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似性的二重性认知

相似性的二重性认知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相似性的二重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相似性与范畴化有密切的关系,相似是范畴特征的对应或相似。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发现或创造的共享特征。其实两者是统一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

三、相似性的二重性认知

隐喻理论认为,相似性与范畴化有密切的关系,相似是范畴特征的对应或相似。在两个事物处于一个同一体时,其中必然至少有一个共享特征(shared feature)。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发现或创造的共享特征。“发现共享特征”不难理解,因为它意味着客体潜存有某种共有特征,认知主体只要“发现”即可;而“创造”意味着原客体之中似乎不存在相似性/共享特征,是认知主体从某种角度、出于某种目的创造出来的。其实两者是统一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它说明事物特征并未被完全描写,未被描写的部分特征的突显,我们称之为“创造”(Indurkya,1992)。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也就是说,世上万物之间都潜在地存有共享特征或相似性。相似性不但有外在的、直观的,如大小、颜色、方位、结构、形态等,还有内在的、抽象的,如功能、特点、品性等。

相似性的认知在翻译方面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为语言命名与指称之间,二为两种语言指称之间。在英语民族,人们看到夜空中长长的繁星条带,其亮色与“milk”相似,其形状与“way”相似,这是“milky way”的隐喻化过程,而汉民族看到相同的对象时,注意到其亮色与银子相似,其形状与河流相似,其隐喻化结果是“银河”。相同的隐喻思维机制,却采取了不同的隐喻思维取向。这是相似性认知的第一个层次,其发生于命名中的源语与客体之间。在翻译对比中,我们还看出,“milk”与“银子”在颜色上相似,“way”与“河”相似。这是相似性认知的第二个层次,其发生于两种语言的原义之间。

翻译中,相似性认知不但存在于“milky way”与“银河”这样具有外在的、直观的特征之间,还存在于内在的、抽象的客体之间。如将“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译者调用了不同的形象,但两个形象之间却在激发同一抽象情感上具有相似性,而且能够突显出原作整体意象的主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