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学习和文化顺应性

语言学习和文化顺应性

时间:2023-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外语学习要以培养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习相关的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这是外语学习应达到的根本目标[2]。

语言学习和文化顺应性

四川农业大学 刘世林

摘要

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从Jef Verschueren解释的语言的三个特征,即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出发点,结合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做的动态顺应现象,提出了语言学习者应注意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以实现不同文化的人们成功使用所学语言交际的学习目的。这对在外语学习中培养文化意识,并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

语言学习 文化顺应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This paper,ba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Pragmatics by Jef Verschueren: variability,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discusses that learners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daptability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for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combining the movable adaptation in the choice between language situation and structure.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develop learners'cultural sens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helping them acquire the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while learning language skills.

Key Words

Language learning Cultural adaptation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文化因素与外语习得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言知识技能一直是外语学习的重心,从中考、高考到大学四、六级考试,无一例外地以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考试这支指挥棒下,语言学习与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都是为考试而定,为考试而完成,于是语言学习与教学内容针对考试内容而编排,语言知识技能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始终贯穿整个语言活动过程中,学习最终目标随着完成考试任务而结束。可见,传统的外语学习把培养语言能力看成是学习活动的目的,并认为只要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实际的交际中加以应用。事实并非如此,“交际能力”[1]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能力并不等于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语言应用。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例如,长期以来很多英语学习者都难以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这充分说明了传统外语学习缺乏对交际能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一种语言,同时也是能力的培养,在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外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一门外语即感知一种文化。语言学习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外语学习要以培养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习相关的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这是外语学习应达到

的根本目标[2]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该社会的鲜明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们用其表达、传承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因而语言是文化真正的载体和结晶;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好语言;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真正意义。

(二)文化因素的构成

文化因素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这是由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性所决定的,它对外语学习和交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减少或消除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和交际的影响,首先要了解文化因素的构成,其次是了解每一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和交际的影响程度、方式方法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因而文化因素的构成也是复杂多样,一般来说,文化因素构成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尺度、法律制度、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知识经验、行为准则、心理状态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和交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众多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变化较快,甚至转瞬即逝,有些因素较为稳定,成为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可以将这些稳定的积淀看作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众多文化因素中最深层次、同时也是最稳定的因素,也最难改变,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最明显和最长久的,也是最难克服和消除的。许多学者认为,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别很大,简言之,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是综合,而西方思维方式是分析;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差异。也有人从思维模式方面分析认为,东方人具有按点跳动、迂回环绕式的思维习惯,而西方人则经常按照逻辑直线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与上述提到的综合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凡事总是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因而说话办事处处小心谨慎。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写作中,这种东西方思维方式对外语写作有着很大影响。例如很多外籍教师面对中国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感到迷惑不解,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是以东方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外语作文,而外籍教师是以他们的思维习惯来阅读中国学生的作文。因此,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改变习惯思维,逐步以符合目的语语言规律的思维方式学习外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或者翻译,都应如此。

二、顺应理论与语言学习

本文所说的文化顺应性是基于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提出的。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顺应论”[3],其主要思想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就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正鉴于语言的这些特点,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音知识、词汇和句法,还应对教材及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指明其文化含义和运用的文化规约,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有效地避免语言学习中的“高分低能”现象[4]。根据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强调: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是动态顺应,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有制约性;语境是动态的,根据语境来选择语言、做出顺应的动态性,与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有关。另外,交际者的认知状态、信念、对所谈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等也都影响着语言选择过程所作的动态顺应[5]

三、语言知识获取和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驾齐驱

(一)文化顺应性与语言学习

1.交际文化的顺应

语言的使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尊重语言的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适当的环境中做出动态的顺应,这样才能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达到人们学习、交流的目的。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应用语言,并非掌握如何多的单词,在学习中必须贯穿文化意识的培养。如果不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在交际中就极有可能不考虑文化因素,从而导致语用失误,引起交际不畅甚至交际关系的破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又如,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所谓的交际距离,在交谈过程中如离对方太近或太远,都会引起对方的不适;一个操汉语的人对一个英国人说“望子成龙”,也会使对方迷惑不解,因为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人人想而诛之,就是文化造成的误解。

2.文化因素与英语句式的顺应

由于英语、汉语民族受各自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各有不同。英语民族重抽象、分析思维,而汉语民族重形象、综合、主体思维。正是由于英、汉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句式的选择上经常犯错,这严重地影响着语言的产出形式。如在时空排序上,汉语时间在前,地点在后;而英语是地点先于时间。汉语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而英语是由小到大,由近至远,这种影响还表现在英汉语中被动句应用的偏好上。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句式用法的掌握,需要学习者把握好英语的文化顺应性。

(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顺应作用

1.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性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交际的障碍。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这种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语言的得体性

语言的交际形式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词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而跨文化交际更应该同时注意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会出现交际障碍,甚至造成误解。

3.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在学习中,应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而不是简单地让其偶然的、无目的的接触,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自觉自然地把文化因素顺应到外语习得中,提倡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促进相互理解,培养学习者跨文化的敏感性。学习者一方面要通过学习词汇、结构、语法和了解情景关系,接触规范的语言、充实有趣的内容和真实的交际,还要多方位、多层面地利用真实的材料大胆地参与实践,激发出创造力,从而促进学习者语言、认知和交际能力的系统发展,以地道的外语进行交际。

四、结语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习一门外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该语言的文化,离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外语学习要以培养习得者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相关的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而培养起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这是外语教学应达到的根本目标。单纯地囿于语言学习中,忽视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必然使学习过程单调乏味,学得费劲,少有长进,这正是许多学生学外语感觉枯燥的根本原因。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该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吸取知识,获取信息。因此,要学好语言,除了语言知识技能外,还要重视文化的顺应性,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使语言的学习有着丰富的内涵,使语言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事半功倍,既吸收了文化知识,也学会了语言,不仅实现了基本目的,同时也为实现最终目的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8。

[3]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67。

[4]高宝红.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49。

[5]N/A.语言与文化差异[J],www.Iselong.Com,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