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喻的投射机制

隐喻的投射机制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隐喻的投射机制上一章我们讨论了隐喻的界定和相似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相似性实际上是事物之间的共有特征和联系,而一个事物的特征是一个无穷集。这样,隐喻就涉及人的认识的本质问题,即怎样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这是许多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理论观点有助于揭开隐喻的深层机制之谜。

第五章 隐喻的投射机制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隐喻的界定和相似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相似性实际上是事物之间的共有特征和联系,而一个事物的特征是一个无穷集。事物的特征反映了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反映了认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反映了概念结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那么,这种统一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人类的认知概念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认知主体是怎样通过概念结构指称事物的。

语言学家(如Lakoff,1980,1987;Black,1962;Verberugge,1980)的研究都揭示了隐喻不但涉及媒介和对象的概念化问题,还涉及两者所指问题,特别是媒介的指向问题(即媒介描写什么对象)。此外,还揭示了创造性隐喻总是以改变人们所熟悉的媒介所指的视角(对象)进而创造新的所指,随着对象视角的不同在媒介和对象之间创造相似性。也就是说,在媒介与对象之间用普通视角看不出相似性,当隐喻改变了对象视角之后,它们具有了相似性。这就说明:一、相似性是透视角度问题,而不是客体问题。我们不能离开客体的概念化(认识/概念的形成)讲两个事物的相似与否;二、随着对客体(事件、情景等)视角的改变,新的特征和结构因之产生。所以相似性的创造本质上就是特征的创造。但这是认知上的理解,相似性创造成为认知的问题。

我们必须回答对客体为什么有不同的认识或有不同的概念结构,新的特征可以创造出来,而为什么又不是任意的?什么在制约着特征和结构的创造?

如果说客观环境有独立于心智的概念前本体特征和结构,那么我们需要说明为什么不同的概念结构可以对它进行不同的组织,如果说不存在概念前本体特征和结构,那么我们应说明为什么客观环境排斥任意性的概念化。这样,隐喻就涉及人的认识的本质问题,即怎样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这是许多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理论观点有助于揭开隐喻的深层机制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