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上海政法学院 童路明
摘要
近年来,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对听说能力的考查,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任何事物都不能矫枉过正,我们在强调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应有之义,目前大学英语读写中还存在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四、六级考试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近年来,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由原来的百分制设及格线到现在的710分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道方式也由原来的考试合格证改为成绩通知单,内容包括了总分和单项得分。其次,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加大听力理解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翻译、改错等新题型和主观题型的题量。最后,口语测试与笔试分开进行,并积极开发计算机化口语考试。表面看来,新的四、六级考试下强化了对听说的考察力度,似乎会影响或者减弱对英语读写能力的考察。笔者认为,新的四、六级考试在加强听说考察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减弱对读写能力的考察,甚至强化了对读写能力的考察,对四六级考试改革应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读写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应有之义
应当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改革,为适应社会新情况,它不断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内容到形式不断调整自身。听力等题型的加大和比例的增加的凸显并不意味着对读写能力考察的弱化。事实上,读写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四、六级考试成绩乃至提高英语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对于听、说和写作技能的培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听力好坏,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辨音能力,而是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往阅读所掌握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样,说的能力也不是单纯的语音语调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了解了西方文化的情况,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另外,阅读对于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了解各种文体,从而才能写出适合各种用途的地道英文。
其次,英语写作对于听、说、读将发挥促进作用。英语学习是一个有机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听、说、读水平的提升。听、说、读属于信息输入的过程,英语写作是输出过程,通过输出过程的检验可以发现输入过程中的问题,有利于及时弥补不足并强化输入的功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是全面考察一个人对一门语言掌握情况的良好途径,锻炼写作水平对于提高英语掌握程度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听、说、读、写虽然是英语学习的不同侧面,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的学习,否则就是有缺陷的、不平衡的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当注重英语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英语读写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学生还不能熟练地掌握英语读写技能,在英语读写中存在很多问题。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问题。
就写作而言,首先,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能用英语进行思维。英汉不同的语篇模式是造成不切题的直接原因。国人写作善用迂回法,即围绕着主题转,而不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国人认为这种方式含蓄、委婉,容易使人接受,而英美人则喜欢开门见山地叙述主题,因此一些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不能紧扣主题进行写作,致使文章主题不明确,观点不鲜明。其次,一些学生存在写作中的方法问题。有的学生不经构思、不列提纲,提笔就写。这样的文章毫无章法,逻辑性差。由于学生考试作文试题都是命题式的,这种作文只能按所给出的提纲或提示写,放任自由的做法不可取。
就阅读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有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由于受英语考试的压力影响,有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当作完成任务,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只是被动地随着老师转,而不是主动地思考。其次,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地影响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如不少学生在阅读时潜意识地进行默读或心译,逐字逐句,并过分依赖词典。这种求全求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一方面影响了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读完后脑子中杂乱无章,无法记忆或复现文章中的主要信息。最后,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相应的词汇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三、强化读写能力的有关思考
正是基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对英语水平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英语教学中的读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完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建议。
1.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建议
首先,从细节强化学生英语水平。为了加强写作训练,教师可以从要求学生写英文日记入手,培养其用英语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叙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某现象做出个人的评论。在学生们逐步适应用英语表达个人想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互相检查,通过查找其他人的错误来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等语法能力,并避免自己在写作中犯类似的错误。
其次,鼓励学生采用句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保证正确表达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句式,避免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增强表达效果。句式的多样化包括使用复合句代替简单句,长短句交叉,利用倒装结构,改变句子开头,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等等。
再次,重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培养。中英文的语篇思维模式差别较为明显,因此应当重视学生对英文语篇思维模式的培养。具体地讲,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学生如何构思,如何确定中心思想,如何利用具体的细节来扩充主题句,如何在写作中做到论点鲜明、层次分明。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符合学生水平的范文来指导学生在谋篇布局、扩充内容等方面作实践练习。
最后,采取一些新颖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如小组集体写作。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宣布写作题目,要求每组学生合作完成写作任务。各组成员首先就谋篇布局进行讨论,定出最佳写作方案。定出写作框架后,组内集体讨论,逐段逐句进行写作,如果出现困难可以随时请教老师;也可以在讨论定出方案之后由组内一人逐段逐句讨论修改,交老师评改。评改后的文章下发之后,小组再进行一次写作讨论。这种写作,学生能人人参与,完善写作,既可以相互切磋,也可以互相学习。教师评改作文时,一要注意文章框架,二要看句子使用是否符合英文习惯。小组集体写作既可以提高大家对写作的兴趣,也为教师评卷减轻了负担,使更多的写作训练成为可能。
2.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建议
首先,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范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然考试更加注重学生语言主观能力的测试,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上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语言表达和听的机会,但也不可放松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多样性的小测试,比如课堂听写、口头报告、专题测试等,测试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
其次,不断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如同造房要有砖瓦材料一样,词汇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就需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是为了不干扰阅读的联系性、降低阅读速度,应当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初始遇到的生词,随着阅读的进行,其词义可能会逐渐明了,而且往往通过上下文可推测词义。推测的依据包括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及语义关联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构词法,迅速扩大词汇量。
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范围,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当创造时间和空间,提供正常的阅读环境和真实的阅读材料。在进行选取材料之前,应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期望、语言水平及对文章的趣味性、难易度、信息量、文章类型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利用已储备的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对篇章准确、全面的理解,并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另外,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恰当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和技巧,获取文章传递的信息。教师应让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把词义和句法教学融合到语篇教学中,训练学生略读、寻读等能力。在语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应注意锻炼学生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对关键词的理解,明确细节和支撑点之间的关系,分清普通和特殊,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下的内部联系,分析推理,以了解作者的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最后,掌握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策略与技巧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值得掌握。如跳读法,可以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即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大概,加快阅读速度。此外还有寻读,即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他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重视课堂精读等环节,学生的听说能力较为薄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题型设置、分数比例等方面的改革,力图扭转这一弊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矫枉过正,而忽视读写能力的锻炼。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学生的读写能力会有较大提高,成为素质高、有创新能力和有较强外语能力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敏.这样学习英语最有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胡春洞.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刘成,谈玉光.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
[5]张在新等.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