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张 妤
摘要:本文主张运用认知语言学上的某些理论于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试图改变传统观念影响下的“自上而下”的听力模式;介绍了将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听力理解,图式,背景知识
How to use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Abstract:This paper encourages using some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it tri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op-down processing listening model.In this paper,it introduce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schema theory and listening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listening comprehension,schema,background information
2006年12月,新英语四级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与旧体型相比,很明显,改革突出了听说能力的考察,听力理解能力的考查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考试比重的增加表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的,在考试对考生听力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部分考生感到听力试题越来越难以应付。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考生对听力部分感到非常棘手,往往失分比较多,这就要求老师更加注重在英语听力课堂上的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本文将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图形与背景理论来分析听力理解的过程,寻求一些听力基本策略和答题技巧,用以提高学生听力能力。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卢植,2006)Smith(1987)认为人已有的知识构成认知结构系统(cognitive structure),即知识体系(an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它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多个范畴系统;②区分不同范畴的规则;③使各个范畴间相关联的网络系统。各个范畴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是人们感知世界的基础,每一个范畴系统至少有一套规则来规定一个事物或事件是否可归入该范畴。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的概念,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心理学家Sir Frederic Barlett把这些由不同范畴的知识构成的系统称为“图式”。图试论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组合成单元的,这些单元组合而成的结构就是图式。图式中的成分除了知识本身以外,还有如何使用知识的信息。因此,图示是一个数据结构,用来表征贮存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而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的另一重要观点,即凸显观(prominence view)。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活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的图形而衬托的部分。认知语言学的这些理论可以充分用来指导英语听力教学。
二、教学的具体运用
1.图式听力理论
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主要为“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的被动解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把听力材料单纯作为向学生灌输内容的载体而忽视了学生听力速度﹑理解能力以及技巧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听力水平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然而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信息处理涉及“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两种方式,也就是说,听力理解是听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和口头语篇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听者头脑中的图式是决定听者是否能理解语篇的关键。这种交互式的模式也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是一种较能全面地理解听力理解过程的理论。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用以下这个简图来说明它的流程:
听力语音材料→信息感知→大脑对收到的信息加工→对听力语篇的理解
因此老师在听力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听者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从而能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内容。
背景图式的激活可以补偿语音信息的不足,以下面这个例子作说明:首先让学生听一段材料的录音:Do you know who is“Qu Yuan”?what type of“Zong Zi”do you like most?Have you ever joined a dragon boat competition?All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lso called the Duanwu Festival,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alendar.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festival has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 zi and racing dragon boats.然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Can you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origin of Dragon Boat Festival?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听力的语篇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到,但端午的说法使我们产生了联想,经过搜寻大脑中相关的图式,即储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的以前所听过或了解过的与此相关的传说,找到了这样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因仗义执言遭革职流放,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抱巨石投汨罗江而去。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包粽子以及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这就是说听力语篇中得的信息激活了我们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使我们产生了联想,从而使我们把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为所问的问题找到了答案,达到了听力理解的目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这样回答:The festival commemorates the death of Qu Yuan,he was upright,loyal and highly esteemed for his wise counsel that brough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state.This honest minister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相反,如果让脑子里没有“端午”图式的外国学生回答,他们就无法进行发挥,重构和推导等理解活动,从而影响对听力语篇的理解。由此可知,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nderson(1984)对图式在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过如下的概括:①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②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③图式有助于推导性发挥(inferential elaboration);④图式使我们有条不紊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⑤图式有助于编辑与总结;⑥图式有助于推到性重构(inferential reconstruction)。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听者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文本语篇的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对语篇的理解和解释都依靠人脑中的图式。
2.图形与背景听力理论
2.1 题干预读
为了准确而迅速地答题,在做听力理解之前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因此对于题干的预读十分重要。在预读过程中快速找出最为突显的图形,加强对大脑刺激的深度与强度,当听到听力材料时便可高效地完成答题。
然而怎样在大篇的背景对大脑杂乱的刺激中快速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定位呢?学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找出特殊信息点对图形进行定位:
第一,留意数字和符号。数字和符号的位置是最容易找的,如供选择的四项题干中都有数字的出现,那提问必定与数字相关。当然为了提高难度,可能每个数字都会在语篇材料中涉及
第二,留意生僻词汇。题干中的生词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听力语篇的理解,反之,生词可以做为特殊信息点,在短时间内刺激学生大脑帮助学生迅速定位。一旦定位成功,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出生词的大概意思和色彩。这样便扫除了障碍,应用认知过程反过来用生词来帮助答题。
第三,注意特殊句式。不仅显眼的词汇可以成为图形,特殊句式也能深层次刺激考生的大脑,并且比词汇刺激的范围更广,更方便学生回到原文定位。例如:the more...the more...,it is...that...等,还有一些疑问句,否定句。
2.2 定位
在对题干预读的过程中快速找到图形(特殊信息点),下一步就是带着这些深刻在大脑中的图形,运用定位的技巧,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定位的目的主要是有目标地找出文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运用这种方法,听者往往能在听力过程中事半功倍。
2.3 背景输入
由于英语国家的背景与我们国家有许多不同之处,老师应更重视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所输入的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信息或概念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否则,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听者就无法构建起由缺省背景来填充的有效认知图式,达到理解的目的。例如《初级听力》中第十课的hotel English中有一段对话,我们会听到waiter询问customer第二天早餐的饮食是需要continental breakfast还是English breakfast,听到这个,中国学生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continental breakfast?什么是English breakfast?如就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会把第一个短语理解成“大陆早餐”,第二个理解为“英国早餐”。这就是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得脑子里没有与此背景相关图式的中国学生无法对这一缺省的图式进行有效认知,从而影响听力理解。反之,如果在听录音前老师稍花些时间启发学生谈谈中国的饮食,然后再告诉学生一些西方的饮食习惯和风俗,着重说明continental breakfast和English breakfast的区别。continental breakfast为欧式早餐,主要食品有茶﹑咖啡﹑面包卷和果酱,主要为冷食。而English breakfast为英式早餐,主要食品为熏肉﹑煎蛋﹑烤面包和果酱,主要为热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先是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饮食文化的图式,使他们产生了联想,接下来在给学生讲述的、语篇所涉及到的西方饮食后,就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填补了他们头脑中外国饮食文化背景图式的空缺,为理解话语建立起了必备的框架。
三﹑总结
新四级考试对听力题型的修改证明英语在实际应用中听力是其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英语学习者应对大量的﹑长时间的听力语篇材料迅速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判断。传统的自上而下只注重认知对象,忽略认知者本身和认知过程的听力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要,采用图式听立法,达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互模式,丰富学生背景知识,激发大脑潜能,提高听力速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刘宇红.认知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2.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
3.童艳琴.新题型下应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教学策略[J].内江科技,2008.2.
4.王瑞昀,梅德明.听力理解的认知与听力课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