就没有良心。女儿说她年纪虽然小,但她的心确实是忠实的。李尔王一听就更加火上加油。说道:

“好,那么就让你的忠实做你的嫁奁吧。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凭着黑夜的神秘,凭着主宰人类生死星球的运行,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把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儿女的锡第安人……”(《李尔王》1幕1景)

当然,考狄利亚比起老父亲来要冷静得多。她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愿意像她的两个姐姐一样讲一些虚言假语,骗取老父亲的信任。如此的固执正是遗传了老父亲的基因。不过她看到父亲的这种态度,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再想挽回已经不容易了。由于李尔王过分的固执,冲动到极点,虽然当时有大臣对他以善言相劝,他当然是不会接受的。后来,其实也没有多久,他就发现两个大女儿的确如考狄利亚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口是心非,他感到非常失望。最后,他才真正地悔悟,知道他的两个大女儿不仅对他不孝,而且是居心要和他为敌。所以,他咒骂道:

“她用她毒蛇一样的舌头打击我的心。但愿上天蓄积的愤怒一起降在她的无情无义的头上!但愿恶风吹打她的腹中的胎儿,让它生下地来就是个瘸子。”(2幕4景)他又骂道:“你们这两个妖妇,我要向你们复仇,我要做出一些使全世界惊怖的事情来,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我要怎么做……”(2幕4景)

所有这些都是后话,本来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那段对白所引起的。李尔王因为考狄利亚不肯表明对老父亲的爱,所以说出“没有只能换来没有”。仅仅就是这一小段“没有”的对白造成了一出千古悲剧。李尔王当时一定也没有意识到事件的发展,凭着国王的一时气愤,就把自己最喜欢的女儿逐出家门。

考狄利亚以往一直被老父亲宠惯了,根本就没有想到事态竟然会发展到如此田地。从对白当中可以看出她有些悔悟。其实她一直站在老父亲一边,为了老父亲才这样孤注一掷的。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老父亲竟然这样对待她。在她离别老父亲的时候,她对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言,她说:

“我只是因为缺少娓娓动人的口才,不会讲一些违心的话语,凡是我心中想到的事情,我总不愿在没有把它实行之前就放在嘴里宣扬;要是您因此而恼我,我必须请求您让世人知道,我所以失去您的欢心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丑恶的污点,淫邪的行动,或是不名誉的举止;只是因为我缺少像人家那样的一双献媚求恩的眼睛,一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逢迎的舌头,虽然没有了这些使我不能再受您的宠爱,可是惟其如此,却使我格外尊重我自己的人格。”(1幕1景)

考狄利亚对老父亲是一片真心,所说的也完全出自肺腑,可历来都是忠言逆耳,做君王的人就喜欢一意孤行,最后造成了悲剧才知道后悔莫及。这个悲剧留给后人的教训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现在不少的领袖依然喜欢听奉承的话语,对逆耳忠言仍然不喜欢。类似的悲剧仍然在不断发生。

6

无论什么文化都是由语言构成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虽然我们这里不讨论文化,只讨论语言,但是,在讨论语言力的时候又不能不涉及文化现象。我们说莎士比亚的剧作之所以伟大,是世界上的伟大文学遗产,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蕴涵着不朽的意义。李尔王的整个悲剧形成的最基本原因,就是“Nothing”这段对话留下的祸根。以往学者们都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精神分析理论等角度出发,基本上忽视了语言力的作用。如果从语言力角度来分析可能会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当然,我们研究语言力的目的不仅仅限于分析文学作品,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和平。所以我们要寻找原因。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李尔王的心理素质稍微良好一些,或者考狄利亚有一些黏液质的话,这个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说,一定会有人反对,他们马上就会反驳说,“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不成为悲剧了!”我可是要说明一点,我们这里主要的问题不讨论悲剧,而是讨论今后的世界如何才能不发生悲剧。我们发现,李尔王之所以不能接受语言力的打击是因为他的心理素质低。如果他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仅他不会讲出过分极端的话语,而且即使讲错了,在别人劝告的时候,至少会受其影响。李尔王在心理上不能够自我平衡,他平生最爱的小女儿居然不愿意说一句爱老父亲的话,这好像是天地都不相容的事,这样他才感到失去信心,怀疑女儿,然后怀恨女儿,最后和女儿断绝往来。这就是语言力和心理素质的关系之一。

《李尔王》这个悲剧是由于一个普通的“没有”语词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李尔王和女儿考狄利亚在言语交际当中的一个不太妥当的语词而形成的。他们之间缺乏合作原则,没有做到相互沟通。李尔王根本不了解考狄利亚所说“没有”的意思,考狄利亚同样不了解老父亲的意思,其实只需要她说一声“像两个姐姐一样热爱父亲”。问题就出现在说者没有把问题从听者的角度表达清楚,而听者也没有按说者的要求来理解,双方由于缺乏相互沟通而造成大错。因为在一个言语过程当中,说者和听者必须相互理解,何况又是在同一个语境之中。如果其中一方固执己见,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意图,多半这次交际是要失败的。所以,李尔王的悲剧从根源考虑,就是出于对语言力的不注意。

语言力的作用之一是改变个体的心理素质。前面《驯悍记》中关于彼特卢乔改变凯萨琳的心理素质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现在我们进一步来考察一下。作为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凯萨琳是十分骄傲的,何况又是一位绝代佳人。从小开始她就养尊处优,瞧不起别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更是如此。而彼特卢乔却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他非常了解凯萨琳的性格,于是他就开始实现他自己的冒险计划。这个冒险计划就是设法用语言力来降伏她。在求婚阶段先利用花言巧语得到凯萨琳的爱,然后在结婚之后再利用语言力来改变凯萨琳的心理素质。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凯萨琳的时候,他就用“凯德”这个爱称的小名称呼她。凯萨琳一听之后便说道:

“算你生着耳朵会听,可是我这名字是会刺痛你的耳朵的。人家提起我的时候,都叫我凯萨琳。”(《驯悍记》2 幕1景)

彼特卢乔立刻就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他答道:“你骗我,你的名字就叫凯德,你是可爱的凯德,人家有时也叫你泼妇凯德;可是,(凯德,)你是世上最美最美的凯德,(是凯德大厦的凯德,是我最娇美的凯德,因为凡是最娇美的东西都该叫凯德。)所以,凯德,我心上的凯德,请你听我诉说:我因为到处听见人家称赞你的温柔贤德,传扬你的美貌娇姿,虽然他们嘴里说的话,还抵不过你实际好处的一半,可是我的心却被他们打动了,所以我特地前来向你求婚,请你答应嫁给我做妻子。”彼特卢乔不管凯萨琳说什么,他都不会感到不快,而且都是用好话逢迎。尽管他这种做法不一定被所有的人认可,但这是他的计划。又比如凯萨琳对彼特卢乔并不满意,不想再和他浪费时间,就准备走。而彼特卢乔不让她走。凯萨琳对他说如果让她留在这儿,她会叫他讨一场大大没趣的,还是放她走吧。彼特卢乔没有按照她的话做,相反他答道:

“不,一点也不,我觉得你是无比的温柔。人家说你很暴躁,很骄傲,性情十分乖僻,现在我才知道别人的话完全是假的,因为你是潇洒娇憨,和蔼谦恭,说起话来腼腼腆腆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可爱。你不会颦眉蹙额,也不会斜着眼睛看人,更不会像那些性情嚣张的女人们一样咬着嘴唇;你不喜欢在谈话中间和别人顶撞,你款待求婚的男子,都是那么温和柔婉。为什么人家要说凯德走起路来有些跷呢?这些爱造谣言的家伙!凯德是像榛树的枝儿一样娉婷纤直的。啊,让我瞧瞧你走路的姿态吧,你那轻盈的步伐是多么醉人!”(《驯悍记》2幕1景)

用我们中国人喜欢的话来说,彼特卢乔对凯萨琳简直是瞎胡闹,然而他并不是瞎胡闹,这是他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语言的力度来掌握凯萨琳。在他看来,像凯萨琳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得到手。因为女人一般喜欢别人夸奖她和赞美她。彼特卢乔正是用这种方法而得到凯萨琳的喜欢。彼特卢乔心中完全理解,如果这样的女人娶过来,在性格特点方面不加以改变,那肯定是难以相处的。所以他的第二步计划就是设法改变她的心理素质。当然,改变凯萨琳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这里讲的,彼特卢乔并没有这样说。所以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他究竟是如何做的。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人是不会节俭持家的。彼特卢乔就是在百般照顾她的幌子下用使她受苦的方法逐步地调教她。看来他这样做的确是很有效果的。他有意让仆人把肉类食品烧焦而不让凯萨琳吃,但是在语言上他却说得非常动听,使凯萨琳很感谢他;另外,做的衣服总是出毛病,使凯萨琳无法穿,只有穿比较朴素的衣服。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方法是在生活上折磨她而在语言上使用她喜欢的甜言蜜语,下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次,彼特卢乔要和凯萨琳到岳父大人家吃饭。彼特卢乔事先要为凯萨琳做一件好看的衣服,裁缝把衣服送来时,彼特卢乔有意挑剔,说这个不好,那个也不是,总而言之,他就是不喜欢,弄得裁缝很难为情。凯萨琳坐在一旁听着就觉得丈夫非常关心她,一切都是为了她好。最后她也没有办法,只有按照丈夫的话穿一件普通的衣服到老爸爸家中去吃饭。彼特卢乔是这样讲的:

“好吧,来,我的凯德,我们就老老实实穿着这身家常便服,到你爸爸家中去吧。只要我们袋里有钱,身上穿得寒酸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只有心灵才能使人的身体阔气。)正像太阳会从乌云里探出头来一样,布衣粗服,可以格外显出一个人的正直。鲣鸟并不因为羽毛的美丽,而比云雀更为珍贵;蝮蛇并不因为皮肉的光泽,而比鳗鲡更有用处。所以,好凯德,你穿着这一身敝旧的衣服,也并不会因此而降低了你的身份。你要是怕人家笑话,那么让人家就笑话我吧。你还是要高高兴兴的,我们马上就到你爸爸家里去喝酒作乐。去,叫他们把马备好。我们就要出发了。让我看,现在大概是七点钟,我们可以在吃早饭以前赶到那里。”(《驯悍记》4幕3景)

无疑,彼特卢乔的这番话就是从表面上看也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批评他前面所说的话是瞎胡闹的话,那么现在他所说的话应该是很有分寸的了。这当然不是彼特卢乔怕花钱,他同样是一个富家子弟,问题在于他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使凯萨琳改变原来那种不可一世的特点。他这番话的确是很有力的。果然他利用语言力的作用影响一个目中无人、性格泼辣、虚荣心强的女人,使她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运用语言力可以改变个体的心理素质。凯萨琳的心理素质改变了,家庭生活也一定变得十分美满。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凯萨琳的心理素质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驯悍记》的例子和《李尔王》的例子正好相反,一个用语言力改变了个体的心理素质,另一个却因为语言力而制造出了纠纷。当然,这也和莎士比亚的另一个剧本《奥赛罗》不同。在《奥赛罗》中,伊阿古利用语言力挑拨离间,使一个正直的将军亲手杀死自己的爱妻。下面我们还要继续讨论,该如何运用语言力来影响对方。

7

我们业已知道,个体间的质量不同。我们要撕一张纸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我们撕一张牛皮,两只手的力量就不够,我们用其他的工具才能把一张牛皮撕开。为什么呢?因为普通的纸和牛皮的质量不同。同样,我们对两个人说“昨天有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其中一人可能会愤怒,而另一个人却不会愤怒。为什么呢?原理一样,因为两个人的质量(心理素质)不同。当然,个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因为个体的质量是指心理素质。所以要根据个体的不同心理素质而施加语言力才起作用。如果你要实施一项语言力计划,而你准备实施这个个体的心理素质不符合要求,那么你就要先设法改变某一个个体的心理素质,然后再实施计划。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发现刘备的儿子刘禅总是把自己沉浸在玩乐之中,不务正业,连紧急的军情也不处理。实际上这时候奸臣们正在改变他的心理素质,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昏君,从而他们可以摆布他,受他们利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不胜举。

我们这里讨论语言力的作用,目的在于改造整个世界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为了制造人际关系中的纠纷。根据以上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同一个语言力对不同心理素质的个体所起效果不同。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在中学读书时,数学老师鼓励大家学好数学,且特别谈到歌德巴哈猜想的问题,其他的同学没有像陈景润那样受到巨大的影响,唯独陈景润在心中深深地记下老师的话,一辈子从事歌德巴哈猜想研究,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是因为陈景润的心理素质能够接受这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导。这里不是说别人都没有陈景润聪明,而是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也许,另外一位老师讲的另外一句话又被其他一位学生接受并且做出伟大的贡献。各人的心理素质千差万别,是很难预测的。目前我们只能大致研究这个问题,不能做非常具体的和准确的回答。现在我们可以认为:

“心理素质越佳的个体对语言力的分辨力越强,心理素质越弱的个体对语言力的分辨力也越弱。”

这就是心理素质的原理,怎么理解这个原理呢?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个体的气质和性格,并且认为气质和性格是构成心理素质的两个方面。我们还知道,气质是客观存在的,每一种气质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性格同样有好的性格和不太好的性格。所谓心理素质佳的人是指具有气质好的一面和良好的性格的个体,而心理素质弱的人是指具有气质不好的一面和不好的性格的个体。比如,现在有两个抑郁质的人。我们知道抑郁质好的一面是:对情绪的体验深刻,有比较高度的敏感性,行动比较稳重,踏实,并且持久。而抑郁质的不好一面是:相对来说比较怯懦和迟疑,而且喜欢孤独,易于产生焦虑。林黛玉具有更多抑郁质不好的一面。如果林黛玉能够运用抑郁质好的一面,情况就不同了。即使有人告诉她说,老夫人已经决定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那么她的反应会有不相同的结果。正是林黛玉表现出抑郁质不好的一面,所以她显得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精神萎靡不振,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林黛玉表现出来的是孤独和迟疑,虽然对贾宝玉的爱情是持久与稳重的。如果发扬了抑郁质好的一面,当听到别人告诉她老夫人已经决定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并且证实这个消息是可靠的,内心虽然不高兴,但是她会慎重地处理这件事情,更不会抑郁成病,最后焦虑而死。她自然会活下去,而且会活得很好。因为在那个时代,老夫人的决定就是法律,你无法抗争,你只有面对现实。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的语境之中,心理素质强的人能够想得开,而心理素质弱的林黛玉就是想不开。语言运用得好,能够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语言运用不好,就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歌词也属于语言,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样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一个有着心理压力的人,一听到革命歌曲,就会心情高涨,所有的心理压力就消失了;相反,一个没有心理压力的人,听到那些低迷的歌曲,反而出现了心理压力。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用另外一个人和奥赛罗相比。奥赛罗是一非常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人。他在战场上非常勇敢,为国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情绪方面,无论在高兴的时候,或者在不高兴的时候,其体验都很深刻和强烈。他的思维能力也是很智慧和敏捷的。当然他的文化不太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言语是粗鲁的,一点也不懂什么温文尔雅的辞令,他一直生活在沙场上,为国家战斗,发挥着自己双臂的能力。他除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对这个广阔的世界一无了解。他讲的事实一点不假。人们认为是他骗娶了美丽的白人姑娘戴斯德梦娜,其实并不是,的确是戴斯德梦娜本人爱上了这位伟大的英雄。因为戴斯德梦娜要奥赛罗讲他个人的经历,在这个讲故事的过程之中戴斯德梦娜被他的传奇性的经历所吸引,因而也就爱上了他。正因为如此,奥赛罗对戴斯德梦娜的爱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对爱情的体验既深刻又强烈,是没有任何其他的力量能够阻止他对戴斯德梦娜的爱情的。所以一开始伊阿古想在奥赛罗面前挑拨他和戴斯德梦娜的关系时,奥赛罗没有相信。奥赛罗表白过自己对戴斯德梦娜的爱情:

“可爱的女人!我的灵魂永堕地狱,要是我不爱你!当我不爱你的时候,世界也要复归于混沌了。”(《奥赛罗》3幕3景)

这自然看出奥赛罗爱戴斯德梦娜是认真的,是真心的。在伊阿古开始用语言的力量来作用奥赛罗的时候,奥赛罗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咦,这是什么意思?你以为我会在嫉妒里消磨我的一生,随着每一次月亮的变化发生一次新的猜疑吗?不,我有一天感到怀疑,就要把它立刻解决。要是我让这种捕风捉影的猜测支配我的心灵,像你所暗示的那样,我就是一头愚蠢的山羊。谁说我的妻子貌美多姿,爱好交际,口才敏慧,能歌善舞,决不会使我嫉妒;对于一个贤淑的女子,这些是锦上添花的美妙……我也决不因为我自己的缺点而担心她会背叛我;她倘不是独具慧眼,决不会选中我的……我在没有亲眼目睹之前,决不妄起猜疑;当我感到怀疑的时候,我就要把它证实;果然有了确实的证据,我就一了百了,让爱情和嫉妒同时毁灭。”(《奥赛罗》3幕3景)

在这段话语中奥赛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1)一定他要亲眼目睹,否则是不会起疑心的;(2)如果他起怀疑,就一定要证实;(3)如果有了确实的证据,他就会果断处理。可是,奥赛罗并没有完全按照他自己的话去做。也许是由于伊阿古对语言力的运用巧妙,句句打中奥赛罗的心灵,竟然使得奥赛罗对自己贞洁的妻子怀疑。而且他违背了自己的说法,因为他没有亲眼目睹,他就怀疑了。可见伊阿古的话太起作用了。再加上伊阿古拿出了所谓证据,就是他送给戴斯德梦娜留着纪念的那条手帕,然而奥赛罗并没有证实这条手帕是戴斯德梦娜给别人的,他就匆匆忙忙地“一了百了”,亲手杀死可爱的妻子戴斯德梦娜。无疑,这就表现出胆汁质型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奥赛罗听到伊阿古所讲的内容,就立刻信以为真,完全忘记了他刚才自己所说的话,发挥了胆汁质不好的一面,急躁、冲动、粗暴,于是他就采取了缺乏准确性的愤怒的行为,并且亲手杀死了戴斯德梦娜。

这里不仅看出伊阿古所用语言的力量,而且也看到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奥赛罗的心理素质较低。如果奥赛罗的心理素质高一些的话,他就会真正地实现自己的诺言,即:他要去证实一下,究竟是不是戴斯德梦娜亲自把他送给她的手帕又给了别人,至少要问一下戴斯德梦娜本人,把情况弄清楚再动手也不迟。从前面这个例子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是抵抗语言力进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是谁,只要他/她的心理素质不高,就有可能在语言力的进攻之下垮台。前面的几个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语言力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谁利用语言力都可能有效,问题在于要利用得恰到好处。如果对听者的心理素质估计不足,那么语言力的运用自然就不起作用。我们在报纸上经常会读到一些有关运用语言力的报道,虽然文章中并没有说明这是语言力的作用。比如最近有一个小报道,说因为春节客运很忙,一家小饭店的女老板看到一对返乡探亲的年轻夫妻正用奶瓶喂婴儿饮奶。她便走上去对他们说道:“你们到我的店里来,我用微波炉给热一下。要知道孩子饮了冷奶会生病的。”这句话立刻就温暖了旅客的心,他们走进小饭店,不仅孩子吃到了热奶,小夫妻俩也吃上了热饭。一经他们的宣传,许多旅客都愿意到这家饭店去吃饭。我们常说要学会与人为善,而不要与人为恶。一句与人为善的话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才是真正的互利双赢。

8

前面已经举例说明心理素质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人们会怀疑,现实中心理素质能不能改变呢?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力学是能够改变人们的心理素质的。上个世纪我国实行的思想教育就是明显的例子。不过现在人们把思想工作和心理咨询分开,削弱了思想工作的作用。思想工作的效果与做思想工作的人很有关系,不是每一个思想工作者的思想工作的效果都完全一样。思想工作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思想工作者所得到的效果是不相同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位大学生到东北一个城市工作。因为那里天气很冷,他的情绪很低,不想继续在东北工作。他的上级就和他个别谈话,讲了很多大道理,结果毫无效果。这位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更加低落,而且忧郁成病,好几天躺在床上,不吃又不上班。因为这个大学生很有能力,该单位不希望放他走,所以对他进一步做思想工作。一天早晨该单位的领导亲自去这位大学生的房间。他去时带了一碗面,这位大学生睡在床上,这位领导便坐在旁边。他很亲切地和他交谈,用平和的语言,先了解他的具体情况,然后对其心理进行分析。最后这位大学生的思想被打通了。实际上这位领导已经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尽管他只懂得如何做实际工作,而不知道他已经运用了心理科学。

上个世纪60年代,在青海某地一个劳改部门工作的戴玲很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力来做人的思想工作。她曾经告诉我,一次她遇到一个女犯人,这个女犯人是一个有才华的大学生。起初她瞧不起管教人员,认为他们全是大老粗,没有文化,不可能了解她的内心活动。可是当她们相遇时,这位女犯人很惊讶,她对女管教人员说: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当然你不是共产主义者。不过你也不是什么自由主义者。”女管教员微笑着对他说。

“为什么?”女犯人问到。

“你没有资格当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你还不懂什么是自由主义。”她依然微笑着。

女犯人感到很奇怪,难道在管教人员中也有有学问的人?然后两个人便亲热地交谈起来。大约半个月后,这位女犯人有了明显的转变。她完全改变了那种过去的常态。因为她的心被攻破了,她知道共产党的干部不简单,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没有水平。又过了半年这位女犯人与过去相比判若两人。据说她出狱后,经过个人的努力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就是因为这位女管教人员熟悉女犯人的心理,并且能够运用合适的语言力,终于触动了女犯人的心灵,使她重新回到积极的人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