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必读”
我们先来看“必读”。处于儿化词在使用中不断变化背景下的“必读儿化词”表,如何尊重“活”语言的现状,应当怎样才能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和必要性,对诸如普遍话测试、对外汉语教学等语言实践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不易做好的重要课题。国家级汉语规范化机构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并有物化成果“必读儿化词表(1)(2)”。为了了解10多年前经讨论研究出台的“必读儿化词”在北京话言语社区成员中的认可情况,我们对“必读儿化词”做了一次认可与使用的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材料和方法:列出必读儿化词表(2)(孙修章1992)里的75个儿化词,不加任何改动,让被访者根据提示进行选择。词表如下。
下面的儿化词,您在使用中还读儿化吗?请用√或ⅹ来表示:
瓣儿 打滚儿 时髦儿 老头儿
老伴儿 冰棍儿 门儿 玩儿
板擦儿 光棍儿 纳闷儿 味儿
碴儿 男孩儿 面儿 被窝儿
没错儿 女孩儿 哪儿 心窝儿
脸蛋儿 小孩儿 那儿 馅儿
点儿 外号儿 娘儿 俩眼儿
一点儿 猴儿 牌儿 心眼儿
兜儿 核儿 照片儿 字眼儿
份儿 饭会儿 球儿 好样儿的
干儿 一会儿 圈儿 爷儿俩
包干儿 活儿 雪人儿 玩意儿
盖儿 大伙儿 桑葚儿 这儿
笔杆儿 皮筋儿 口哨儿 子儿
光杆儿 劲儿 模特儿 庄儿
羊羔儿 烟卷儿 大婶儿 易拉罐儿
饱嗝儿 角儿 聊天儿 一块儿
打嗝儿 壳儿 头头儿 劲头儿
个儿 块儿 奔头儿
2.调查结果: 40位被访者的选择很不集中,特别是40—50岁组,被一致认为应该读作儿化的词只有17个,其余被认为不该儿化的很分散,最集中的也不过一半儿人选择; 40人里有12人认为这75个全应该儿化,其中有6人在50岁以上组;被否定的儿化词多是单音节名词加“儿”,如“眼儿”、“面儿”、“会儿”、“球儿”、“子儿”、“门儿”等。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必读儿化词”表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独的一个语素加儿尾组成的儿化词(29个,占38. 7%)。这样的儿化词即使被大多数使用者接受为必读,也不能解决所有带有这个语素的词是否儿化的问题。如“眼儿”规定为必读,可以解决“针眼儿”、“心眼儿”、“节骨眼儿”等词的读法,但“鸡眼”、“猫眼”的“眼”要不要儿化?恐怕不能类推。同样,“面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念“面儿”么?“台面”恐怕就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念成儿化,“拉面”更是基本不儿化。表(2)虽然列出一些常用儿化词,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列全,如“~劲儿”、“~点儿”,前面可以出现的词干数量很多,所以依然不能彻底解惑答疑,让学习者一劳永逸。这恐怕也是调查中一些单音节词加“儿”组成的儿化词多被否定的原因。
二是单纯列表难以区分出说话场合和上下文语境,似乎列出的儿化可以出现在一切情境之下,其实不然。如“庄”一类的地名中的通名,在庄重语体、正式场合的条件下念时,并不儿化,电视新闻调查中有很多例子;又如“块儿”下的“土块”、“石块”都可不儿化而丝毫不影响交流。还有,表(1) (2)中都有一些现在已经或可以不用的儿化词,它们或者已经没什么人用,如“心窝儿”、“烟卷儿”,或者已由其它词代替,如“玩儿命”,可用“拼命”。我们同样找到了“必读”词表反映出的使用者选择分散的原因。
希望以同一等级层面的词表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好的,但实施起来难度大,遗漏多,弄不好还容易产生误导。王理嘉(2004)提出“词表也可分级处理,以适应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的意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但这个“级”按什么标准制定划分,每一级当中列出多少算合适,都牵扯到许多有待解决的原则问题,需要调查先行,理论论证,慎重推开。
“必读”一类词表的功能,应该是在儿化词的变异形式中,为使用者提供若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替换的变项,因此不应当是封闭的,即,非此即彼,而应当是半自由半封闭的,把重点放在引导、指导使用上。由此可顺应推出以下思路:儿化词表一要去掉北京话里土得掉渣儿的儿化词,二要去掉粗俗的行话里的儿化词,三要去掉可儿化可不儿化者,四要具体,去掉表示抽象意义的词尾儿化标记,五要分级(常见常用的、一般出现的、特殊使用的)、分层(要求能听懂看懂的、要求会读会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