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隐喻和换喻
隐喻(metaphor)和换喻(metonymy)有多种定义:修辞学的定义、语言学的定义和符号学的定义。
9.2.2.1 修辞学的定义
隐喻是一个用来代替与它所指的东西相似的东西的词,一般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物质到过程。与它相似的东西叫喻体(vehicle),所指的东西叫喻本(tenor)。例如:
A floodof protests poured in 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
The government still hopes to stem the tide of inflation.
这里“flood”是喻体,“大量的”或“许多的”是喻本;“stem the tide”是喻体,“阻止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喻本。
换喻(或转喻)是指一个与它所指的东西有联系的东西的词(身体的各部分往往是转喻的来源)。例如:
He is always chasing skirts(girls).
It won’t be happening while I still breathe(live).
提喻(synecdoche)可以看作换喻的一种,它用部分代替整体。例如:
At this point the strings take over(stringed instruments).
They all live under one roof(in one house).
(Halliday,1994)
9.2.2.2 语言学定义的隐喻和换喻
隐喻是建立在喻本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或比喻关系上的一种替代关系,例如,把汽车的行驶比喻为甲壳虫的爬行。而换喻是建立在喻本和与它邻接的东西之间的连续或序列关系上,譬如华盛顿指美国政府,北京指中国政府。隐喻体现语言系统的纵向选择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这个系统是由相似的或相反的词构成的。而换喻则体现语言系统的横向结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这个系统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连续关系或序列关系。例如“He comes here.”与“I go there.”是前者,“He”与“goes”和“I”与“come”之间是后者。
语言的生成是两种关系同时起作用,通过纵向选择关系选出几个词,同时通过横向结合关系构成一个句子。而隐喻产生于这种构成中的错位。例如,我们说:“warm sun”,“scorching”,“fierce sun”是正常的横向结合关系,而“tiger sun”就是一种构成上的错位,但它是一个隐喻,它把太阳的猛烈比成老虎的凶猛。这种错位也是一种“前景化”(foregrounding),也叫做偏离语言常规(deviation from norm),它使语言形象、生动,诗歌就是一种充满隐喻的语言。
9.2.2.3 符号学定义的隐喻和换喻
符号学定义的隐喻和换喻具有更广泛、更深刻和更重要的含义。隐喻和换喻是传达意义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Broqn,1977;Leech,1976)。
德国诗人歌德说:“一切事物都是隐喻。”(Campell,1988:230)人的观念世界是由无数结构或概念组成的,其中大多数是隐喻。因此,人类的思维过程大体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构成人类生活及其目标的各种实在的构件,这些实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宗教的。我们所说的“Time is money.”,“Knowledge is power.”等都是隐喻。隐喻是一个符号系统,它使我们能根据熟悉的经验,部分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东西。也就是说,隐喻使我们根据自己熟悉的符号的特点,理解我们不熟悉的符号系统。一个隐喻涉及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是通过联系结合起来的。这种关系使一个符号的所指转移到另一个符号的意义层面上。例如,美国人把记者比作鲨鱼,鲨鱼是记者的隐喻,因为鲨鱼碰到猎物时,首先嗅一嗅,然后咬它,把它撕碎;记者碰到新闻时,先提问,然后揭露、批评。我们把记者和鲨鱼的特点联系起来,使记者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这就是隐喻产生的想象力和超现实的效果。
兰考夫和约翰逊(1980)认为,隐喻有更广泛的功能,它为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提供意义和基础。人类的思维过程大部分是隐喻形式的。隐喻使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构建实在(realities)。这样就使人们能以隐喻来进行思维并对他们构建的实在采取行动。实际上,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从文化经验中通过隐喻构建实在。换句话说,我们的感觉接受由隐喻构成的实在。隐喻不仅用于语言和修辞中,并且为我们的行动和思维建立联系。隐喻已不再是语言文学探讨的对象,它跃出语言学的界限,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隐喻是连接人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和人们使用的语言的一条纽带,在一定意义上讲,隐喻为我们创造了现实,只不过这不是一种新的现实,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整个生活方式所预设的那个旧现实的强化和再现,人类只能借助隐喻才能通向现实。(特伦斯·霍克斯)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知识现象。它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知识活动。它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日常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要借助隐喻进行思考。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根据这一定义,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因为语言只是人类知识活动的一部分。绘画、音乐、雕塑和建筑等都是人类知识活动的产物,都能成为隐喻。隐喻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一种工具。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种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科学家为了更好地提示某一类事物的特征,往往也借助隐喻。(束定芳,1998)
换喻是一个不完全符号构成的系统,它代表一个整体被隐藏的部分。隐喻是按照联系原则构成的,而换喻是按照邻接原则构成的。(Fisk,1982)隐喻的目的是通过熟悉的东西,使某种新东西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它使我们通过别的东西熟悉新东西的特征,从而理解它。而换喻是通过直接联系,再现隐藏的东西或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能抓住一个完整东西的全部。
换喻有两种:换喻和提喻。它们的共同点是邻接,而区别在于功能。换喻代替它所指的事物,而提喻代表它所指事物的全部。换言之,代替是换喻的中心思想,而代表是提喻的中心思想。
提喻是部分代替整体,如:We need more helping hands.
换喻是有关联的东西被一个符号系统所代替,如:“I bought an IBM.”和“Washington will welcome the bill for economic aid to Russia.”中“IBM”和“Washington”都是换喻。
9.2.2.4 语法隐喻(grammatic metaphor)
首先,韩礼德给隐喻下了定义:隐喻是各种语言转换的总称。隐喻是一个所指的几个能指。“隐喻”这个术语为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语法隐喻”却似乎是新鲜事物。但韩礼德并不这样看。他说,既然隐喻是语言的转换,转换本身就涉及词汇和句法,而不限于词汇,只是在这种转换主要在句法方面,虽然也涉及词汇时,我们才用“语法隐喻”这个名词。
韩礼德提出了两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在概念隐喻中,通过各种过程(processes)的相互转换可以产生各种隐喻变体,它们的基本意义相同,但产生了细微的意义差别或不同的强调重点。各种转换中最突出的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它构成一种正式抽象的文体,广泛使用于科技语言中。概念隐喻理论同样可用于研究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书面语的复杂性体现在词汇的密集上,而将书面语转换为口语时,口语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句法上,需要用许多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子来表达。在人际隐喻中,有两种隐喻:语气隐喻(metaphor of mood)和情态隐喻(metaphor of modality)。通过语气的转换形成各种隐喻变体,譬如陈述可以用疑问句来表达,命令或要求可以用陈述句来表达等。各种含情态动词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可以用各种不含情态动词的句子表达,形成主观、客观、直爽和隐晦等各种表达方式。(详情见本人另文“语法隐喻——文体分析的新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