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

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11.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1]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解释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衔接关系。Werth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最终应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从形式上。形成语篇连贯性的语义和语用上的因素繁缛复杂。它是形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1.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

11.英语语篇的主题连贯性刍议[1]

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解释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clause)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text)的,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衔接关系。Halliday和他的夫人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里从形式上将常见的连句成篇的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Werth在其近作Focus,Coherence and Emphasis中以不同的标准区分了四种衔接方式:衔接(cohesion)、搭配(collocation)、连接词(connectors)以及连贯性(coherence)。其中前三种与Halliday的分类相似,侧重于句际形式上的衔接;但是连贯性主要指句子之间语义和语用上的相互联系。Werth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最终应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从形式上。形成语篇连贯性的语义和语用上的因素繁缛复杂。本文仅试图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谈谈句际的“主题衔接”(thematic connection)对英语语篇的连贯性所产生的作用。

从“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以来,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句子就语义而言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主题(topic或theme)和述题(comment或rheme)。主题是发话人发出一句话时所谈论的人或事物,其特点是通常位于句首表示已知信息;述题是发话人在句中就主题所做的陈述,它通常在句中较晚出现,表示新的或重要的信息。Quirk等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一书中指出:“……虽然所有语篇都有篇外连贯性(否则,任何语篇都不可理解),但是,它们通常也产生内在连贯性。其基本方式是不断地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从而形成一个将未知化为已知,再由该已知到达另一未知的话语链条。”(1985:1430)这就是所谓的主题衔接。它是形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早在1967年Grice就提出了一些发话人欲使其信息传递成功所必须恪守的规则和限制。其中之一就是,发话人不得发出不含有任何新信息的话语。用来做出陈述的话语或句子,其主要目的显然是向受话人传达尚不为他知道的信息。因此,任何只表达已知信息的话语对受话人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假设S和H分别代表话语的发出者和话语的接受者。双方所拥有的知识(包括前面的话语已经提供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总的知识)中必然有共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如图所示:

img10

a和b分别代表S和H到达话语某一点所具有的全部知识,ab代表双方的知识中那个重叠的部分。不言而喻,S每发出一个陈述句都旨在增加b或扩大ab。这就要求S在开始发话之前必须对H的知识做出种种推测。首先他需要判断H是否已经知道了他想要传递的信息。只有在断定这一信息尚不为受话人(H)所知时他才能开始发话。Strawson把这种话前推断称作“假定不知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Presumption of Ignorance)。

如前所述,句子的主题通常表示已知信息。这是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很少一开始就谈论对方一无所知的事物。经验表明,只有当受话人对话题已有一定的了解时,他对发话人说的话才感兴趣。由此可见,在开始传递信息之前发话人不仅要判断这一信息是否已为受话人所知,而且他还需对受话人已经掌握的与将要传达的信息有关的知识做出某些推断。Strawson将此称作“假定已知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Presumption of Knowledge)。

假定不知原则和假定已知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相辅相成,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发话人开始话语的方式以及对语言结构的选择。例如,如果发话人想谈及某人,他就必须知道或确定,这人是否已为受话人所知。如果他假定这个人尚未为受话人所知,他就可能用一个呈现结构或者一个问句来开始谈话:

1.There’s a guy who works in my office,named Swami.或者

2.Do you know that guy named Swami who works in my office?如果他知道受话人认识Swami,谈到Swami时就可以直接用他的名字:

3.That S.O.B.Swami has been spreading stories about you.例3中的“that S.O.B.(son of bitch)Swami”就是句子的主题,其余部分述题。

其次,如果发话人对受话人的知识判断失误,信息的交流常常不能顺利进行。请看下例:

4.A.That book was given to me as a birthday present by one of my best friends.It’s really...

B.Which one?

A.It’s cal led Pride and Prejudice.

B.Oh,I see.

A.It’s really interesting.

在例4中发话人A开始假定短语“that book”的所指已为受话人所知,但事实并非如此。结果受话人B打断了A的话。只有当A提供了缺掉的信息之后,交流才又继续向下进行。

在话语或语篇中,发话人通常采取某些策略以弄清什么是可以有把握地加以预先假定的,什么是不可预先假定的。事实证明,成功的言谈中特有的一种策略是“增长”(incrementation)。因为它给话语或语篇的信息表达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连贯性。Stockwell(1977:147)认为增长策略将包括两个手段:

(a)明确地判定每一句子中表示已知信息的部分——什么是上下文,什么提供了连贯性,什么把新的和旧的,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联系起来了。

(b)用较小的板块增加新信息,而且,只要对方没有提出什么问题,就继续在它上面进行构建,把它看成似乎是共有的已知信息。

增长策略与Quirk等提出的主题衔接如出一辙。它们都要求发话人在组织信息时,以已知信息开始而以新信息结束一句话,从而整个语篇所表达的信息呈现“已知→未知→已知→未知→已知→……”的形式。如果将人脑的短期记忆比作一个“后进先出存储器”(a push-down store),那么,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显然符合了我们组织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脑机制。各句首成分所表达的已知信息一方面是发话人组织和传递新信息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是受话人理解话语,接受新信息的背景知识。因此,语篇中的已知信息同时为交际双方减轻了大量的负担,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语篇的主题连贯性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

(1)(〈a,b〉,〈b,c〉,〈c,d〉,〈d,e〉...)

(2)(〈a,b〉,〈a,c〉,〈a,d〉,〈a,e〉...)上述两式中的圆括号表示语篇,角括号表示构成语篇的各个句子。角括号内的两个变项分别表示主题(已知信息)和述题(新信息)。在(1)中每一句子所表达的新信息在下一句子里用作已知信息,充当句子的主题,发话人在此基础上再传递另一新信息,如此类推。在(2)中所有的句子谈论的是同一个人或事物,即a的所指在所有的句子里都充当主题。下面的例5和例6分别例示了主题连贯性的这两种表现形式,斜体字为其所在句子的主题:

5.Captain Ben Fawcett has bought an unusual taxi and has begun a new service.The“taxi”is a small Swiss aeroplane called a Pilatus Porter.This wonder f ul plane can carry seven passengers.

(《英语幽默故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91)

6.Edison also had fixed opinions about serendipity,although he was not familiar with that term accidentally.For him discovery was not invention.He disliked seeing the two words used wrongly.He would say that a discovery is more or less like an accident.(Lucky,Accident in Science,p.28)

在较长的语篇里这两种主题衔接形式往往交替运用。例如:

7.Things can go wrong on a big scale as a number of peopl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Parramatta,a suburb of Sydney.During the rush hour one evening two cars collided and both drivers began to argue.The woman immediately behind the two cars happened to be a learner.She suddenly got into a panic and stopped her car.This made the driver following her brake hard.His wife was sitting beside him holding a large cake.As she was thrown forward,the cake went right through the window screen and landed on the road.Seeing a cake flying through the air,a lorry driver,who was drawing up alongside the car,pulled up all of a sudden.The lorry was loaded with empty beer bottles and hundreds of them slid off the back of the vehicle and onto the road.This led to yet another angry argument.Meanwhile,the traffic piled up behind.It took the police nearly an hour to get the traffic on the move again.(New Concept English,Book 3)

在例7中,句子之间只出现一个连接词语“meanwhile”,但整个语篇却表现了极强的连贯性。显而易见,这种连贯性与事件的表达方式有紧密的关系。就逻辑关系而言,所叙述的事件之间是一连串的因果连锁反应。就内容的表达而言,句子与句子之间首尾相顾,环环紧扣;新旧信息跌宕起伏,交替增长,整个语篇一气呵成。

主题衔接对语篇连贯性所起的作用从上述三例可见一斑。对这一原则的违反往往导致不适当的话语或不连贯的语篇。请看下面的例子:

8.Sheila’s fiancé’s an airline pilot,and she’s engaged to be married.

例8的第二个句子显然不含有任何新信息,因为“某人有未婚夫”蕴涵了“她已经订了婚了”这一命题。类似句子的出现无疑给人一种废话连篇的感觉。如果将该例的两个句子的次序颠倒一下,全句就顺理成章了:

9.Sheila’s engaged to be married,and her fiancé’s an airline pilot.

相反,如果一个语段只是一些内容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砌,就会使受话人难以理解,甚至完全不知所云:

10.Once upon a time,there was a small boy.Visitors should go up stairs.The family were offered huge sums b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In most countries there is at least one blood bank,run by the Red Cross,by a hospital,or by a private group.

当然,例10不过是一个杜撰的极端的例子,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语段。但是,这恰恰证明了主题连贯性是连句成篇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有时,发话人可能以一个前文并没有明确提及的人或事物充当语篇中某个句子的主题。例如:

11.The house has been deserted for sometime.All the windows are already gone.

12.Eva awoke at five o’clock that morning.Today she had to start with her new job in Prague.She hurriedly took a shower and had some breakfast.Thetrain would leave at 6:15 and she did not want to come late the first day.

(van Dijk,1981:178)

上述两例中的斜体字均为其所在句子的主题。在11中,前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及“windows”,但它却暗示了它们在“论域”(universe of discourse)里的存在。这是因为“house”的语义特征中已部分包括了“it has one or more windows”这样的命题。由此可见,短语“all the windows”实际上表达了“含蓄已知信息”(implicitly given information)。例12中的短语“the train”的情况略有不同:它的所指不仅在前文中没有明确提及而且与所有已经出现的指称短语的所指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尽管如此,它却与Eva将要开始的行为有关。我们具有的关于世界的总的知识中显然含有这样的命题:“人们通常乘火车去某个城市。”因此,短语“the train”表示的同样是含蓄已知信息。自然语言的话语或语篇很少是完全清楚明晰的,其中包含许多可以从表达出来的命题中推断出来的蕴涵命题,我们将其称作含蓄信息。语篇所表达的含蓄已知信息往往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对它们进行描写和归纳是本文所力不能及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受话人凭借他对各种事物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加上已具有的推断能力,通常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判断哪些成分表示含蓄已知信息。因此,含蓄已知信息一般不会给话语的理解造成困难,它与已知信息一样在句中或语篇中起着承上启下,连接贯通的作用。

我们一直在谈论的主题连贯性也许会引起一种误解:似乎凡是表示已知信息的成分都应该或必须放到句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请看下例:

13.Well,(Anna)was a dear old servant in(our house)in(Paris).(She)had been a servant in(our family)before(I)was born and had been nurse to(my sisters Marie)and(Yvonne)and to(me).(She)helped with(the work)in(the house),(she)did(the sewing),(she)could cook an omelette,or any other dish,better than anyone else(I)know.

(Essential English,Book 8)

例13中括号内的成分全都表示已知信息,但只有加底线的成分才具有主题功能,其余都属于述题。其实,述题所表达的新信息常常不过是已知信息的重新组合,即它往往表示已知事物之间的不为受话人所知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简单地区分一下主题信息(thematic information)和已知信息。主题信息是交谈双方“注意的中心”,它是发话人发出一句话时所谈论的人或事物,主题信息的功能在于确立容纳谓语表述的框架。已知信息指交谈中发话人使用某一短语时,其所指能为受话人所识别或确认。主题信息通常也是已知信息,但并非任何表示已知信息的成分都具有主题功能。哪一个表示已知信息的成分充当句子的主题取决于发话人的选择。

本文所讨论的主题衔接并不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唯一方式,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如前所述,它的确是我们谋篇布局所应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因为它是使语篇清晰明白,有条不紊的有效手段。

References

[1]Dik,S.C.Studies in Functional Grammar.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4]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 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85.

[5]Stockwell,R.P.Foundations of Semantic Theory.Los Angeles:Prentice-Hall,1977.

[6]van Dijk,T.A.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New York:Longman,1977.

[7]van Dijk,T.A.Studie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The Hague:Mouton,1981.

[8]Werth,P.Focus,Coherence and Emphasis.London:Croom Helm,1984.

【注释】

[1]原载于《现代外语》,198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