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语义场论的产生
“语义场”这一概念和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易卜生(G.Ipen)在《古老的东方人和印度日耳曼语》(1924年)一书中提出来的,但有关语义场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则是由德国另一位学者特里尔(J.Trier)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因此,目前人们一般把特里尔视为语义场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所谓语义场(德语为Bedeutungsfeld),是指一组意义有关联的词共同构成一个集(或称为“区”),场内的组成成分的意义只有通过它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才能确定。这一概念在欧洲有许多不同的名称:“语言场”(linguistic field)、“语义场”(semantic field)、“词汇场”(lexical field),等等。特里尔不用“语义场”这一术语,在他的论著中只见“语言场”、“词场”等。美国语言学者奈达(E.Nida)则称之为“语义区域”(sematic domain),把它定义为“由一组相互有关的词所代表的、可以确定的文化经验区域,这种区域的可定性表现在该区域内各词的意义有相同的构成成分。”(1)我们根据多数学者的习惯,称为“语义场”,或“场论”(field theory)。
语义场思想主要来源于关于语言的结构观念与结构主义思潮,至少可追溯到洪堡特的某些论述,尤其是他的关于“世界图像”和“内部形式”的学说(2),与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也有某种联系。其直接来源则是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的系统论、“联想关系”、“价值”(valeur)概念。特里尔就曾明确承认他的理论与两位伟大的先驱者——索绪尔和易卜生直接相关(3)。
索绪尔强调“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就包含着系统内的成分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意思。他在谈到“联想关系”时指出,有一种联想关系,是根据所指的类似性把一些相关联的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联想的系列。如法语中的enseigement(教育)、instruction(训育)、aprentissage(见习)、éducation(教育)等等,实际就构成了一个关于“教育”的语义场。他在阐述价值概念时,则把avoir peur(害怕)、redouter(恐惧)、craindre(畏惧)这几个词联系起来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关于“怕”的语义场。索绪尔指出,词只有在相关的词的相互关联、对立之中才有自身的价值。如上述关于“怕”的三个词中,假如redouter不存在了,那么它的内容就会转移到其他竞争者方面去。(4)这显然是后来特里尔“场论”的主要理论根源之一。
此外,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也较早就产生了根据词语表达的概念使词汇系统化的想法。十九世纪类义词典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一八五二年罗杰特(P.M.Roget)编纂的《英语词语宝库》(The 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正式出版。这是第一部按意义的相等、相似或相关对词语进行分类编排的词典,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作文时按意念检索相关联的词语。他把词按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类别划分为分属不同层次的类,最大的类有六个,即抽象关系、空间、物质、智能、意志、感情,处于不同层次的小类共有一千多个,构成一种层级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
这种分类方法实质上已包含概念场(conceptual field)的观念,对语义场概念的形成显然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总之,看来在特里尔之前,语义场这一概念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词典编纂学领域里已经萌生。特里尔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当时业已产生的语义场思想凝结成了一个理论上较为完整的系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不断的发展。正因为这样,后来的“场论”研究大都以特里尔的观点为出发点与参照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