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合/选择说

聚合/选择说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雅可布逊:聚合/选择说隐喻和换喻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辞格。实验发现,失语症患者主要存在两个障碍,即相似性障碍和毗邻性障碍,雅氏认为这似乎与隐喻和换喻有某种联系。前者负责组合词语,后者负责从语言库中选择可用的语言成分。组合采取换喻的模式,表现出毗邻性;选择采取隐喻的模式,表现出相似性。其次,雅氏用“选择”和“组合”标准将隐喻和换喻截然分开也缺乏说服力。

七、雅可布逊:聚合/选择说

隐喻和换喻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辞格。虽然隐喻和换喻还可以细分为明喻和提喻等,但隐喻和换喻已经反映了语言的相似性和毗邻性两个基本平面。值得注意的是雅可布逊(Roman Jacobson,1896—1982)对隐喻和换喻的研究。他在与哈勒(M.Halle)合著的《语言原理》(Fundamentals of Language,1956)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角度的隐喻观。雅可布逊采用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semiotics)观点,分析语言中的组合(syntagmatic)和聚合(paradigmatic)的关系。他根据苏联神经生理学家鲁里亚“失语症”观察实验所得出的语言学结论对隐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隐喻在语言中的中心地位。实验发现,失语症患者主要存在两个障碍,即相似性障碍和毗邻性障碍,雅氏认为这似乎与隐喻和换喻有某种联系。他认为隐喻和换喻之间的区别是带根本性的区别。隐喻如“The world is a stage.”包括“世界”和“舞台”两个项。这两个项之间存在着某种可调换的相似性。而换喻中所包含的两个项的调换基础不是相似性而是连续性,即替换项的选择是由它和被调换项之间的毗邻关系所决定的。例如,换喻“The kettle is boiling.”中“kettle”和“water”在烧水这一行为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具有某种毗邻关系;再如用“白宫”喻指美国总统,是因为总统的吃、住和工作都在白宫。白宫与总统有着某种毗邻关系。将“hand”喻指“man”也是由于“手”和“人”的毗邻关系。

“任何失语症状,其实都是程度不同的某种损伤:要么是负责选择和替换的功能出了毛病(相似紊乱),要么便是组合和结构上下文的能力受到了破坏(接触紊乱)。在前一类型的失语症当中,受到影响的是元语言行为;在后者中,被消除的则为维持语言单位等级体系的能力出现退化。在前者中,相似性关系被取消了;在后者中,被消除的则为毗邻性关系。相似性出现障碍的结果是使隐喻无法实现。毗邻性出现障碍则使换喻无从进行。”(雅可布逊,1956)

从而雅可布逊得出结论:“隐喻与相似性障碍是不相容的;而换喻与毗邻性是不相容的。”他认为,隐喻与换喻实际上代表了语言使用的两个平面:一是选择,二是组合。“某个特定的话语(信息)是从所有的可供组合的成分(代码)中选来的诸成分(句子、单词、音素等)的组合。”(ibid.)因此,信息是通过横向运动(组合轴)和纵向运动(聚合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前者负责组合词语,后者负责从语言库中选择可用的语言成分。组合采取换喻的模式,表现出毗邻性;选择采取隐喻的模式,表现出相似性。

雅氏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对隐喻和换喻进行辞格研究,而是将这两种辞格视作整个语言的一套生成模式。这样便跳出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中只注重命名转换的历史传统,为隐喻的实质性研究打开了一个缺口。虽然雅氏的隐喻普遍原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但他的论述过程和一些概念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雅可布逊认为隐喻是通过“替换”(substitution)或选择(selection)来实现的,即用一个概念来替换另一个概念,两者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换喻是通过“组合”(combination)来实现的,其组合受制于邻近性原则。这种表述似乎已十分清楚,但仔细分析,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雅氏对隐喻产生过程的描述显得既简单又模糊。所谓“选择”和“组合”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多样的。雅氏没有回答诸如为什么选择、选择什么、怎样选择等问题。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忽略了,剩下的只有语言形式的选择和组合。其次,雅氏用“选择”和“组合”标准将隐喻和换喻截然分开也缺乏说服力。其实换喻中同样存在选择问题,隐喻中也存在组合问题。如果把换喻看作是“部分—部分”和“部分—整体”关系(“part-part”and“part-whole”relations),这就存在不同名称的选择问题,冯坦尼尔(1830)将换喻定义为“名称的转换”(Metonym is changes of names,or names for other names.)。如果隐喻的实质是“用表示另外思想的符号来表示一种思想”,那么隐喻也显然存在两种思想(ideas)的组合。更具根本性的问题是由于雅氏忽略了隐喻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模式难以分清常规隐喻(metaphor in common use)和创新隐喻(newly-invented metaphor)。如果将隐喻看作是简单的替代和选择,那么替代项就是现成的和早已存在的,替代后意义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隐喻是意义的创新,它产生的不是二级意义。如:The highway is a snake.按照替代论观点,“snake”所替代的是“long and thin”或“curvy”。然而“snake”和“long and thin”并不构成隐喻,构成隐喻的是“highway”和“snake”,这不是一个现成的选择,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雅氏隐喻的替代论在理解上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一方面承认隐喻,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它的存在。在理解上例中,我们首先必须承认“snake”是隐喻,同时又不得不否认它是隐喻:它的真正含义是“snake”的某些特征,如“long and thin”。这样隐喻和解释性语言就混为一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