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俗成语的特征
由于俗成语主要由群众口头创造,所以它无疑具有类似民间文学作品的某些特征。
集体性和口头性是俗成语的特点之一。俗成语并非出自一人之口,是全体美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只承认文人写进书的成语,不承认流传在口头上,通俗文学中的成语,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相信by and by(不久)一词出自William Shakespeare’s“He is winding the watch of his wit;by and by it will strike”(他正在给他的机智之钟上弦,不久就会敲响的吧)。但我们恐怕难以说清“in shakes of lamb’s tail”(不久)是谁首创的。
从一些俗成语的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某些俗成语流传下来的干脆就是一些口语中的音节,至今没有合适的字确切表达其意思,几种结构形式都可以。如have(get)a crack at(有机会处理);fall(all)over oneself(过分殷勤);no hold(s)barred(毫无限制);to a(the)day(恰好、刚好)等都是口语音节的记录,这些成语肯定是先有音而后有字的。
俗成语也有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一个成语经过时间的淘炼,逐渐把格式基本固定下来,但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不同时代又出现多种变异。例如:坐落在什么地方,美国人用“located in”;英国人用“situated in”;打电话,美国人用call up,而英国人用ring up。又如as white as snow;as white as flour;as white as paper,这些词语,含义完全相同,却异文歧出。给人的感觉是,把表色彩的形容词放在as□as之间,便可以凑成一个俗成语。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我们试用white翻造一个“as white as a duck”,可能就不会被认同了。这就可以说明传承性使某些部分稳定不变,变异又是相对的。
俗成语的民族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汉语俗成语紧密联系汉语民族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神话、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俗成语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形式上,汉语俗成语有显著的特点,较普遍地使用数字和成分对称,大多数采用四音节结构,“胡二巴越”是糊里糊涂的意思,这里除了“胡”与“糊”字可通,“二巴越”便难理解。“造造反反”在吴语中是“许许多多”的意思,和“造反”毫不相干。“的的呱呱”是“货真价实”的意思。“驴脸瓜搭”中的“瓜搭”是加强“驴脸”的表现力,形容人脸拉得很长,很不高兴的神情。此外,“压压插插”、“央央插插”、“滴愣溚愣”、“滴沥笃落”等等都是口语音节记录,同上面的一些英语俗成语一样,也是先有音后有字的。
俗成语的重要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俗成语虽然是固定词的组合,但表示概念时却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而各个词在意义上结合很紧密。俗成语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意义的单纯结合,而是整个俗成语的意义。例如:“冰清玉洁”,由“冰”、“清”、“玉”、“洁”四个词组成,但俗成语的意义不是这四词意义的简单相加,与字面意义关系不大,而是一个整体,指“品行非常高尚,如冰一样透明,如玉一样纯洁。”选自元朝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又作“玉洁冰清”,选自清朝名教中人《侠义风月传》第十八回。按照俗成语结合的程度,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一是组合性俗成语,词有限制意义,但保存着某些语义的独立性。整个俗成语的意义,大体上由各个词的意义集合而成,但受到限制,不能自由搭配,如“安家立业”、“妻儿老小”等等。第二类是综合性俗成语,词有潜在意义,服从于整个俗成语的形象性意义,离开俗成语就不存在,如“鸡头鱼刺”、“花妈拌嘴”等等。第三类是融合性俗成语,该类俗成语的意义不能从现代语言的词义引申,而要借助词源的分析,例如“指天画地”(指着天地,慷慨陈词,形容直率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选自明朝罗贯中《平妖传》第九回。“尖头把戏”(流传于吴方言区,指为人狡猾奸诈,爱玩弄花招欺人)等等。按词义的结合程度进行分类,对我们研究俗成语,理解其中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俗成语特点是相似的,但也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融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