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19.《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1]一、引言人们在分析新闻语篇时特别关注其中的转述言语。本文拟以有限的语料为基础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言语的一些分布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19.《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

19.《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1]

一、引言

人们在分析新闻语篇时特别关注其中的转述言语(reported speech)。这是因为,其一,转述言语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Fishman(1980:92)甚至指出:“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其二,传统上转述言语研究大多局限于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类作品并不能提供典型的转述言语,因为它们通常是杜撰的,其中的转述言语并不与先前的语境相联系,不存在被转述的“原话”。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研究在范围和方法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局限,从着重描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形式转换转向重视对各种形式的引语做出语篇和语用上的解释。人们认识到转述言语的性质与功能因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对具体的语篇和语境的分析上(Baynham,1996:62)。本文拟以有限的语料为基础对《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中转述言语的一些分布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我们将只关注“转述方式”(reporting mode)和“消息来源”(news source)。

二、语料与统计结果

我们随机选择了《中国日报》2003年9月11日,10月8日、20日和24日以及12月1日5天的报纸,对第一和第二版的共计51篇报道(总计约16 515字)进行了统计分析。另外,作为参照,我们还考察了《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002年10月20日、2003年3月23日和4月20日报纸第一版的共计19篇报道。《纽约时报》第一版上的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各篇只有一小部分出现在头版,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后面各版接续的。因此虽然文章数量只有19篇,但无论是总的字数(总计约33 117字)还是引语的数量都超过了《中国日报》的51篇。在语篇分析中语料的多寡及其代表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分析者所要达到的分析目标。van Dijk(1988a)分析了选自99个国家138份报纸的700篇新闻报道,他最终总结出的新闻语篇的图式特征和宏观结构对此后的分析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更经常的做法是以几篇、十几篇或者几十篇为语料,分析说明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随机抽样的有限语料的统计分析来考察《中国日报》中的转述言语在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上的一些特点并对此做出一些初步的语用解释。本文的初步发现和结论可以在此后通过对更多语料的分析加以证实或证伪。

我们对转述方式的考察依据的是Leech和Short(1981)提出的转述言语的五种方式:直接引语(DS)、间接引语(IS)、自由直接引语(FDS)、自由间接引语(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RSA)。在统计中我们只区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原因一是FDS和FIS在新闻报道中几乎不出现,二是NRSA本质上属于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最简单的区别在于前者转述原话的形式和内容,后者只转述原话的内容。消息来源是指被转述话语的来源。报道者在引述他人的言论或观点时,通常要交代其来历。交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B)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明引语的发出者,而只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语来加以暗示,如“Local sources said...”、“of f icials f rom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said...”;(C)不提及消息来源:报道者或者对消息来源不清楚,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因而使用被动结构,如“It is said/reported/learned...”,或者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如“Reports say...,”、“There were reports...”,来交代引语的来源。

本文考察的《中国日报》的51篇文章中,转述言语为8 407字,其中IS和DS分别为6 443和1 964字。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在各语篇的分布情况如下表。为讨论方便我们把文章编了序号,五天报纸的顺序如下:Oct.8,2003:1—9;Oct.20,2003:10—18;Oct.24,2003:19—28;Dec.1,2003:29—39;Sept.11,2003:40—51。表中右边的两列百分比分别表示各语篇中DS占引语总数的比例和DS与IS相加占全文字数的比例。

表Ⅰ

img14

续 表

img15

续 表

img16

续 表

img17

表Ⅰ显示,转述言语在《中国日报》中的平均比例为50.9%。根据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the Glasgow University Media Group,1980)的统计,引语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将近20%,我们迄今尚未发现报纸新闻中的相关统计,但估计比例会更高,以《纽约时报》的19篇报道为例,这一比例是33%。

三、转述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相比只占少数,报道者同常倾向于把消息来源的言语转化为间接引语。在《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只占引语的23.4%,有14篇报道根本就没有出现直接引语。Fairclough(1995)指出,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从而模糊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转述者的声音淹没被转述者的声音。其原因在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媒介,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p.61),以便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我们对《中国日报》的考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Fairclough的观点。仅举几例:(1)Wen urges Koizumi to tackle weapons case;(2)US stands firm on one China:Hu holds talks with Bush,other global leaders at APEC summit;(3)Hu puts focus on freer market;(4)Economic plan set for 2004;(5)New healthcare fund planned。这5篇文章在前文的统计表中的编号分别为2、10、26、29和40,从题目看,头三篇报道的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言语活动,后两篇报道的是政府的计划。五篇报道中转述言语的字数占各语篇总字数的比例分别为67%、82.1%、72.7%、57.1%、52.6%,全部超过了50.9%这个平均数。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各文章中直接引语占引语总数的比例却分别为0.88%、11.9%、1.3%、0、0,远远低于23.4%的平均数。在我们考察的51个语篇中,这绝非个别现象(见表Ⅰ)。

在讨论选择直接引语的动机时,人们经常提到其语用功能,包括:(1)使用直接引语能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因为这种形式等于提供了“支持某人事实陈述的证据”(Baynham,1996:64);(2)直接引语有强调作用,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3)直接引语使报道者与引语间保持距离,表明他对引语的内容持保留或反对态度;(4)使用直接引语能增强报道的戏剧性和对话性,使之更加生动。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引语会同时完成多种功能。例如2003年10月8日的《中国日报》第二版上的“Liquor ban draws ire of passengers”这篇文章,报道了中国民航为安全起见限制乘客随身携带酒类的新规定所引起的争议。全文595字,引语315字,其中直接引语有148字,几乎一半。报道者使用大量的直接引语,一方面试图生动地再现这场争议,另一方面力图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真实反映乘客与航空公司双方对新规定的不同看法。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该文的直接引语中绝大部分出自民航官员之口,来自乘客的只有13字。显然中国民航被赋予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向公众进行解释的机会。

在直接引语中有一种并不是整句引用,而是在间接引述中把个别词或短语加上引号。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日报》中并不多见,我们只发现15处。Volosinov(1973:131)认为这种形式不属于直接引语,但Bell(1991:208)则认为这是直接引语的一种,它清楚表明报道者欲与引语保持距离,暗含不赞成、怀疑或反对的态度,引号的作用相当于“所谓的”(so-called)。Geis(1987:89)把这种形式叫做“嘲讽引用”(snigger quotes),即以此嘲讽某人所说的话。在我们的语料中有许多例子印证了Bell和Geis的观点,仅举一例:

(1)Koizumi sai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adopt“sincere attitudes”and deal appropriately with the issue of the abandoned chemical weapons,...(China Daily,Oct.8,2003)

但也有不少例子无法用他们的观点加以解释,例如:

(2)During his separate meeting with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 yesterday,Premier Wen Jiabao urg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deal“appropriately”with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left by the Japanese army at the end of their invasion of China.(China Daily,Oct.8,2003)

(3)Sun expressed confidence regarding the town’s holiday tourist turnover because“thousands”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flooded the town’s restaurants and scenic spots“all the time during the holiday”up to yesterday afternoon.(China Daily,Oct.24,2003)

在原文中例(2)出现在例(1)之前,其中的引号显然具有强调的作用,在上下文里凸显“appropriately”这个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小泉首相显然领会了这个词在温家宝总理话语中的分量,所以在回答时着意重复了这个词(见例(1))。例3来自“Beijing’s Suburbs Benefit Big from Holiday”这篇报道,其中的引号,既有强调作用又使语篇更加生动。

Volosinov(1973:134)提出了一种“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preset direct discourse),指出它“实质上是半叙述半转述的,它预先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即将出现的直接引语的主旨被语境所预示,并被作者的语气和评价所渲染。经过这样的处理,转述引语的界限变得极不清楚了”。例如:

(4)Amoral highly values the space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etween Brazil and China in recent years.“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loser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n developing space technology,”he said.(China Daily,Oct.20,2003)

在例(4)的第一句话里报道者对后面的直接引语做出了预先的解读和评价。在我们考察的51个语篇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少见,这或许是《中国日报》追求报道客观性的结果。

Short(1988)指出,新闻里转述的通常只是言语,而不像小说里那样也有思想。记者无法直接进入被采访人的思想,而小说故事是作者创造的,作者可以使叙述者享有进入人物思想的特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中就不会出现对思想的转述,毕竟从人们的言语、举止和表情来推测他们的思想并加以转述是可能的。不过可以预料,思想转述在新闻中远不会像在小说中那样常见,这是因为,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而思想转述难免报道者的主观性,因而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在我们考察的《中国日报》51篇和《纽约时报》19篇报道中,转述言语分别有348处和487处,而以“believe”和“think”为转述动词的在前者只有3处,在后者只有5处,动词“think”在总计70篇报道中只出现了一次。

四、消息来源

表Ⅰ显示,《中国日报》在引述他人的话语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提供了“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A),与此同时“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B)和“不提及消息来源”(C)合计只占全部消息来源的12.6%,而在《纽约时报》中,这个比例是38.2%。从分布看,在《中国日报》的51篇报道中(B)和(C)相加超过(A)的只有三篇(即表Ⅰ中的第8、19和41),而在《纽约时报》的19篇中就有5篇,标题和具体分布如下:

表Ⅱ

img18

续 表

img19

从报道内容看,1是对美国政府反恐不力的批评;2是关于如何处理并防止美国教堂中性骚扰的争论;3和4与伊美在战前战后的军事部署有关。总之,1至4都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对其中的消息来源,报道者往往是讳莫如深。至于5,这是典型的战时政治宣传,目的无非是衬托和展示美国军队“解放者”的形象,通篇充斥着煽情的蛊惑和道听途说,这从其中的消息来源就可一目了然:

the crowds chanted;men and women wept;“Thank you,mister!”they cried,again and again;so one old Baath Party member said;it was known as;Residents of Adhamiya,and old associates of Mr.Hussein from the 1950’s,said;several of these,local residents said;a woman who said;French intelligence officials said;intelligence agents said;other Information Ministry officials warned

如此大规模地使用不确定的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实属罕见。

现在让我们回到《中国日报》的那三个语篇,它们的标题为“Liquor Ban Draws Ire of Passengers”、“New law tough on drivers:Motorists to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all accidents under draft law before NPC”和“Premier Wen urges revival of Northeast”。前两篇是关于两项颇受争议的新法律法规的报道,报道者关注的是法规的内容和争议双方的观点,引语的来源似乎并不重要。至于第三篇,虽然在标题中提到了温家宝总理,但其开篇是:

(5)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ortheast China,one of the country’s oldest industrial bases,into a zone that is well structured and competitive,according to a State Council meeting yesterday.(Oct.24,2003)

文中转述的言语虽然来自本次会议但却不知出自何人之口,内容主要涉及东北地区今后发展的总体方针和设想,形式上广泛使用了被动结构,例如“It was agreed at the meeting that...”,“It was pointed out at the meeting that...”。大众媒体在报道官方的思想观点、政策法规时经常对其来源含糊其辞,原因视具体情况多种多样,但Bell(1991)提出的一种解释颇具启发意义。他指出:“不说明出处可能暗示新闻发布者的赞成。有些消息来源被视为如此的无可争辩,以至于使用其信息时他们的名字连提也不提。”(p.208)

由于定指名词短语和人称代词一般表达已知信息或指称交谈双方已知的具体确定的人或事物,所以往往给读者造成一种表达具体明确消息来源的错觉,值得注意。在我们的语料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即报道者首先提出一个含蓄不确切的消息来源,当在后文中再次提到时就以代词或者定指短语来表达。例如:

(6)...,officials from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said yesterday in Beijing.They announced that a total of 4,060 suspects had been kept in custody beyond the permitted time period.(China Daily,Dec.1,2003)

(7)A top lobbyist who is on good terms with all three leaders said,“The personalities just don’t mix very well.”“Joe’s a small-town businessman,pretty straightforward;he wants to make a deal and leave,”the lobbyist said.(The New York Time,Oct.20,2002)

无论是例(6)中的“they”还是例(7)中的“the lobbyist”,虽然在上下文里表达已知信息,但却依然不会向读者提供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以上我们从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两个方面简单探讨了《中国日报》中转述言语的一些特点,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1980)、Davis(1985)和Bell(1991)都指出,消息来源越是社会精英,转述言语就越忠实于原话,即直接引语使用得越多。但我们对《中国日报》的考察并不完全支持这种观点。例如,下面文章(保留表Ⅰ中的编号)里的转述言语比例都超过了50.9%这个平均数,消息来源绝大多数或者是政府官员或者是专家学者,但直接引语却为0:

13 Japan to Pay Gas Leak Victims

27 IT Sector Leads Patent Applications

29 Economic Plan Set for 2004

37 Experts Pushing Online Security

40 New Healthcare Fund Planned

41 Premier Wen Urges Revival of Northeast

另一方面,直接引语占引语总量超过80%的报道有4篇(保留表Ⅰ中的编号):

3 Shanghai Gets Gas from Pipeline Project

6 Cleaning Staff Shortage Affects Cities

39 Stray Mutt’s Story a Doggone Shame

47 New Strategy for EU-China Ties Adopted

3的主要消息来源是“Li Songhua,an official with Shanghai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s Ltd”;6的消息来源有两个,一是“Suo Changshu”,一位下岗再就业的清洁工人,二是“Li Dajing,deputy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Household Service Association”,在275个字的直接引语中127个出自前者之口;39中的全部直接引语来自“an elderly woman surnamed Chen”;至于47,虽然直接引语全部来自“EU External Relations Commissioner Chris Pattern”,但其原因恐怕也并非因为Chris Pattern是社会精英。我们认为,直接引语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新闻报道的内容、性质和目的。

五、结语

本文以51篇报道为基础,从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日报》中转述言语的特点。我们总的印象是,与《纽约时报》相比,《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更加依赖他人话语;在我们分析的语料中后者的转述言语占文章总字数的比例平均高达50.9%,而前者的这个比例为33%。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倾向解释为《中国日报》更重视报道的客观性。这种解释也能从其对消息来源的处理上获得支持:从表Ⅰ看,在《中国日报》中(A)类消息来源的比例高达87.4%,而在《纽约时报》中这个比例是61.8%。不过,问题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中国日报》的转述言语中,最能体现客观性的直接引语平均只占引语的23.4%,远低于《纽约时报》的38.7%。我们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国内外政府首脑和重要领导人的言语活动,包括讲话、会议、会见和接见等。根据我们的统计,《中国日报》的51篇中有14篇这样的报道,而《纽约时报》的19篇中一篇也没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中国日报》的这14篇报道中的转述言语比例平均高达67.9%,远超过50.9%的平均数,另一方面其中的直接引语只占18.6%,远低于23.4%的平均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这类报道要求报道者既要客观准确地报道政府机构和领导人的言语活动,又要履行好自己的媒介角色,以间接引语的形式和大众化的语言向公众传递这些话语的主旨。

References

[1]Baynham,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ournal o f Pragmatics 25:61 81,1996.

[2]Bell,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OUP,1991.

[3]Coulmas,F.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General problems and problems of Japa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 9:41 63,1985.

[4]Davis,H.Discourse and Media Influence.In T.A.van Dijk(ed.),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New Ap 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Berlin:de Gruyter,1985.

[5]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6]Fishman,M.Manu f acturing the New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7]Glasgow University Media Group.More Bad New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0.

[8]Short,M.Speech presentation,the novel and the press.In W.van Peer(ed.),1988.

[9]van Dijk,T.A.News Analysis: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8a.

[10]van Dijk,T.A.News as Discours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1]van Peer,W.(ed.).The Taming o f the Text:Explorations in Language,Literature and Cultur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8.

[12]Volosinov,V.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ranslated by L.Matejka &I.R.Titunik.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注释】

[1]原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