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义的特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哲学家与语言学家从行为主义转向了心灵主义。从心灵主义出发的语义理论不再单纯是语言(逻辑),而且还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如语义推导(inference)、前提关系(presupposition)、同义(synonymy)等。语义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理解说话人意义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如同客体有必要和充分条件一样,词语也有一套条件来确定其字面含义。
语言学家试图寻找出所有词汇全部语义特征或语义原子(primitives)。这些原子特征深深植根于头脑中,“是人们思维的恒久的有机构件”(Bierwisch,1967:3)。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有人找出它的模型。早期有人(Katz&Fordor,1963)曾提出语义特征由语法标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加语义特征构成。语义特征是双重特征,如+concrete、+living、+animate、+human等。这些特征并非词汇,而是用语言表示的抽象概念。如“boy”一词可用+concrete、+living、+animate、+human、+male、-adult表示。定义一个词是为了与其他词义区别开来,因而如果与词库中其他词的定义发生联系,“boy”的有些特征则是多余的。其中如+adult就是包含了+living、+animate、+human,因此前四个特征可以被取消。
许多学者提出了语义特征理论的不足。首先有些词汇的语义特征本身就难以界定,特别是对语义特征的实质提出质疑。有人用理解句子中有标记(marked)和无标记(unmarked)成分的能力来证明语义成分可以描写字面意义。如对比“The square is present.”和“The circle is absent.”,“absent”是有标记的(not present)。理解有标记词语比无标记词语困难,这就为词汇分解成原子提供了证据。但是,词汇标记影响句子的确认并不能证明有字面意义。受试者可能在理解句子之后才指出两者的难度不同。卡尔特(Culter,1983)的试验结果证明,受试者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进行词义分析,并非将有复杂含义的词汇分析为不同的成分后再来理解。
人们似乎没有事先储存字面的含义来理解句子,一些词义可以脱离其他语义而单独进行加工。如看到“桌子”一词,我们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语义特征呢?如果在“办公桌”上睡觉,其与床相同的语义特征会出现。其“办公”、“写字”的“价值”却被隐去。词汇意义的灵活性证明,读者或听者在理解过程中并无需将词的同一组意义特征检索一遍。人们将记忆概念中的不同特征提取出来,以词的形式表达,提取什么取决于语篇的编码,很难设想在理解中先要通过字面意义。
许多语义理论认为,词汇是体现词和句子意义的知识库。一旦一个词的意义(可能是字面意义)被确认,它会转向概念系统进行进一步的非语言解释。但另一些试验发现,词汇直接指向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
所谓概念系统,是指理解一个词义并非只涉及具体的语义成分,理解还涉及其他因素。心理学对概念的研究表明,概念往往实质上是概念组合。两个以上的概念组合成一个新的概念。英语名词短语是用不同的范畴术语组合而成,如“blue couch”(蓝布),“pet dog”(宠物狗),“typewriter table”(打字桌)。但它们并不是两个范畴特征的简单相加。例如,“花盆”本身并无植物属性,typewriter table并不存在“键盘”、“打字”、“耗电”等。解释组合概念并凭借语义成分分析是不行的。人们必须凭借该概念的综合知识,构建符合常识和过去经验的一种解释。我们过去见过桌子上面放打字机,即可用这具体的信息构建对于“typewriter table”的理解。同样这种理解建立在我们对“table”的常识上面。总之,客观世界的知识是词语具体语义特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开它,概念组合中的字面含义便不可能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