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布莱克:相互作用论麦克斯·布莱克,英国哲学家,犹太人。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相互作用过程,是因为过滤器(喻体)规定着本体,反过来本体又影响、制约着喻体的质。然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均衡的,因为喻体一般最可能成为特征的传递者。

六、布莱克:相互作用论

麦克斯·布莱克(1909—1988),英国哲学家,犹太人。他自我评价为“一个过时的数学家,一个推理迷和全身心研究隐喻的人”(…lapsed mathematician,addicted reasoner,and devotee of metaphor)。

他在1962年所著的《模式与隐喻》(Models and Metaphor)一文承袭了理查兹相互作用的思想,试图对此做出更加明晰、形式化的说明。一般认为布莱克是理查兹的继承者,但有一点必须指出,虽然两人都用“相互作用”这一术语,理查兹是从修辞哲学角度提出来的,其中涉及心理认知因素(尽管他没有详述),而布莱克的研究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层次,一个要素单独并不具有意义,只有在它与其他要素构成某种关系时才具有意义和功能,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只有在它与其他词组成的句子当中方能确定。布莱克从这样的语义结构层面对隐喻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其观点可大致归纳如下:

1.隐喻由主题和次题构成,如Hemingway是主题,a lion in the battle是次题;

2.次题应视作一个事物系统(system of things)而非单独的事物(things);

3.将与次题相关的意义集合投射到主题上时即形成隐喻。意义集合是某语言群体共同认可的,因而也是可以预知的,但有时说话人会引入新奇的、独创性的意义集合;

4.说话人以选择、压缩、强调、组合的方式将意义组合投射到主题特征之中;

5.对于特点的隐喻,主题与次题以固定的方式相互作用;

6.主题的存在推动听话人从次题的意义集合中选择某些特征;

7.驱使他建立有关主题的相应的意义集合;

8.主题的意义反作用于次题。

(Honeck,p.32)

“新的语境将扩张语义投射到焦点上面,使焦点获得新的意义”,隐喻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对它具有共同性的语义系统进行过滤,例如,在“The high-way is a snake.”中我们指公路是蜿蜒曲折的。我们将“snake”的这些特征归于“highway”,尽管这些特征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样,通过“snake”的过滤,“highway”的一些特征或属性被忽略了,另一些属性被强调了。结果,“The highway is a snake.”的隐喻表述,成为对于“highway”的一个视角。所以隐喻具有语义过滤和转换功能。之所以说这个过程是相互作用过程,是因为过滤器(喻体)规定着本体,反过来本体又影响、制约着喻体的质。例如,如果我们说:The highway in the rainstorm is a snake.这只是改变了本体,但作为喻体的“snake”的可选特征也随之改变。这时我们根据上下文体会到蛇的“光滑”和“蜿蜒”等。然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均衡的,因为喻体一般最可能成为特征的传递者。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双方都不是无条件地以对方的改变为转移,如喻体中“蛇头”和“蛇尾”特征不会投射到本体“公路”上;同样喻体蛇也不会启发人们去思考公路路面的坑洼。这一点布莱克并未做出说明。而要做出说明就必须深入到认知体验领域。

布莱克的语义相互作用论对隐喻研究有一定影响,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突破了“比较论”和“替代论”认定的隐喻只是词间转换的局限,把隐喻放到句子层面进行动态的研究,从词的互换到语义的互动,特别是指出了本体和喻体的不均衡性,走到了认知的边缘。其二是布莱克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而这时正是西方隐喻研究相对较冷落的时期,布莱克的理论又一次激起了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兴趣,对于进入70年代后隐喻研究的热潮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70年代这个时期,对他做了过多的否定,有的甚至认为布莱克的观点之所以受到重视,只是因为在当时(60年代)隐喻研究处于相对冷落的时期,他的观点可以重新引起人们对隐喻研究的关注,毕竟“犯错误好于什么也不做”(It is better to make mistakes than to do nothing.)。诚然,布莱克的语义互动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对于隐喻产生过程中人的因素的作用重视不足,这样就给人一种误解,似乎隐喻意义的产生,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独立于人的因素而自然发生的。然而,隐喻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的重要作用在于人们通过它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语言仅仅是它的产物和反映结果。

尽管如此,布莱克的基本观点(互动说)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他是第一个比较明确而系统地将隐喻研究引入认知的学者。

布莱克用一个形象的事例说明他的互动论。隐喻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个用烟熏过的、某处透明的玻璃片看夜空:烟熏过的玻璃上面有其线条纹络,透过这些纹络缝隙看到天上的星星的结构是一种过滤后的结构。然而这种结构又是天上的星云所必须具有的。这个玻璃片就是媒介/喻体,天上的星云就是本体/对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互动作用不是自然发生在夜空和玻璃片之间,而是发生在认知主体的活动过程。而恰恰是这个过程,他并没有说明。所以,我们对布莱克的观点不应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看到解释隐喻的认知互动并非就此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