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日“主题”与“主语”小析

中日“主题”与“主语”小析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日“主题”与“主语”小析李海蓉摘要:现代汉语语法界对主题与主语问题有三大不同观点:唯主语观;唯主题观;主题主语兼有观。与主题相对,主语却与谓语动词联系紧密。再顺着这类例句溯源,就会触到语言学中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大问题:“主题”与“主语”的问题。以下作者就想对“主题”与“主语”问题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究,希望能有所发现。

中日“主题”与“主语”小析

李海蓉

摘要:现代汉语语法界对主题与主语问题有三大不同观点:唯主语观;唯主题观;主题主语兼有观。我们再根据具体的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区分,知道了“主题”是属于语用平面的、“主语”是属于句法平面的不同性质的概念。通过对主题概念、特征的论述,得出了所谓主题,即是位于句首的、一直控制到这个主题链的末尾、但与句中动词联系松散的已知消息这样一个总结。并且发现「主題+解説」的构造适合于所有的叙述。与主题相对,主语却与谓语动词联系紧密。两者相比较,主题主要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性:一、它是篇章话语里的概念,只适用于独立应用的句子层面上,不能进入从句的层面上;二、话题总是表示有定的、已知的信息。二者在明确有别的同时,又在“主语的主题化”问题上表现了它们的密切联系性,所以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主题,「は」,主语,「が」,语用层面,句法层面,辩证统一

直到今天笔者都一直认为大一第一个学期所接触到的「象は鼻が長い」(大象鼻子长)时对所谓的“大主语”「は」与“小主语”「が」的分析说明,是学生学习日语时接触的第一个复杂语法。这其中,当然有明明表所属却为何用「が」而不用「の」的疑惑,究其深层原因,主要还是对“大主语”“小主语”这个陌生提法的理解与接纳的问题。回顾此前所接触的汉语语法,似未曾有此闻,但细想,却也可找出相同形式的中文例句,如“妹妹脸蛋很红。”再顺着这类例句溯源,就会触到语言学中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大问题:“主题”与“主语”的问题。例如前面的两个例子中的“象”和“妹妹”,我们就可以统看成“主题”;而另一部分名词“鼻”与“脸蛋”则可以说是属于“主语”的范畴。

学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与中文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日语的“主语+宾语+谓语”结构与中文“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区别。这样说来,汉语的句子与日语的句子结构应该是很不相同了,可是在日常生活的句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批结构可以说完全相同的汉日句子,

例:①大象鼻子长        →  「象は鼻が長い」

  ②牡蛎菜(还是)广岛正宗  →  「カキ料理は広島が本場だ」

  ③字典是新的(字典)好   →  「辞書は新しいのがいい」

  ④这个气味是煤气漏了哦   →  「このにおいはガスが漏れているよ」

在以上例句中汉语日语都是采用的完全相同的“名词+名词+说明”的结构,并且所要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致。那么,相对于汉日中基本结构的“大异”,此处我们所见的“小同”,又说明着什么问题呢?我们如果能够通过对这一小部分相同之处的研究分析,找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人模仿中国话语的印记,抑或者通过对此二者的比较分析,能找出人类语言学特征中新的冰山一角,也未尝不能说是一种突破与贡献。以下作者就想对“主题”与“主语”问题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究,希望能有所发现。

长期以来,汉语语法界对“主题”与“主语”问题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img2

莫里斯(Mor-ris)把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因此,对语言符号的语法分析就应该区分这三种角度或平面。也就是说,语法分析可以分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三个部分。句法分析是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如主语、谓语、宾语;语义分析是研究符号与意义(思维)之间的关系,如施事、受事;语用分析则是研究说话者所传输的信息呈现出的结构关系,如主题、说明。这三个部分关系复杂,一方面彼此独立,另一方面却又相互联系。简而言之:

主语∈句法平面 施事∈语义平面 主题∈语用平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主题、主语、施事分别是三个不同平面上的结构成分,是分属不同平面的性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在具体分析中也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1.“主题”

(1)“主题”概念及说明

我们常常会把头脑里想到的事物先说出来,然后再组织句子,把意思补全。.这后来补上的句子一般不会重复先前说过的事物,而是会对它进行说明,整个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句(参见吕叔湘,1986)。这是汉语传统语法中关于汉语主题句的形成过程的描述。

我们再来看看普通语言学中对话题的定义(Trask 1993;279):“话题—句子里表示语境中已知的成分,是句子其余部分的陈述对象。”(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题句的结构为:“主题+说明”。意即先提出一个要论及的中心(主题)——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再给这个中心的名词赋予各种性质特征或动作状态对它进行说明,最终构成一个主题链,主题链表现为围绕一个主题的多个说明句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句子群。

img3

由以上图形可以看出,话题“小王”首先进入话语的这个中心位置,可在赋予它各种说明之前,在听话者脑中,它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虚幻的影象——“啊,小王这样一个存在”——但它是接下来所说明的内容的载体,在把各种说明内容加诸其身之后,“小王在吃饭”、“小王很帅”、“小王是学生”等诸种“小王”的具体形象才会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主题与说明的关系,亦即“中心/载体——具体性状”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语用性质的主题和句法性质的主语是分属不同层面的概念,因此它们也就没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区分,而且因为主语常常居于句首,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所以常被看作无标记的话题。因此,宽泛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主语看成主题的一个部分。并且主题句完全可以看成是多个具有相同主语的小主语句经过组合、省略重复主语所形成的句群。所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只是把它扩大化了进行分析,发现它也与现实相符,这与我们后面所要论述的主题与主语的区分是不矛盾的。

(2)“主题”特征

在LiandThompson(1976)关于各种语言的主题之特征论基础上台湾学者曹逢甫在《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1995)中对汉语主题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概括:

a主题总是据主题串首位。

b主题可以由四个停顿语气词“啊、吧、嘛、呢”等将其与句子的其余部分隔开。

c主题总是有定的。(即表示已知的信息)

d主题是语段概念,常常可以将其语义范围扩展到一个句子以上。

e主题在主题串中控制同指名词组代名化或删略。

f主题在反身、被动、同等名词组删略、祈使化等过程中不起作用,除非它在句中本身也是主语。(p39)

简而言之,作者推出:所谓主题,即是位于句首的、一直控制到这个主题链的末尾、但与句中动词联系松散的已知消息。

(3)日语中的“主题”及中日“主题”句的普遍存在现象

大家都知道,汉语是一种缺乏词形变化的语言,主要靠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汉语的主题由于没有特定的语法标记,在判断时还必须结合其语法特征与语境来综合考察。与此相对应,日语则是词形变化丰富的语言,它的主题(2)有自己特定的词形标记「は」,所以日语句的主题,单纯依赖主题的语法特征「は」即可确定:

①纯粹名词带主题标记作主题:花はバラがいい。

②带有格位标记的名词同时带主题标记:a、公園には栗鼠がいる。

b、あの人には、私も会ったが、じつに座談の名手だね。

③介宾短语作话语主题也可以带主题标记:東京からは、3時間がかかる。

主题可以说还有一个特征,即普遍适应性:作者认为,「主題+解説」的构造适合于所有的叙述。所谓的“无题叙述文”(3)仍然是以眼前的实景的表象为主题进行的说明。如:

img4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平时的语言都是围绕主题进行的,只是可能有时候比较明显、有时候比较隐藏、有时候干脆不出现罢了。但是我们都能从它们的语法特征和语境中把我们所说明的主题确认出来。如下面这个例子:

a.-田中ハドウシタ?          A—田中怎样了?

-田中ハ到着シマシタ  …(显性)…   —田中到了。

b.-誰ガ到着シタンデスカ?       B—谁到了?

-田中ガ到着シタンデス …(隐性)…   —田中到了。

c.-何カにゅうすハナイカ?       C—有什么新情况吗?

-田中ガ到着シマシタ  …(无题)…   —田中到了。

问与答共通的成分即为“主题”。a部分的“田中”为显性主题;b部分的“到”这个事件为不甚明确的隐性主题;c中乍看没有共通主题,实则以眼前状况为题问答,是“有题的无题”。

2.“主语”

(1)“主语”之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

说到主语的概念,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可以说:主语即行为动作的施事,或者性质状态的主体。

Keenan(1976)根据对世界各种语言的调查,详尽地概括了主语所具有的典型的语法、语义和篇章特性。下面是Trask(1993;266)对包括Keenan(1976)在内的各种文献的总结概括出的主语特征:

a主语是无标记结构的话题

b主语制约动词的一致关系

c主语制约句中的共指,包括代词、反身代词和零回指

d主语代表的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e主语可以用疑问代词提问,也可以被焦点化

f主语通常缺乏形态标记

g主语通常是无标记结构的施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主语与主题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主语与动词联系紧密。因此我们确立汉语主语时应考虑意义因素、应以句中谓词(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为基点。同时,“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因而在作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以根据单一的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4)

我们认为,影响汉语主语的因素,也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因素,它包括:A.形式因素(a、形式类(能直接充当某一句法成分的词或短语的类别)b、语序)B.意义因素(语义角色)。两个因素应综合考虑,二者不可偏废。通俗地理解的话,本人认为是:判定其是否名词性短语、是否出现在谓语之前、是否是行为动作的施事、性质状态的主体。

(2)日语的“主语”及相关“主语化”问题

在主语的问题上,日语与汉语趋同,只是同主题的「は」一样,日语多了一个使其更易于判断的主语标志性格助词「が」。在这里主要想讨论一下“宾语主语化”的问题。

主语句一般结构:主语+谓语(vt)+宾语

即:施事+及物动作+受事

但是当宾语提前,谓语动词再转变为相应的被动形式时,原来的宾语变为新句的主语:

例:小王打了小李。       →   小李被小王打了。

「王さんは李さんを殴った。」  →  「李さんは王さんに殴られた。」

「スリが財布を盗んだ。」    →  「財布がスリに盗まれた。」

左右两边的句子意思完全一样,可动词形式的改变竟然让受事的宾语变成了主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关于主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如受事的名词短语也可成为主语的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语与谓语动词的紧密联系,不仅是主语可以控制谓语的数、形和变化,谓语动词也可以反过来制约和选择主语。这也是主语和主题的一个很大的差异之处。

1.“主题”与“主语”的区别

总之,我们将具有统辖句子全局功能的、被句子其它成分说明的句首名词性成分叫做句子主题。(它具有统辖全局的功能,和谓语部分的动词关系复杂);主谓结构中动作的施事和性质的主体,由于其作用范围只限于主谓结构内部,不能够是整个句子,我们称其为主语。主语与所在结构中的动词关系单纯。

在我们前面的分析基础上对主题和主语进行比较,作者总结出以下表格:

img5

续表

img6

①带[*]的句子表示不用或不常用

可以看出,跟主语相比,主题主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性:一是它是篇章话语(表达)里的概念,只适用于独立应用的句子层面上,但是不能进入句子内部的成分——从句的层面上;二是话题总是表示有定的、已知的信息。依照汉语传统语法中关于汉语主题句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参见一/1/(1)),主题的句首位置是明确的,那我们下面就主要来讨论一下这二者其他形式特征方面的区别。

(1)能否进入从句层面

话题是一个话语概念,只能用于句子层面,不能进入从句,如:

1.书小王看完了→*这就是书小王看完的地方

2.被子他叠好了→*就是在被子他叠好的时候

3.信我写好了→*信我写好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

而主语是语法结构的成分,由它构成的格式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面:

1.小王看完了书→这就是小王看完书的地方

2.他叠好了被子→就是在他叠好被子的时候

3.我写好信了→我写好信的时候她已经睡着了

(2)已知信息

与话题和主语的区别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焦点——句子中的某个成分被赋予特别的重要性,该成分代表的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新信息,或者是与其它成分具有明确的对立。(Trask 1993;195)

现代汉语的典型焦点标记是由判断词语法化而来的“是”。与焦点有关的是特指疑问代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情况是:如果一个句子包含有疑问代词,那么只有这个疑问代词才可以加焦点标记“是”。

例:他叠好了被子→(是)谁叠好了被子?

被子他叠好了→*(是)什么他叠好了?

从上述定义和说明可以看出,代表“已知旧信息”的话题和代表“最重要的新信息”的焦点的特性正好相反,所以我们也可以由此判断话题化和焦点标记是不相容的,已经话题化的成分不再能够加上焦点标记“是”。这也就是为什么主语可以被焦点化而主题不能被焦点化的原因。相关“焦点”理论同样适用于二者能否被疑问代词提问问题的说明,在此从略。

需要补充的是,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判别话题和主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会出现冲突的现象。这时我们以形式特征为主。其中最典型的情况是还是被动句。

例:A、小王被领导批评了。B、是小王被领导批评了。

C、谁被领导批评了?D、小王被领导批评的时候,他还在笑呢。

这种情况下,仍以形式特征为准,被动式句首的受事名词应为主语,而不是话题。

2.“主题”与“主语”的联系

我们说语法分析有层次性,要解决主题和主语问题,必须着眼于它所在的不同分析层面。但这并不完全排斥它们的结合。相反,为了全面了解一个语言现象,我们也需要把它们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但这种结合必须是有机的,而不是随意的,更不能相互混淆。

通过对主题和主语概念及性质等方面的区别考察,我把这两者的基本关系总结为下面这样一个图示:

img7

主语和宾语都是主题句谓语的一部分,它们和用言(动词、形容词)一起组成主谓谓语句,作为主题句的谓语部分来说明整个句子的中心——“主题”。

同时,主题和主语并不是僵死的概念,它们不仅联系紧密——有时甚至可以是重合的关系:当主语是已知信息时,主语和话题就可以是重合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发生各自的及其相互的转化。

在日常的运用中我们也能接触到,常见的主题化手段有两大类:一是变换语序(把相关成分置于句首主题化。移于句首的主题的原来位置通常用一个代词回指):

例:a.我跟这个人通过信→这个人我跟他通过信

b.我一共给了小王五十块钱→小王我一共给了他五十块钱

c.我曾经帮这位教授整理过稿子→这位教授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稿子

d.我用这把刀切肉→这把刀我用它切肉

二是添加语法标记的话题化。其中最常见的是主语的话题化。这是因为主语的无标记句法位置是句首,主题的句法位置也是句首,那么主语的主题化就不能单靠语序来实现,常常要借助外显的语法标记标识。最常见的把主语提升到话题位置的手段又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A)主题后面有个停顿或者添加语气词“啊、吧、嘛、呢”等

例:(1)这孩子啊,竟然认不出自己的妈妈。

  (2)他吧,从小就爱看小说。

  (3)他爸爸嘛,从早到晚都不沾家。

  (4)我呢,一天到晚就爱看书。

同样的一个语义角色,在没有停顿或者不加语气词时,可以被焦点化、提问,所在结构还可以进入从句,是主语性质;而加了语气词之后,这些特点通通消失,就变成了主题性质。下面主要以例(2)进行说明:

主题形式:a.他吧,从小就爱看小说。

     b.*是他吧,从小就爱看小说。

     c.*是谁吧,从小就爱看小说。

     d.*他吧,从小就爱看小说的事人人都知道。

主语形式:a.他从小就爱看小说。

     b.是他从小就爱看小说。

     c.谁从小就爱看小说?

     d.他从小就爱看小说的事人人都知道。

(B)话题后面有个回指词语:是名词的话题用代词回指;是代词的话题用名词短语回指。用代词短语回指的例可以参见第6页中第一个主题化手段的例句,用名词短语的回指,如:“他这个人就知道吃。”“他们那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

同样的,以“他们也会种庄稼。”与加上了回指成分的“他们那些捏笔杆子的也会种庄稼。”同上作各种形式的变化,得到相似的结果,被回指的原主语成分不再能被焦点化、被提问,所在的结构也不再能进入从句层面,变成了“主题”。

主题与主语在明确有别的同时,又在“主语的主题化”问题上表现了它们的密切联系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观上文,在篇首提出“主题”与“主语”问题之后,紧接着对其意义和地位进行了简略分析,并指出本研究的意义:如能通过对这一小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找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人模仿中国话语的印记,抑或能发现人类语言学特征的新的冰山一角,也是一种突破与贡献。

在进入正式分析之前,作者概述了汉语语法界对主题与主语问题的三大不同观点:唯主语观;唯主题观;主题主语兼有观。又根据具体的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区分,得出它们分属不同的语法层面,其中“主题”属于语用性质的概念,而“主语”则属于句法性质的概念。

在主题的论述部分,作者依次对其概念、特征作了论述,得出了所谓主题,即是位于句首的、一直控制到这个主题链的末尾、但与句中动词联系松散的已知消息这样一个总结。与存在典型主题标记「は」的日语相比,主要靠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的汉语缺乏词形变化,又没有特定的语法标记,在判断时就必须还要结合语境来综合考察,也更显出了汉语中的主题主语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在主题的总述中,我们发现原来「主題+解説」的构造适合于所有的叙述。我们平时的语言都是围绕主题进行的,只是可能有时候比较明显、有时候比较隐藏罢了。所谓的“无题叙述文”仍然是以眼前的实景的表象为主题进行的说明。

在主语的论述部分,通过对主语概念和特征及其句法层面并列成分(主谓宾)之间关系的分析,发现了主语与主题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主题与谓语动词联系松散,主语却与谓语动词联系紧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总之,我们将具有统辖句子全局功能的、被句子其它成分说明的句首名词性成分叫做句子主题;主谓结构中动作的施事和性质的主体,由于其作用范围只限于主谓结构内部,不能够是整个句子,我们称其为主语。再通过对前文总结归纳所制的表格,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跟主语相比,主题主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性:一是它是篇章话语(表达)里的概念,只适用于独立应用的句子层面上,但是不能进入句子内部的成分——从句的层面上;二是话题总是表示有定的、已知的信息。两个方面都引用了实例进行论证,其中第二特性的说明还引入了“焦点”的概念进行说明。在论述二者联系的部分,主要对“主语的主题化”问题进行了说明。通过主语之主题化前后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主题与主语的不同性质及运用上的差异。所以作者最后得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样一个结论。

参考文献

1.陈访泽,《日语句法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徐仲华,《主语和谓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3.吕翼平等作,《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中华书局,1956年

4.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M],台北东大图书书有限公司,1983年

5.曹逢莆,《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6.三上章,『現代語法序説』[M],くろしお出版,1972年

7.尾上圭介、『主語?主格?主題』[J](『日本語学』4巻10号)、1985年

8.尾上圭介、『主語にハもガも使えない文について』[]J、1996年6月、日本認知科学会13回大会

9.陈存军,《主题和主语说略》[J],《外语教学》1999年第一期

10.施建军、姚灯镇,《中日两国关于句子“主题”问题的争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11.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九期

12.王军利、刘静,《谈谈语言学中的“主题”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五期

13.石定栩,《汉语主题句的特性》[J],《现代外语》1998年第二期

14.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年第二期

15.周卫华,《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关系研究》[J],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高芳,《从主语、主位、话题看语言类型的划分》[J],《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三期

17.施建军,《汉语的主题及汉语句子的基本格局——从汉日对比的角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三期

18.王远杰,《从系统功能语法看现代汉语主语和话题及相关语法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