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喻中的认知关系

隐喻中的认知关系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隐喻中的认知关系前面已经指出,在认知互动理论中存在一个悖论:即承认客观存在制约着我们的概念结构,但又认为客观存在不能独立于我们的认知或不存在概念前的本体特征和本体结构。认知关系是由认知主体决定的,因为认知关系给环境一个经验特征。认知关系表现的概念网络被称为认知模式。认知主体可单独或同时使用两种机制让认知模式保持一致。投射是认知主体影响其所看到的环境的过程。

四、隐喻中的认知关系

前面已经指出,在认知互动理论中存在一个悖论:即承认客观存在制约着我们的概念结构,但又认为客观存在不能独立于我们的认知或不存在概念前的本体特征和本体结构(如果认定客观存在存在概念前的实体特征和结构,那么就会存在“普遍一致的知识结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虽然皮亚杰、莱考夫等都证明认知的互动性,但最终不能解决这个悖论。而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说明隐喻创造性的问题。

英德克亚认为,认知互动在两个成分之间进行,一是认知主体的“概念网络”(concept network),即皮亚杰的认知图示、莱考夫的认知模式或卡西尔的符号体系。另一个是“客观实在”(reality),因为所谓的隐喻创造是创造客观实在中的本体特征和结构,为此,我们引出“感知动觉信息集合”(sensorymotor data sets)的概念,即认知主体通过感知动觉器官认知的客观实在。感知动觉信息集合中的本体特征一方面是由认知主体的感官和动觉决定,另一方面由客观实在所决定。这个感知动觉信息集合可能不为认知主体所“看”到,它是大脑里形成的视觉形象。它是处于概念和客观实在中间层面上的东西。

英德克亚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认知关系”(cognitive relations),即概念网络中的某个(些)概念与感知动觉信息集合的联接。因为感知动觉信息集合植根于客观实在,所以认知关系成为主体的内部概念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只有通过形成认知关系即通过将概念网络中的概念(符号)实现,客观实在才获得对于认知主体来讲是一个经验了的本体特征。这种经验了的本体特征我们称为“环境”,这样,是认知关系使得概念网络有“意义”,同时也是认知关系将认知主体认知范围内的客观实在变为一个环境。

认知关系是由认知主体决定的,因为认知关系给环境一个经验特征。所以经验特征是由认知主体决定的。然而,环境结构中的特征却是由客观实在决定的(通过感知动觉信息集合),对主体来讲是外在的。

认知关系表现的概念网络被称为认知模式。在一个认知模式中,可分为两个自主结构。一是概念网络结构(由认知主体决定),一是从认知主体创造的经验特征角度看的环境结构(由客观实在决定)。这两个结构也可看作一个整体。认知主体利用认知模式来预知环境(其中起码有认知主体的目的行为)。我们把保持某些认知模式(认知关系)的结构叫做“一致性”。

认知主体怎样保持认知模式的一致性?它不能改变环境中的现存结构。它能控制的参数不过是概念结构网络和环境特征,(概念网络怎样通过认知关系表现出来)。认知主体可单独或同时使用两种机制让认知模式保持一致。一是“调节”,即通过改变概念网络结构,同时维持认知关系(以及环境特征)固定不变。二是“投射”,即保持概念网络不变,而是通过改变认知关系,以此改变环境中的经验特征。这样其(由客观实在决定的)结构可以与概念网络结构一致。

例如,制作地图是一个调节过程。像“陆地”、“水域”等概念是固定的,但这些概念要被改变才能反映环境中的状态。这里注意,是认知主体决定“陆地”、“水域”(地图中所占的面积方位)的意义是什么。纬线则是“投射”的例证。概念网络结构是固定的,环境被给予一个相应的特征。客观存在制约着特征出现的可能性。即因为客观存在制约着环境结构的特征,如果认知主体希望看到环境中的某个结构,客观存在排除数种可能的特征,因为它们不能导致所需结构的产生。纬线和经线可用一种以上的方式实现,但是客观存在排除了许多可能性。例如,纽约、哥本哈根、东京不能放入同一纬度上。一旦所指系统固定,两特定地点是否在同一纬度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客观的规定性。

这样,调节是环境通过感知动觉信息集合影响认知主体概念网络结构的过程。投射是认知主体影响其所看到的环境的过程。这里“影响”不是“决定”因为主体和环境两者都在最终所产生的结构中起作用。其区别只在我们做局外观察时,“似乎”主体是促成变化的原动力,而环境是接受者,但在调节过程中环境是原动力,认知主体是接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