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特里尔的“语言场”
特里尔先后执教于德国马尔堡(Marburg)大学和明斯特(Munster)大学,讲授德语语文学。他于一九三一年出版的《智能义域中的德语词汇》(Der deutsche Wortschatzim Sinnbezirk des Verstandes)一书是语义场论的开创性著作。
特里尔的场论是建立在下述几点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
(1)认为一个语言的词汇不是由一堆孤单的词语组成的仓库,每个语言的所有的词是互相关联、互为依存的。他认为:“一个词的价值(Geltung)只有联系其邻近的词和对立的价值来定义,才能得到确定。词只有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时才具有‘词义’(Sinn),因为只有在场中词才有‘词意’(Beteutung)。”(5)他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想了解“差”在学校划分成绩中的确切内涵,就得首先弄清楚整个成绩划分的等级,因为四级制(优、良、中、差)中的“差”与五级制(优、良、中、差、不及格)中的“差”的值是不相等的(6)。
(2)认为每个语言的词汇均有一系列层次分明的词场(Wortfeld)构成,而且这一成层次的词场是跟同样层次分明的、相对应的概念完全吻合(重叠)的。他说:“场是介于个别的词和整个词汇之间的活生生的实体;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和词一样具有被结合进更大结构(sichergliedern)的性质,同时又和整个词汇一样,具有由更小的单位(sich ausglierdern)构造起来的性质。”(7)这一看法包含着层次性和结构整合性(structural intergration)这两层紧密相关的意思。这就是说,某个词场,可能是一个范围更大的词场的组成成分,而其自身又可能是由几个“支场”组成的。此外,词场完全涵盖相对应的概念场,既无空缺,也无交叉重叠。
(3)认为词汇的结构是一种类似于马赛克镶嵌地板那样的结构体。在镶嵌拼图中,每一小块形式有别,界线分明,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语言场的结构与此相似,场中的每个词,意义有别,互为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意义整体。
特里尔对“语言场”的研究,主要目的不在构建某种理论框架,而是出于具体分析德语词汇的需要。他的《智能义域中的德语词汇》一书,就是采用他的“语言场”理论,详细分析德语中表示智能范畴的词语的发展过程和状况的。他指出,由词义互相联系的词汇单位组成的场,其内部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例如t1时期和t2时期的两个词汇场,也许包含相同的概念场,但词汇场本身可能已有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对t1时期和t2时期的词汇场结构进行比较,以弄清词汇的历时变化、发展状况。
从历时角度来看,t1和t2两个时期的词汇场和概念场之间的变化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莱昂斯在《语义学》一书中曾列举了五种可能的情况,见图14-18(8):
两者之间没发生任何变化。
图14
一个或几个词汇单位被替换,但概念场的内部结构无任何变化。
图15
词汇单位集合没有变化,但概念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
图16
一个或几个词汇单位被替换,并且概念场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图17
增加或减少了一个或几个词汇单位,从而引起概念场内部结构的变化。
图18
特里尔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可看做上述第四种变化的实例。他比较了十三世纪初和十四世纪初中古高地德语中“智能”场的变化情况,见图19-20所示(9):
这一时期,kunst指较上等的、高雅的“本领”、“才能”,list指较低级的,倾向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wisheit是总指,可替换上述两个词。
这个时期,wisheit不再可替换kunst或wizzen,而是指程度最深的知识,典型的是专指宗教知识,wizzen指最普通的知识、技艺,kunst则包容介于两者之间的区,指一般知识。
由上图可知,在t2时期,wizzen替换了t1时期的list,进入了“智能”场,而且包容了同一概念区,另两个成分wisheit和kunst,虽然表达形式没有变化,但它们各自包容的概念区都有了变动,总之,概念场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里尔在分析德语的词汇场和概念场过程中提出的场论,尽管其主要目的不在构建某种理论框架,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成了德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并且在欧洲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