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吴安萍作者简介:吴安萍,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语境是语篇生存的环境,任何语篇的分析都需将此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将功能语境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可行的。本文将基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发表的全国演说为具体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吴安萍

作者简介:吴安萍,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 中国浙江)

摘 要:语境是语篇生存的环境,任何语篇的分析都需将此因素考虑在内。本文将以功能语境理论为指导,以具体的语篇为分析语料,从文化语境(语类)和情景语境(语域)的角度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经研究发现,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是从语篇(语义理解)到语境再到语篇(评价)过程,同时该模式具有双向性特征。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篇分析

引言

语境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六大核心思想之一(胡壮麟,1989),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如Halliday,Hasan,Eggins,Martin,Ventola,黄国文等人,但将功能语境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

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为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语法模式,关注词、句的搭配关系和用法,该教学方式弊端在于使学生看到的不是整个语篇,而是一个个被分割的句子,教学成效仅仅是完成了句子水平上的语法能力训练,忽视了语篇水平上的技能训练,因此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Halliday(1994/2000:F41)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构建系统功能理论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Eggins(1994:23)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最吸引人之一在于,它不仅建立了把语言当作社会过程的理论,而且还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使分析者对语言模式进行详尽、系统的描写。众所周知,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仅对词汇、语法作出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句子或话语本身与潜在的信息即语境相结合时,语篇才能产生意义”(裴文,2006:26—27)。因此,将功能语境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可行的。

本文将基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发表的全国演说为具体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理论简介

系统功能语境观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阐述语言、语境、语篇三者内在的密切关系及其本质,以其说明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巨大作用,描述意义潜势和语言体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Halliday和Hasan(1985:47)在论证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时指出,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dialectical),语篇创造了语境,同时语境也创造了语篇,意义是在两者之间的摩擦中产生的。因此,语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功能语境理论,大致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通过语类(genre),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制约语篇的语类结构等带有宏观意义的语义结构。Martin(1992)对语类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是一个由说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加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这些有阶段、有步骤的结构表明了某一语篇属于哪一语类(黄国文,2001:3)。语类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和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s)。情景语境(语域)是指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三个社会符号学变元的集合体,即:语场(field),基调(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是语篇的社会活动,基调是参加者之间角色关系的集合,语式是交际时所选择的渠道(Halliday,1985;1994/2000;Thompson,1996/2000;Eggins,1994),这三个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约着说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

二、语料的语境分析及其评价

1.文化语境

总体来说,英语演说可分为三种类型,宗教布道、课堂讲课和公众集会演说(王佐良等,1987:224—225)。这三种不同的演说受到内容、听话者和目的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中的语言赋予了不同的特征。对于公众集会演说,更为关注的是激发听话者的情感而获取他们的支持。

1941年12月7号,日本帝国主义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了2 300多美国士兵死亡,以及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演说要求国会对日宣战。然而对于公众集会演说按照不同的目的又可细分为就职演说、宣战演说、双边关系的首脑演说、商业演说等。各类演说在图式结构和体现样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该语篇的开始,包含了演说的典型必要成分,点明了罗斯福发表演说所针对的听话者(第1段),即是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因此,该语类是属于公众集会演说。随着演说的推进,我们发现它是带有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商业或双边关系的演说。第2段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珍珠港对美国发动的偷袭。第3、4段解释了为什么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袭击,并在第5段阐明了对美国造成的严重损害。罗斯福接着谴责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径(第6段至第11段),这进一步表明美国对日本的宣战是迫切的、正义的和合理的,证明了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必要性(第12段),与此同时渗透了美国必须保护太平洋地区的观点,美国终将赢得战争的胜利(第13至第14段),在演说的最后,罗斯福阐明了向全国发表演说的目的是要求国会对日宣战。该演说的图式结构如下图:

img6

综观图式结构,我们发现演说开始,罗斯福并没有直接提出对日宣战,而是告知人民所发生的事情,通过大量的事实怒斥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由此唤起民众强烈的愤慨,从而追随着对日宣战合理性的路线,因此罗斯福是通过理性来证实对日宣战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的。

2.情景语境

我们将以语境三变量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该语篇的情景语境。

语场:1941年12月7号,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造成重创,12月8号,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国会对日宣战。

基调:总统与演说听话者的关系。除了演说开始提到的听话者,还包括所有的美国人民,因为这场灾难不仅与国会相关,还与全国民众相关。演说是现场直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界转播,因此听话者可能包括世界各国的民众。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一开始并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灾难降临到美国的头上,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成为世界的焦点。由于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然而,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总统,国家的头号人物,并没有疏远于听话者,而是通过词的选择,如“our”“us”“we”等的使用缩短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

语式: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文体。演说是通过声音传递,达到与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具有口语的特征。众所周知,演说稿是提前准备的,是基于手写稿基础上发表的演说。因此语言的模式必然受到书面语的影响。总体来说,其词汇语法与日常会话相比更加复杂。就该演说的句子长度而言,有26个句子,共517个词,半数以上的句子超过了20个词,其中最长的句子有43个词,表明了演说语类更加庄重、严肃和正式,演说中大量的庄重词如“infamy”,“solicitation”,“maintenance”,“commence”,“intervening”,“undertake”,“implications”,“onslaught”,“premeditated”,“assert”,“uttermost”,“treachery”,“unprovoked”,“dastardly”的使用渲染了珍珠港事件的严肃性,并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唤醒民众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世界的和平,支持对日宣战,因为战争的胜利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完整的陈述句的使用也是书面语中的一个典型特点,并且大部分的小句之间是以小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这些标准的语法结构体现了书面语言的复杂性。

通过对该语篇的语境分析、评价后,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具体的体现样式,语言使用的特点及其模式等。

三、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在基于以上对语料的分析评价中,我们提出以下的分析模式:

img7

第一阶段:语篇的语义理解。语义理解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基础。该阶段通过对词汇、语法的理解自下而上达到对语篇语义的掌握,完成一定的语法能力训练,这是理解语篇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篇产生的背景,熟知词汇、语法的运用,这也是教学最基本的阶段。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上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语篇语境分析阶段。在此阶段分别对语篇的文化语境(语类)和情景语境(语域)进行分析和讨论,就文化语境而言,要对语篇的图式结构进行探讨,让学生把握语篇是如何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构建的,同时熟知各个阶段词汇和语法的典型体现样式,要使学生意识到,语类是人们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产物,不同语类的目的性不同,在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层面所做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文化语境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类的宏观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关注具体的语言体现样式。在前面谈到实现文化语境的语类、实现情景语境的语域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它们都是层级之间的体现关系,即语类由语域体现,语域由语言体现,最终语类和语域都要借助语言这个层面才得以实现,但语域与语言之间具有最近、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情景语境的三变量将直接影响到语篇语言层面的选择。从对语篇的语场、基调和语式的分析,我们将进入到微观层面的语篇教学。对语篇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角色、语言发挥的作用将有更全面的把握;对语篇的社会功能、社会文化到语篇的词汇、语法将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此阶段的教学,我们能使学生对此类语篇更加熟悉其特点,在大脑中形成图式印象,为今后同语类语篇的阅读提供元语用意识。经过前面两阶段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篇评价的教学。

第三阶段:语篇评价教学。语篇评价阶段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是词汇、语法特点在语篇中的评价,要分析该特点在语篇中的原因所在;宏观层面包括两个次层面,其一是对语篇本身的整体社会意义的评价,自上而下,从语篇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交际层面,探讨该语篇所构建的社会意义,并在更高层次上挖掘出语篇的意识形态;其二是语篇模式化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一个语篇的分析,而是应该注重一类语篇的分析,所以我们应该把某一语篇作为一类语篇分析的实例。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探讨同一语类在不同的语域情况下,语言使用是如何产生变异的,从而意识到语境对语义的制约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完成语篇评价阶段的教学后,我们可以自上而下重新审视语篇的语境和语义,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双向性,呈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教学方向的双向互动性。

四、结束语

Halliday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注重解释文化、社会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功能语境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应用价值。本文在详细分析、讨论就“珍珠港事件”发表的全国演说的语境后,提出了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可简化为“语篇(语义理解)←→语境←→语篇(评价)”的过程。这种模式能够摆脱目前传统英语教学只强调语言知识忽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教学,在关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突显语篇的结构和社会功能的构建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语境与语篇之间是共存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相互映照,相互包容。功能语境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能使我们摆脱传统语言教学中单纯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片面性,转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篇的多层次性和多种因素的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模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实现语篇水平上英语技能的全面提高。

功能语境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语类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图式结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语篇是社会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不单是语言本身的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语篇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及其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建立语境意识,写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语篇。因此语境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或撰写某一语类的语篇,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1994,2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F41

[3]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as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47)

[4]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2(495)

[5]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2000(36)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7)

[7]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8]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6—27

[9]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24—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