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翻译(一)

诗歌翻译(一)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单元 诗歌翻译(一)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一、让学生了解英语诗歌的特点;二、熟悉英诗汉译的原则;三、体会英诗汉译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只有一个人         爱你纯真的灵魂,      爱你脸上岁月的留痕。

第五单元 诗歌翻译(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一、让学生了解英语诗歌的特点;二、熟悉英诗汉译的原则;三、体会英诗汉译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课文

When You Are Old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参考译文

当你年老时

傅浩 译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

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

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

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

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

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

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

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当 你 老 了

袁可嘉 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当 你 年 老

陈黎(台湾) 译

当你年老,花白,睡意正浓,

在火炉边打盹,取下这本书,

慢慢阅读,梦见你眼中一度 

发出之柔光,以及深深暗影;

多少人爱你愉悦丰采的时光,

爱你的美,以或真或假之情,

祇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灵,

爱你变化的容颜蕴藏的忧伤;

并且俯身红光闪闪的栏栅边,

带点哀伤,喃喃低语,爱怎样

逃逸,逡巡于头顶的高山上 

且将他的脸隐匿于群星之间。

当 你 老 了

裘小龙 译

当你老了,头发灰白,满是睡意, 

在炉火旁打盹,取下这一册书本, 

缓缓地读,梦到你的眼睛曾经   

有的那种柔情,和它们的深深影子;

多少人爱你欢乐美好的时光,   

爱你的美貌,用或真或假的爱情, 

但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也爱你那衰老了的脸上的哀伤;  

在燃烧的火炉旁边俯下身,    

凄然地喃喃说,爱怎样离去了,  

在头上的山峦中间独步踽踽,   

把他的脸埋藏在一群星星中。

当 你 老 了

杨牧 译

当你老了,灰黯,沉沉欲眠,  

在火炉边瞌睡,取下这本书,  

慢慢读,梦回你眼睛曾经    

有过的柔光,以及那深深波影; 

多少人恋爱你喜悦雍容的时刻, 

恋爱你的美以真以假的爱情,  

有一个人爱你朝山的灵魂内心, 

爱你变化的面容有那些怔忡错愕。

并且俯身闪烁发光的铁栏杆边, 

嚅嗫,带些许忧伤,爱如何竟已 

逸去了并且在头顶的高山踱蹀  

复将他的脸藏在一群星星中间。 

当 你 老 了

飞白 译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衰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  

当 你 老 了

李立玮 译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你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 

唯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栅边上,你弯下了腰,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起了脸。    

及 汝 老 去

樱宁 译

及汝老去,青丝染霜

独伴炉火,倦意浅漾

请取此卷,曼声吟唱

回思当年,汝之飞扬

眼波深邃,顾盼流光

如花引蝶,众生倾狂

彼爱汝貌,非汝心肠

唯吾一人,爱汝心香

知汝心灵,圣洁芬芳

当汝老去,黯然神伤

唯吾一人,情意绵长

跪伴炉火,私语细量

爱已飞翔,越过高岗

爱已飞翔,遁入星光

当 你 老 了

李志恒(Hengle Lee) 译

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昏昏欲睡了,        

请蜷坐在炉火旁,      

拿着这本诗歌,       

慢慢诵读。         

回想过往眼神的柔和,    

回想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曾爱你风韵妩媚的年华,

多少人曾爱你美丽动人的容颜,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         

爱你纯真的灵魂,      

爱你脸上岁月的留痕。    

垂下头来,         

沉吟在红光闪耀的火光中,  

凄然地轻轻诉说       

那爱情的消逝,       

那山间的漫步,       

那星夜的嬉戏……      

当 你 老 了 

沈斌 译

当年华已逝 两鬓斑白的你 睡意昏沉

请取下这本书 坐在壁炉边缓缓诵读

回忆在你曾经温柔的双眸中漫漫沉淀

多少人曾爱慕你的幽雅美丽    

多少人曾爱慕你的青春容颜    

无论有多少的真情假意      

但是有一个人从灵魂中执着爱着你 

哪怕在你伤逝红颜的老去的时候  

当你佝偻的坐在炽红的壁炉边   

悲伤的为爱情的逝去轻声抱怨   

而他却藏在高山之上群星之间   

脉脉的关注着你         

当 你 老 去

徐海明 译

当你老去,发鬓斑白,睡意渐浓,    

倦倚着壁炉瞌睡。请取出这本诗集,   

然后,轻轻地读,追忆那双温柔的眼神。 

你的眼神,曾经,那样深——      

深不见底。              

多少人,追慕过你,当你楚楚动人,   

他们如此痴迷你的美貌,真心,或者假意。

唯有一人,偏爱你圣洁的灵魂;     

爱你沧桑的脸庞。           

他会蹲在火炉旁,略带些忧伤,     

轻声向你叙说,那些褪了色的爱情呵!  

或在头顶的山间徘徊,         

或在漫天的繁星里藏身。        

参考译文赏析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唯美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他在1893年写下的这首小诗《当你老了》就属于这种风格。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这种风格。

这首诗是叶芝为他终生所爱的女人——一位出色的爱尔兰演员与成功的政治人物-莫德·冈(Maud Gonne)所写。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在伦敦第一次遇见了美丽动人的莫德·冈,她是一位热衷于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叶芝对莫德·冈一见钟情,而且一往情深,终生不渝,追求了她一生,但却始终遭到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生活。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他表达真爱和排解愁思的方式。古往今来,爱情似乎总是与青春美貌联系在一起。当人们沐浴爱河时,脑海里只有当前,渴望将瞬间化为永恒。而诗人却偏偏想到自己所爱之人的垂暮之年,想象她白发苍苍的样子。诗人这样写,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向她表达自己的爱,他爱的真,爱的切。别人或真情或假意,只爱她的容颜,独有诗人爱着她高贵的灵魂。他的爱岁月可表,天地可鉴,会随着时间历久弥坚。翻译时要注意把诗人这份热切、浓烈、刻骨铭心的爱意刻画到位。

尽管他爱她,爱到世人皆知这份真情,但莫德·冈本人仍然无法回应。所以这份爱仍然是叶芝一个人的华丽、一个人的独角戏。诗人只能孤独地、远远地,却又如此执著地注视着,爱恋着那位被人们众星捧月的姑娘。诗人的爱是真挚的,却也是哀伤的;诗人的爱是无悔的,却也是无望的。年轻的诗人何其纠结!翻译时,要把握住诗人这种不能得其所爱而哀伤忧郁的情愫,同时也要体现出他感情的真挚绵长和无怨无悔。

对于叶芝这首爱情小诗的翻译,版本众多。笔者将它们收集于此,以帮助读者体会个中优劣。

首先,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名穷学生,青涩的年纪,对爱情仍旧充满希望,对于感伤也只是一种隐隐的感觉,因此这首诗没有跌宕起伏的宣泄,只有朴素的语言、淡淡的忧伤、舒缓的节奏,翻译时要把握住这种整体基调。其次,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诗的语言属于现代英语,通俗易懂,并无任何古辟的词语,译为汉语也应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句式,其中樱宁的译本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形式,语言也属于古汉语,虽然工整、典雅,却给人一种老气横秋,不自然的感觉,与原作者的叙述口吻并不一致。再次,这是一首对话的诗,贯穿全诗,作者都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爱人倾诉衷肠,低沉婉转,情意绵绵,如泣如诉,表达自己岁月可鉴的真挚情感,仿佛让自己魂牵梦绕的那女子就在诗人眼前,诗人的感情至真、至诚,无人可比,感人至深,因此语言风格也淳朴自然,绝无任何矫揉造作,比较口语化,翻译中最好不要选用那些别出心裁,让人觉得做作的语言。

这首《当你老了》,共分三节(stanza),每节四个诗行,共12行。这是一首结构工整、韵律讲究的经典五步抑扬格的英文诗。她的韵牌为ABBA,CDDC,EFFE。因此在翻译的时候,最好能够译得工整一些,在译出原诗神韵的同时,尽量保持她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容颜。“When You Are Old”,大多翻译为“当你老了”,这是一种很贴切的译法,自然朴实,好像诗人在当面向自己的爱人诉说衷肠,若译为“当你年华逝去”甚至“及汝老去”,辞藻虽然华丽古典,但显得太正式,过于书面化了。

“gray”一词是指头发白了,所以翻译的时候,要把逻辑主语加上,否则会产生歧义。例如杨牧译为“当你老了,灰黯”什么灰黯?不得而知。另外,在英语文化里,形容白色的头发要用灰色,这里的灰色是指汉语里头发的白色,在翻译中要注意汉英之间表示颜色词的差异。这里gray译为“头发白了”即可,与前面的短语“当你老了”在语气和节奏上呼应,且都是以“了”字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也有人译为“鬓白”或者“两鬓斑白”,笔者认为这样的措辞还是过显华丽做作,不会有人当着自己爱人的面说:“当你鬓白的时候……”“full of sleep”和前面两个短语“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对应,最好也译为四字短语,例如笔者比较喜欢“睡意沉沉”这个译法,“沉沉”两个叠字,刻画出女主人公昏昏欲睡,控制不住自己的头部,不断向下点的动作。

“nodding by the fire”,这里的“the fire”是指壁炉的炉火,这个短语正是女主人打瞌睡的生动写照,应当明确译出,而有的译者却省略了这个意象的描写,改译为“倦坐在炉边”,虽然有表示劳累的形容词“倦”,但仍不足以展现女主人公打瞌睡的生动形象,属于漏译。另外还有的译者译为“独伴炉火”、“蜷坐在炉火旁”、“坐在壁炉边”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较为恰当的译法应当是“在炉火旁打盹”。

“this book”是指叶芝写给并献给莫徳·冈的诗集,《苇间风》(The Winds Among the Reeds),《当你老了》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因此“this book”应当译为“这本诗集”,而很多译者却简单的译为“这本书”或“这一册书”,显得有些泛泛不明了。

第一节的后两行,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英语诗歌并不是以完整的句子成行,有时一行会包含几个短句,有时一个句子会跨越几行,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原诗的语法结构,以正确理解原诗的确切含义,另外还要格外注意译诗的断行问题,在哪里断行比较自然,既能和原诗大致吻合,又能符合译诗的节奏和韵律,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问题。仔细查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第一节其实只包含一句话,也就是说一个长句子跨了四行。其中“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属于系表结构,包含四个表语成分,其中最后一个表语是以“nodding”为核心词的分词短语,“by the fire”是介词短语,作分词的后置状语,属于修饰成分,后面是主句,是三个由and连接的动词短语,分别是“take down this book”,“slowly read”,“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第一个动词短语是take down this book,属于祈使句,所以根据诗人柔和的语气,最好在最前面加上一个“请”字。最后一个动词短语dream后面连接两个宾语,一个是the soft look,转一行开头的your eyes had once做soft look的后置定语,另一个是their shadows deep,这里还要注意,英语诗歌为了韵律的考虑经常采用一些反常规的词序,比如这里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做定语的形容词deep放在名词shadows前面,即“their deep shadows”,但是考虑到和第一行的sleep押韵,所以调换了词序。因此,在翻译理解中,特别要注意英语诗歌这种独有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后面的这两行译为汉语究竟该如何断句?笔者认为先把原诗中第四行的“眼睛”这一概念译出来,转到下一行再继续形容眼睛发出的柔光和深邃的晕影,就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处理方式。

另外,slowly read笔者建议译为品读,诗人用一个slowly旨在让女主人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品出作者那份执著而又炽热的爱。且这里“慢慢品读”为四字短语,与第一行的四字短语结构隔行呼应,节奏感也比较强,如果只有三个字“慢慢读”,节奏感显得稍差。如果译为“慢慢诵读”,就是读出声来,可是诗人并没有说让他的爱人read aloud,所以就不存在非要出声朗读的意思在里面。英语里read这个词,本身就应该理解为汉语里的“看”,并不一定非要出声地读出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握准read的确切含义,才能译得准,做到忠于原诗。

后面的dream一词很多译者译为“梦见”、“梦到”、“梦回”等,然而dream不一定是指做梦梦到,完全可以理解为梦想,想望,回想,追忆等等。所以,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里诗人并不是让他的爱人陷入梦里梦到这些东西,而是女主人公自己通过读诗人写给自己的情诗,回想起当年自己令众生倾倒的花容月貌。因此这里的dream译为“追忆”笔者认为比较准确。

第四行的their shadows deep,需要仔细揣摩理解,their这个物主代词应该是代替这一诗行前半部分的eyes,而deep shadows是指莫徳·冈眼睛里浓重的阴影,此处似乎暗指莫徳·冈为爱尔兰民族运动忧虑,深邃而忧郁的目光。但是如果译为“阴影”似乎又失去了美感,常说女子眼波流转,所以译为“波影”也许是一种较好的意译。

整个第一诗节笔者给出参考译文如下: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沉沉,

在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本诗,

慢慢品读,追忆当年你的双眸,

那柔美的光芒,那深邃的波影。(笔者译)

全诗的第二节最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据说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就是由这首诗的灵感而来:“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细读每一行,glad grace是指女主人公欢乐且优雅迷人的青春时光,可以理解为一种提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此处可作意译处理;one man指诗人自己;the pilgrim soul是指莫徳·冈追求民族独立的精神,如同朝圣者追求宗教真谛一样虔诚;changing face是指莫德·冈渐渐衰老的面容。笔者比较喜欢李立玮的译文,在这里稍稍改动几个字,使其更具原诗的工整: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

爱过你的美貌,假意或真情,

唯有一人爱你那圣洁的灵魂,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这个翻译处理得非常准确流畅,而且完全符合原诗的形式和节奏,可谓形神兼备。“多少人爱过你……爱过你”,“唯有一人爱你……爱你”,这个结构译得非常清晰且漂亮。

全诗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照的场景,glowing bars又是一处提喻,用通红的壁炉栅栏这个部分来代替壁炉这个整体,在译成汉语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提喻的对象,比如“炉火”,或是直接译为壁炉也无不妥。但是如果直译为“闪烁发光的铁栏杆”就显得太过生硬呆板,画面的美感也全没了。“bending down”可以译为“俯下身”或者“弯下身”,有的译者译为“佝偻着”,笔者认为不妥,这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而bend这个词并不能传达这样的感觉。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前后出现过两次,这也许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的漫漫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诗中叙述,“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的逝去而感伤。在最后两句诗中,在山上踱步的“它”,通过分析诗句结构不难发现,指的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象化”的特点,诗歌的抒情力量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排之中。翻译的时候,应该把这些意象的安排处理好,才能译出原诗的神韵。笔者这里仍然比较喜欢李立玮的译文。为了增加“意象感”,使译诗更生动,笔者做了一些改动如下:

暖暖的炉火边,你弯下了腰,

忧伤地低诉,逃走了的爱情,

怎样步上了群山,直至天际,

又怎样在繁星之间藏起了脸。(笔者译)

这个翻译比较工整,符合原诗的形式,且意义拿捏得也比较得当。glowing是指发出红光,给人很温暖的感觉,这里意译为“暖暖的”也相应地保留了glowing的含义。fled本身就是逃走的意思,可以直译,原诗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译成汉语应予以保留。如果意译为“爱情逝去”,则会失去原文的意象感和生动性。overhead可以理解为“天空中”,这里用来形容直入天际的群山之巅。如果译为“头顶的”则表现山之高耸的力度会大大减弱。最后一句译为“藏起了脸”与本节第一句中“弯下了腰”呼应。“藏起了脸”进一步加强意象感,承接前面的“逃走”,“步上”,一系列的动作,把“爱情逝去”这个抽象的概念描写得恰如其分,栩栩如生。

翻译理论学习

英 诗 汉 译

英语诗歌在韵律、节奏、格式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与汉语诗歌存在很大差异。用分属不同语系的汉语(地藏语系)翻译英语(印欧语系)的文学作品已不易,再加上诗歌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限制,就给英诗汉译提出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如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卞之琳先生对译诗有过这样的看法:“诗是无法翻译的,不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我译诗也只能把意思大致译出来,刻意追求形式的近似。事实上是不可能十足译出诗来的。”既然诗歌不能达到“十足译出”,我们又该如何使译出的诗歌更接近原诗的风貌呢?作为诗歌翻译者,我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在翻译中尽可能追求与原诗的无限近似呢?

在我国的翻译理论中,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观点占有重要一席。所谓“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当代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借用鲁迅的“三美”来阐述诗歌翻译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2)”。在译诗不能兼顾“意、音、形”三美的时候,译者应首先追求意美,音美次之,而后形美。“重神似不重形似”是诗歌翻译中一贯秉承的原则。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在1951年版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然而更多的翻译学者力求“神似”与“形似”的完美统一。同时,也有部分翻译家认为,“形似”而后“神似”(3)。例如,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江枫先生认为“形似”与“神似”并不是矛盾的。翻译中,有时做到了形似也就达到了神似,而没有了形似则可能传达不出原作的思想与内涵。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尤为明显。主张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之形者,恰恰是为了更忠实地再现原作之神。正所谓“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在诗歌翻译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神似”,也要重视“形似”,不应该单纯地把两者割裂来看。“形式”本身也承担着传情达意的功能,也是意义的载体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到了形似也就部分地做到了神似。另外,“形似”并不是生硬地要求译诗在韵律结构等形式上与原诗完全一致,而应该灵活地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在英诗汉译中,要利用汉语语言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巧妙地将英诗结构形式传达出来的意境和神韵融入到汉语的结构当中去。比如,英语诗歌是以音步建行,而汉语以停顿断意,所以在翻译中,我们可以采用“以顿代步(4)”的方法,将英语诗行当中的节奏感体现出来。江枫先生翻译的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暴风雨夜,暴风雨夜(5)”中的两行,“Futile-the Winds-/ To a Heart in port-,就采用了“以顿代步”的方法,原诗为两音步诗行,译后每行各一处停顿,“风,无能为力-/心,已在港内-”,处理得非常巧妙。这样的翻译,使原诗和译诗的读者在感官体验上可以得到共鸣,产生十分相似甚至接近一致的感受,也就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主张的“功能对等”,这应该是所有翻译实践的最高标准,自然也是诗歌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具体来说,英语诗歌的汉译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诗作的时代特征

诗歌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她随着人类文明孕育成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自从有了英语,便有了英语诗歌,她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了英语的优美,把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运用到极致。一般来说,英语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古英诗时期、中古英诗时期和近代英诗时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风格和韵律特点。在诗歌翻译中,要抓住这些时代特征,还原诗歌的原貌。

古英诗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2世纪,这一时期大不列颠岛被频频入侵,因此诗歌的风格多为展现英雄主义的刚毅之气。诗歌的韵律特征为头韵体,即一行分为两半,各有两个重拍,重拍的词以同一辅音或者原因开头,由此形成头韵,行与行之间没有韵脚。古英诗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史诗《贝奥武甫》,由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到大不列颠岛,具有浓厚的北欧气息,她长达3 000行,讲述了古代英雄与魔怪搏斗的传奇冒险故事。像其他古英语诗歌一样,这部诗歌也是先由口头流传,到了公元8世纪才被文字记录下来。

中古英诗时期从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这一时期英国步入封建社会,法语渗入到英语当中,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表达力。然而法语作为上层语言,又具有与英语对立的一面。此时期的书面文学大多属于贵族阶级,而在使用英语的民间,作为口头文学的民谣大量出现,在广大劳动人民当中广泛传唱。英语民谣作为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由四行诗节构成,一个诗节当中的第二和第四行押韵。民谣语言质朴,戏剧性强,经过数世纪英国人民的口耳相传才付诸文字,生动地展现了英国封建社会人民大众的生活画卷。中古英诗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当属乔叟,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后世英国诗人广泛使用,他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他的巅峰之作,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近代英诗时期从公元15世纪至今,这一时期的英诗又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与王朝复辟时期、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当代时期四个阶段。文艺复兴是16世纪开始的,此时期的诗歌题材广泛,但多以爱情为主题。诗歌形式为十四行诗(sonnet)与素体无韵诗(blank verse)。十四行诗共十四行,是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后流传到欧洲各国。16世纪初叶,萨里、华埃特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诗的格式演变为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押韵的方式是ABAB,CDCD,EFEF,GG。在这种类型之外又产生了其他变体。16世纪末,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产生了像锡德尼、 斯宾塞这样著名的十四行诗人。 莎士比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体(又称伊丽莎白体),也由三节四行诗和一副对句组成,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以后,弥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也以写作优秀的十四行诗享有盛誉。素体诗由抑扬格五音步写成,每行用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每首行数不拘,不押韵。英国戏剧最伟大的先驱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第一次把素体诗作为戏剧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莎士比亚的剧作大部分都是由素体诗写成。

17世纪出现了以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metaphysical school)和一些称为骑士派(cavalier school)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玄学派诗人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诗歌复杂精妙的语言特色但是更多地摒弃了那一时代故作优雅的文风。他们的诗歌较口语化,措辞采用简单的白描法,韵脚复杂且不规则。在内容上,诗歌的思辨性强,涵盖面广,天文、地理、哲学、物理皆可入诗。其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冶于一炉。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诗的形式经常都是作者同爱人、上帝甚至自己进行的争论。玄学派诗人中的佼佼者是约翰·多恩(John Donne),他以创作《歌与短歌》(Songs and Sonnets)和《圣十四行诗》(Holy Sonnets)闻名于世。骑士派诗人以本·琼生(Ben Jonson)为代表,本·琼森的诗对当时的年轻诗人很有影响,他们欣赏他的诗作,追求他的诗风。他们的诗歌追随古典主义原则,推崇理性、谐和规律,讲究古典精炼的形式和严格的韵脚,对其后兴起的新古典主义诗歌,尤其是德莱顿(John Dryden)和蒲柏(Alexander Pope)的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琼森的诗歌简洁明快,表达干净洗练,说理确切有力。

18世纪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流,新古典主义者们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基于秩序、逻辑、确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础上,这就使该时期的作家在创作时寻求表达与措辞上的协调、统一、和谐与典雅。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诗歌具有古典气质,语言清晰、直接、贴切,使用词语从不晦涩难解,使用成语较多。除了形式与措辞上的优雅,新古典主义诗歌还富有严肃及真诚的语调和不断的说教。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文学评论、政治讽刺诗、颂诗、英雄诗剧、喜剧与悲剧。其中以他的政治讽刺诗和颂诗最为出色。德莱顿运用的英雄双韵体技巧熟练而灵活,富有阳刚之气势,被后来的蒲伯等新古典主义者奉为诗律的楷模,成为18世纪风行一时的诗歌形式。

“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于全欧洲的反对理性、推崇想象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诗歌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浪漫主义诗人重视想象、崇拜自然、强调个性,他们还大胆改革诗歌语言、韵律及结构。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华兹华斯一扫古典主义雅致雕饰的诗风,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以其纯朴清新的语言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人们的生活。他摆脱了多数十八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中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而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和歌颂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贫苦无告者的境遇),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进入20世纪,英语诗歌纷繁复杂,涌现出众多的流派,比如以休姆、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主张诗歌应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辞藻,诗行短小。意象派反对按固定的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主张诗歌音乐性要自然,要注重事物内在的韵律、节奏。尽管20世纪的诗歌审美观和流派呈现多元性,但这些流派也有共同的趋势,即彻底抛弃格律规范的束缚,向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转型。这个开拓性的创新最早出现在美国,比如美国诗人惠特曼和艾米莉·狄金森早在19世纪就开始尝试这样的创新,而英国直至20世纪才逐渐有诗人开始真正地运用自由体写诗。

二、作者风格

尽管不同的诗人都或多或少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细究起来,同一时代的不同诗人也有其各自的风格特点,这一点我们在翻译中也是务必要考察的。同样的,同一个诗人的风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品味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风格。总之,只有把握住诗人作诗的个性特征,才能准确理解诗作的真正内涵,从而做到形神兼备。比如,浪漫主义时代英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华兹华斯和雪莱,前者早期比较激进,后转为消极保守,尤其在被评为桂冠诗人后就为皇室写诗,明显没有了早期改革诗风的特点。后者始终比较激进,支持法国革命,终身投身于改革文坛的战斗中。为此雪莱曾作诗一首《致华兹华斯》,是他对华兹华斯背弃革命事业的扼腕叹息。

另外,有的诗人风格自成一系,有其独到的特色,在翻译这样诗人的作品时,要把握住和突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比如19世纪美国世纪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诗艰涩难懂,诗风凝练,比喻新颖,常常不受语法的限制。她的诗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认为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狄金森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份说话。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儿童启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狄金森诗作富于音乐性和图像性,她在诗中使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关于她的诗作,有很多问题在学界还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这更需要我们在翻译中给予最大程度的揣摩和斟酌。

三、英语诗歌的语言特征

1.词汇特征

英语诗歌中许多词语是不用于日常口语中的,有些词语甚至在散文中都不用或者少用。这就是所谓的诗歌专用词语。它们可分成以下几类:

(1)古体词,例如:discomfit(defeat),even(evening),hath(has),mee(me),natheless(nevertheless),wilt(will)等。使用古体词,能造成一种庄重古雅的格调。

(2)诗体词,例如:brand(sword),couch(bed),fair(beauty),ire(anger),main(sea),steed(horse)等。还有一些沿用的诗体短语,如feathered race(birds),watery store(sea)等;用形象的方式和诗歌的联想表示事物。

(3)外来词,例如:amicable(friendly),commence(begin),mansion(house),visage(face)等。使用外来词,能给文字增添庄重古雅的色彩,使语言具有一种壮丽、高雅的气派。

(4)破格词,例如:e’en(even),’mong(among),ne’er(never),o’er(over),thro’(through),’tis(it is),t’was(it was)等。使用破格词是按照诗歌节奏韵律的要求而自由地运用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跳跃的感觉。

古体词、诗体词以及外来词的使用反映了英诗语言恪守传统范式的特点,而破格词体现了英诗创作的自由性。这种自由创新还表现在某个诗人发挥个性的为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有意地背离词汇使用常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给旧词赋予新义,改变词性甚至创造新词。现代诗人G.Hopkins和E.E.Cummings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2.语法特征

诗歌是多种复杂的感情和心境在语言文字上的投射。因此,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作为一般普通的语言,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语法结构来明确规定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诗歌语言是以语法结构来规定各种感知表象的关系。这就是诗歌语言为什么会呈现跳跃、闪现、凝聚的特征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诗歌语法的这种独特性,才可能在有限的句式里展现丰富的含义。

(1)古典英诗的一大语言特点就是诗法(Poetic Grammar)规则的大量运用;即使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诗歌中,这种规则还随处可见。例如:第二人称代词用ye和thou,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e)st或(e)th。诗法规则已在20世纪的诗歌创作中逐渐消失;但作为诗歌语言的古体形式,它却能造成一种庄重古雅的格调,反映了英诗传统的延续。

(2)现代英诗中的语法变异现象是很常见的,如E.E.Cummings的诗句You pays you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r choice是对语法规则的大胆违背,但此暗示:“花了钱而得不到中意的东西”,真是是非颠倒,违背常规。这些变异在一般普通的语言中使用会被视为内容荒谬,逻辑混乱、不合语法,但在诗歌语言中却可以成为特殊而有效的表现手段。

(3)省略

把诗句中次要的成分删略,只保留主要的成分,从而增加重读实义词的频度,使节奏变得更为强调有力;有时则是出于诗歌语言凝练和韵律的需要。诗人做这样的处理往往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意境而产生某种特别的效果,注意体会。

(4)倒装

诗歌比其他文学作品具有更灵活自由的句子结构,它经常使用其他文体或日常语言中所少见的词序;因此,倒装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种常用的语法变异形式。倒装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最重要的词放在诗中最突出的位置(通常是一行诗的开头或结尾)上加以强调。有时为了渲染气氛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有时也是由于考虑调整节奏和韵律而使用倒装。在翻译中,要首先考虑诗人使用倒装的目的是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5)独立短语

在语法上,独立短语与其他成分无直接联系,因而在诗中显得独特、突出、跳跃,读来使人有一种突顿感或亢进感,还有如画面闪现般的艺术效果,在现代英诗中尤为常见。例如: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E.Pound)

四、英语诗歌的分类

英诗大体分为古体诗(Old English Verse)、格律诗(English Metrical Verse)和自由诗(Free Verse)。英国格律诗大约始于14世纪乔叟时代。在这之前是古诗,其节奏和音韵主要靠强音和头韵来表现,没有固定格式。19世纪出现的是自由诗,同汉语新诗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我们从形式和格律两个方面来具体看一下英诗的分类。

1.按照诗行分类

众所周知,英语诗歌论诗行不论语句。这是因为英语的字词可能只含一个音节,也可能包含有几个音节,音节与字词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反映到诗歌中来,就很难一句成一行,而可能一行是一句,或一行含两句,也可能几行构成一句。英语诗歌的韵是押在每行的末一个音节上,而并非一定是押在句末,这正是取决于英语诗歌中的行与句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相反的,汉语诗歌一般一行自成一句,表达完整的句意。在英诗汉译中,这一点需要仔细斟酌和适当的处理。

英语诗歌根据其行数多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两行诗,三行诗,四行诗,五行诗,六行诗,七行诗,八行诗,九行诗,十行诗,十一行诗及十四行诗等等。

(1)两行诗,两行诗是只有两行的诗或诗节。如《华盛顿邮报》曾搞过一个比赛,要求写两行押韵的诗,第一行能多浪漫就多浪漫,第二行能多不浪漫就多不浪漫,以下是一篇参选作品:

I see your face when I am dreaming.

That’s why I always wake up screaming.

(2)三行诗,三行诗是每节含三行的诗。如雪莱的The Triumph of Life

Swift as a spirit hastening to his task

Of glory and of good,the Sun sprang forth

Rejoicing in his splendor,and the mask

(3)四行诗,四行诗是每节四行或独立成诗。如托马斯·格雷著名的《挽歌》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这三种英语诗歌中最基本的诗节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又衍生出更多更长的诗节。如十四行诗,就是以三个四行的诗节和一个两行的诗节组成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尽量保持译诗与原诗的行数、分节与结构的一致。

2.按照有无格律进行分类

按有无格律进行分类,英语诗歌有格律诗与自由诗之分。

(1)格律诗,英语格律诗着重讲究诗歌的韵律及押韵。即一首诗歌是使用了什么样的音步和采用了几音步诗行,以及诗歌押韵的情况。英语诗歌中最常用的是抑扬格音步,如抑扬格四音步诗:alone|she cuts|and binds|the grain;抑扬格五音步诗:You beat|your pate|and fan|cy wit|will come

(2)自由诗,自由诗是指不受诗的传统格律束缚的散文诗。英语诗歌中的自由诗,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无韵;二是每行的音数或音步不拘;三是每段的行数参差不齐。相对于格律诗,韵的谐和与音的整齐才被认为是诗的正轨,而诗人们也没有写过极端自由的诗。直到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才真正提倡诗的极端自由。他的很多诗歌不仅无韵,音步不拘,而且行数长短参差不齐。

在翻译中,要适当区分格律诗和自由诗。翻译格律诗的时候,要尽量展现其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并把握住原诗结构工整的形式美。而在翻译自由诗的时候,则要着重刻画原诗的意境和神韵。

翻译练习

练习一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Dickinson,1830-1886)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 shuts the door;

On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is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 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翻译提示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和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她的诗歌语言朴素、形象奇异、立意新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金森的《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可以有多种理解,其中的“伴侣”可以指诗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条,诗歌表明作者对理想的热衷、对信仰的坚守。“伴侣”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艺术生涯。诗人一旦选择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便会心无旁骛。当然,“伴侣”最常见也最直接的理解是“爱人”。灵魂一旦选定了伴侣便封闭起来,矢志不移。不论我们如何理解,总之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一旦做出选择,便会对自己的选择坚守一生。翻译的时候,应该尽量还原诗中朴素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不要有过于明显的指向,应该使译诗的读者同样产生丰富的联想,做出多种解读。

狄金森是一个奇特的女诗人,她很少出门,一生只有一次离开过自己居住的小镇,其余时间都在家中养养花,种种草,烤一烤面包,她深锁闺中,终日一袭白衣,徜徉于自己的花园。有人说她爱上了一个牧师,但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有通信交流,但是交流的全部都是诗歌。就这样,她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孤单地度过了一生。所以把伴侣理解为爱人的可能性较大。一旦人们选择了爱情,就“再不容干预”,因为爱情是神圣的,是由灵魂决定的。灵魂的选择是慎重的、是严肃的,而非草率的、随意的。灵魂是生命的主宰,是思想的概括,一旦灵魂做出了选择,都应该忠贞不渝,不再为他物所动。否则就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就关上了门,坚定地守着自己的决定。这是一种神圣的决定,它不容干预。一种内心强烈执著的意念,这种爱情是义无反顾的,一旦爱上一个人,就坚定地将自己的灵魂交给另一个灵魂。但是,爱情经常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当诸多诱惑在心灵的门外敲响时,灵魂仍旧坚定着不为所动!“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上都在暗示外部因素的纷繁和强大。诗人要表明,诗人的爱情是坚定的,是冷静选择,从众多民族的人口中选中一个自己的伴侣。自此,灵魂就关闭了关心的阀门,不为任何外物所动。

这首诗形式自由,语言朴素,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因此要译好这首诗,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和展现原诗的意象,既保持了原诗的韵味又不能让人费解。如怎样理解society,divine majority等,翻译得既要明白到位又不能过于发挥想象,破坏了原诗的神秘感。所以选择适当的词汇来展现诗中的意境就成了翻译的主要任务。诗中的第二段,译为汉语时可以适当调整句式结构,使其更具画面感,更能表达诗人面临外界纷繁各异的诱惑时,坚定不移的态度。最后一段的valve和stone可以直译为阀门和石头,保持原诗的风貌。诗人在这里塑造了灵魂像块石头一样关闭了阀门,从此不为任何外物所动,这个意象。如果处理得太自由,反而不能体现诗人语言朴素、意象奇异的特点。

练习二

l(a)

E.E.Cummings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翻译提示

这是美国诗人卡明斯(E.E.Cummings 1894—1962)所作的一首小诗。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这是一首七零八落的诗,它的意思大抵是a leaf falls loneliness,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孤零零的落叶,寂寞飘落的意象。卡明斯敢于突破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在诗歌的换行、单词的拼写等方面进行过创新,创造了典型的卡明斯风格诗作。他的诗歌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变异(语法、书写和词汇等方面)。卡明斯的这首异形诗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以图“示”诗,意在让读者去看,看诗的绘画性。他这样排列,是想造成“一片落叶渐渐落下”的视觉现象,让读者看到落叶飘飘而下“寂寞飘零”的抽象概念,如何地被落叶的“具象”烘托出来……

卡明斯的确是个怪才,他的诗翻译起来很难,主要原因在于其诗歌形式上的异化。然而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独特成为这一类异形诗的最大特点,如何抓住并且体现这种另类的诗歌形式成为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就这首诗来说,英文原诗是拆字,汉语则可以采取拆句的策略。因为把汉字拆得七零八落,也很难找到类似的词语。翻译是手法的模仿,不拘泥才能有效果。

【注释】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载于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3.

(3) 江枫.形似而后神似——在全国第一次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于《江枫论文学翻译自选集》,江枫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孟宪忠.“以顿为步”是翻译英语格律诗的光明大道.载于《外国文学》2001-6.

(5) 江枫译.《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作者:(美)狄金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