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与误区
叶伯范
作者简介:叶伯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
通讯地址:上海市军工路2360号
电话号码:65743348*257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 200243 中国上海)
摘 要:本文对英语听力理论进行总结,通过理论与自己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英语听力教学方法:①分层教学;②听力三步法;③听力技巧的培养;④信息技术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两点英语听力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英语听力,听力方法,教学误区
引言
听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在英语综合能力的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中,听力首当其冲。然而,对多数学生来说,听力是弱项。
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讨听力理解的性质和过程,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使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听力理论探讨
1.听力理解的性质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就听力理解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五点。
1)辨认单词并记住与该单词相联系的意义。
2)理解每一个单词是如何与语境发生相互作用并为邻近单词的意义创造语境;理解一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构成主语,哪些构成谓语,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称的人或物。
3)既要理解每一个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的意义,也要理解该句子在整个语篇宏观中的意义。
4)对语篇的理解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语篇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知识和背景知识来理解语篇内容,二是对语篇中所暗含的人际、空间、时间、因果和意图关系做出推理。
5)对于较长的语篇来说,应至少记住其大意,对于较短的语篇来说,应记住尽可能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说话者的当前意图相关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
2.听力理解的过程
Kenneth(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1976)中指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这五部分分别是: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和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在关系上,这五个部分是后者依赖于前者的关系。
辨音包括辨别各种语音、语调和音质等,是听力理解的第一步。信息感知指的是学生在具备了辨音能力之后有意识地感知语流中的语音组合,从而获取句子意义的阶段。听觉记忆指的是将所感知到的听觉信息能够在被理解之前在大脑中保存一定的时间。信息解码指的是理解或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之后,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总之,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和各种非语言知识,把感知到的声音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3.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认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材料因素、目的因素、自身因素和方法因素。
材料因素指的是语速、词汇与句法以及学习者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的熟悉度等因素。目的因素指的是听力理解的目的和听力学习所涉及的问题类型,如让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自身因素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记忆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识等。由于人是认知的主体,听力理解与学习者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水平和主观因素息息相关。方法因素主要指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如学习者采用的是“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还是互动模式。
二、听力教学探讨
1.听力教学的阶段
在进行听力教学前,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划分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中,必须选择那些语速比较慢,声音非常清晰的听力材料,来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多听这类材料,打好基础,以后才有逐步发展的可能。初级阶段的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好多材料听不懂,但是一看文字材料,简直气得不行,基本没有一个单词是生词,而且是极其“熟悉”的单词,句子结构也很简单,就是没有听出来。初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基本单词语音与脑子建立起快速、牢固的反应关系。
在中级阶段中,学生可以顺利理解初级阶段的听力材料,但对于正常语速的材料往往只能听懂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无法完整理解整篇材料的意思。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听力的一般方法,反复练习使用听力技巧,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中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听力的有效方法,能了解一般语速听力材料的大致意思。
在高级阶段中,学生能听懂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但某些题材的材料无法完全、连贯地听懂。学生的困难是某些题材有关的词汇不足。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的词汇,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的录音,并反复多次地听围绕某一题材的不同录音材料,使学生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中猜出生词的意思,逐渐扩大词汇量。高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连贯、完整地听懂听力材料的内容,并逐步培养听英语原版的兴趣。
2.听力教学的方法
不同阶段的学习应选用不同的听力材料,在教学中还应使用“三步教学法”。
1)听写
根据选定的材料来进行听写,关于听写需要注意的是,(1)先将听力材料听一遍或几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的段落结构,中心句大概回忆出来;(2)以5—8秒的短句为单位,将材料的某一段复听,并将这一段听写出来;(3)遇到听不出来的单词,在听写中做出记号,课后对照原文查字典,掌握该生词的意思与读音。
2)对照
在听写完后,教师帮助学生一起与原文进行对照。对照中要做到,(1)对错误进行总结和分类:包含语音类、语法类、拼写类等;(2)整理生词,生词必须要查字典,知道该生词的意思与读音;(3)对照全文,理清全文的段落结构与中心,并对照自己听后的理解,找出听后学生理解的对与错。
3)精读
对于某些听力材料,教师还可以作为精读材料。这样一篇材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同时,在精读过程中,又能对之前的听力再次消化理解。
这样的听力教学法,其原理就是用听写强化耳音和头脑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听写提高辨音能力,通过精读来强化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4)听力技能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技能的培养。听力技能有很多,其中需要重点教学的有:辨音能力、获取能力和预测能力。
辨音能力是听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时采用“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反复听写、对照。在听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流产生感性认识,辨音能力也就能逐步加强。
获取能力指获取听力材料的主要结构和段落意思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不要求听写的段落,要让学生分析冗余信息、选择主要信息,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大意。
预测能力指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做出预测。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每一次听力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力训练中去。在听力中还要让学生特别注意连词,例如,听话者有时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来预测下句话的含义。如果一个句子通过语调能明显地表示出怀疑,那么下一句就可能以“不过,但是”开头,表示出某种保留意见。
5)信息技术与听力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特别是网络听力资源丰富,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可以从各种英语听力网站上下载丰富的听力材料。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1.听力选材内容过于熟悉
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往往喜欢选择一些热点新闻。但笔者认为,选择的新闻不可过热,因为热点新闻学生往往在中文节目中已听到过多次,再在英语中听时,常常会有好像完全听懂其实没有听懂的错觉。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练好听力,每天早晨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坚持了两年后,该学生的听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原因就是因为他每天收听的广播内容已在中文报纸上看过或在广播中听过,现在泛泛而听,貌似听懂了,其实收获很小。
2.学生过于依赖听力课
听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训练没有捷径,只有多练习才能提高。一周一节的听力课,只能让学生了解听力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只是辅导。因此,在听力课一开始就要避免学生产生上好听力课就能迅速提高英语听力的想法,只有平时努力训练,听力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泓,听力完全攻略[M],2002(7)
[2]钟道隆,逆向法巧学英语(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3]季绍斌,Krashen's acquisition hypothesi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4]吴祯福,英语的听与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Kenneth C.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M],Hough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6
[7]Vandergrift.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French)listeners:A descriptive study[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
[8]O'Malley.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