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述的视角

叙述的视角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叙述的视角叙述视角,即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由谁,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用何种口吻进行叙述。不同叙述人称的使用决定于不同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或作品中,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可见,第二人称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应当承认这一叙述人称的存在。

第二节 叙述的视角

叙述视角,即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由谁,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用何种口吻进行叙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人称的问题。不同叙述人称的使用决定于不同的叙述视角。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是叙述者作为当事人、目击者,在文中以“我”或“我们”的口吻叙述所见、所闻、所感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有人称之为主观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或作品中,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一般写真人真事的记叙文,如日记、书信、自传、游记、回忆录、散文等,常用第一人称,且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如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巴金的《怀念肖珊》,其中的“我”既是作者本人,又是文中的叙述者。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情况又各有不同。作品中的“我”可能是作者,也可能不是作者,或不完全是作者,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人。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老舍的《月牙儿》等,文中的“我”都是作品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是作者虚构的,而并非作者本人。又如鲁迅的《孔乙己》,文中的“我”是酒店的一个小伙计,在作品中是一个次要人物,只是故事发展的见证人。而《祝福》中的“我”,则仅仅是一个线索人物,作者用以引出故事,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一人称具有目击者、参与者或亲历者的身份,其所叙事实的真实感极强,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自然的感受。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但第一人称叙述受到“我”的活动范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塑造人物的深度也就受到一定的局限,难以对事情的方方面面、大事件的全过程做出展示。

二、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用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经过。叙述时,可以使用“他”或“他们”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者只是一个旁观者,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以全知全能的视点统领全局,广泛地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及人物心理,故又被称为“万能人称”。因此,一般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的作品都采用第三人称,如中长篇小说、通讯、报告文学等。《红楼梦》就是巧妙运用第三人称的典范。总体上,全书采用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封建贵族家庭的兴衰变化,但在局部上,它又灵活采用单一视角,描写人物、展示环境。比如,在第三回中,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感触,展示了贾府的概貌,介绍了贾府中一大批重要人物,特别是通过林黛玉的独特感知和心理活动,增强了描述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叙述缺乏第一人称的真实和亲切,不便于直接抒发写作者的情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第三人称叙述常借用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及梦境、幻觉等,通过人物的语言或思维活动,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如鲁迅的《阿Q正传》,文中就利用阿Q的独白和梦境来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三、第二人称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是否存在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叙述的人称是以作者的观察点和立足点来确定的,叙述者只能以当事人或者局外人的身份叙述,没有第三种可能。有些作品把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引入文章,实际上这个“你”或“你们”要么指代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某些段落;要么指代作品中的人物,如朱自清的《给亡妇》等,而唯独不是叙述人。有些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在叙述时,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甚至可以深入“你”的内心世界,这只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因此,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只要分析一下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就会发现他们用的仍然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文章中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只是一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表现手法。从凭借叙述人来确定人称这一依据来看,否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使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人称叙述不完全等同于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也很难把它归入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中,因此,我们不如就称其为第二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综合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使用时也比较灵活,可以通篇都用第二人称,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也可以和其他的人称综合使用,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人称叙述还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仿佛面对面谈话,可以直接进行情感的交流。“你”既可以是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读者。如朱自清的《给亡妇》,全文都运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如同向读者倾诉衷情般的亲切自然,直接向亡妻敞开了自己的心扉。正因为这一点,第二人称叙述经常运用在抒情诗或抒情散文中,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者直抒胸臆,亲切而感人。

可见,第二人称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应当承认这一叙述人称的存在。

有时为了充分发挥叙述人称的优势,往往交替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有时也会插入第二人称。人称的转换既能灵活、客观地展示故事的大环境,又能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感受。如鲁迅的《祝福》、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等,都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交替使用的范例。需要注意的是,在改换人称时,要交代清楚,必要时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加以提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