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2 魏斯格贝尔的“中间世界”论
魏斯格贝尔是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德国语言学界出现的“新洪堡特主义派”的主要人物。他的“中间世界”(Zwischenwelt)理论是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的具体发挥。在《内容相关语法纲要》(1962年)中,魏斯格贝尔提出,语言与外界的关系不是两个层次,而是三个层次(如图49所示):
图49
他指出:“只有通过一个精神的中间层次,音响形式才与表现丰富的‘事’和‘物’相遇,这时音响形式无疑属于语言(且总是属于一种母语)。我们把‘事’和‘物’则归于外界(自然界,物质文明)。但是这两个范畴是不能直接相遇的,必须始终顾及到一个精神中间世界。在它中间本质上所出现的是‘思维形象’,正是这种中间世界才有可能使音响形式为一方,‘事’和‘物’为另一方而得以连接。”(28)魏斯格贝尔进一步指出,在语言中出现的“精神对象”,既与意识相关联,又与语言的音响符号紧密相联,可看做为“语言内容”,语言内容中可辨认的精神中间世界由此可看做为“语言中间世界”。按此理解,他认为必须把下列的基本模式作为出发点(29)(见下页图50)。由此可见,魏斯格贝尔认为,“精神中间世界”也就是“语言中间世界”,它处于语词的所指部分(即他所说“语言内容”部分);而正是在此处,语言成了一种创造的力量,把现实的世界转变为精神的世界。
图50
魏斯格贝尔不仅提出了“中间世界”的理论假设,他还通过对德语语词的具体分析力图证实“中间世界”的存在,进而描绘德意志人特有的语言世界观。比如,Unkraut(野草,杂草)这个词的内容,他认为就完全是借助于语言所进行的假设活动的结果,所以它只存在于“中间世界”。因为在自然界存在的只有Halmenfu(毛茛)、Gansedistel(滇苦菜)等植物,它们本身并没有栽种的和野生的,或有益的和无益的区别。因此,Unkraut这个词的产生,实际上就把一种划分(切割)强加于自然界。又如,人们把天体中某些恒星联系在一起,称为猎户星座、大熊星座等等,构成一幅星空图。实际上,星座中的各个星球之间本无任何内在的联系。因此,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某星座,也完全是人们假设活动的创造。所以,在魏斯格贝尔看来,“野草”、“猎户星座”等等都是“精神(语言)中间世界”的产物,这些词都包含着对世界的某种看法。而由于各种语言里含有这类概念的词的所指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语言也就必定包含着各自不同的世界观。(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