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一、材料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材料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或书本提供的具体事物,包括人物、场景、事件、统计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多,也最常用的部分。理论性材料,指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科学原理、公式定理、名人名言、俗谚、格言等。
(二)根据材料的存在形态和表述方式,可分为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综合性材料是将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它不仅涵盖面广,而且可以加大文章的信息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王了一的《迷信》和培根的《迷信》,前文中提到“一个不守规矩的道士”“给人家‘送鬼’”时的做法,就属个别性材料;而后文中列举了多个“造成迷信的方法”,这则材料就属综合性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三)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可分为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
有的材料具有明显的正反性质,如岳飞的抗金和秦桧的卖国。但由于写作者观点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多数材料的性质带有相对性。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来判别——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观点相背离的则为反面材料。
(四)根据材料存在的时间,可分为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距写文章时间较远的称为历史材料,时间较近的称为现实材料。现实材料新鲜,针对性强,容易引起关注;历史材料厚重,具有纵深感,便于生发联想。
(五)根据获取的途径,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也称原始材料或第一手材料,是直接得到的材料。间接材料又叫转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它们是间接得到的。多数写作材料是转手材料,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条件极为有限,有时很难直接接触原始材料。
有时材料的归类存在着重叠和交叉现象,某种材料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类组。
二、材料的作用
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可见,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在写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
文章的主题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大量材料中分析、提炼、抽象、概括出来的。材料越丰富,能够从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主题的提炼也就越容易。例如,在文学创作中,王蒙、张贤亮、高晓声、莫言、方方、池莉、古华等一批新时期的作家,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素材,这是他们能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经历堪称典范。他花费了40年的心血,不仅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而且还做了大量的笔记。所以列宁说过:“《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2)可见,翔实的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是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二)材料是表达主题的支柱
构思阶段文章主题靠材料来形成。主题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让读者信服、理解和接受,就需要材料的支撑,靠材料来表现。俗话说“空口无凭”,因此,写作时,材料是阐明观点、表达主题的支柱。例如,孙绍振的幽默散文《美女危险论》,主题是“美丽的姑娘是危险的”,随后他引用了一系列的材料来说明:“美女是危险的。西施因为美丽被当做政治工具,而那个丑陋的东施却活得好好的。美是可以害死人的,海伦因为美丽引起了特洛伊之战,死了十万人。那个打开了邪恶盒的潘多拉,把全世界的精神都污染了一下,反而没事,那些因为不够漂亮而落选的宫娥却能终老故乡。林黛玉的美貌毁了她的生命,而傻大姐却活得十分滋润。”这些材料都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并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尤其是漂亮姑娘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材料可以引发创作冲动
材料还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引发创作冲动。有时一则材料可以激发作者灵感和思维的火花,产生许多联想、想象和独特的感受。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因为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诗词,引发了联想和思考,“反其意”而写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