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的那些穷亲戚看在眼里
爱情的世界里容不下第三个人,但是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它是两个家庭社会关系的组合,很多时候,你自己并做不了主。结婚后,亲戚之间的交往要平等相待,不论贫富,你来我往互相应酬,不可厚此薄彼。
亲戚之间,无论是自己的亲戚还是他的亲戚,无论是穷亲戚还是富亲戚,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对方财富的差异而分“亲”和“疏”。有的人对待自己的亲戚非常热情,对丈夫的亲戚却不冷不热,另眼相待。对待富亲戚就知道礼尚往来,对待穷亲戚却是绕着走,冷眼看人,这其实十分伤感情,是十分不妥当的。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肯定有亲和疏的区别,但是你不能自己主观去强化这种区别,并且不能把这种差异建立在对方财富差异判断的基础上。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你热情地对待别人,就算隔得再远,别人能感觉感受到你内心的火热;而你如果用一种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去应付穷亲戚,你就是处理得再微妙,他们也能察觉。对待亲戚,你要从自己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你是对方的亲戚,对待穷亲戚,你要努力做到和富亲戚一碗水端平,那么你们的家庭就会和睦,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不和、亲属不满,甚至闹出矛盾,出现纠纷。
明朝嘉靖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张居正,此人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在朝野中权力极大,连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张居正在家里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特别是在对待亲戚关系上,不分“亲”和“疏”,深得亲戚们的敬重。张居正的妻子来自一个贫苦的农家,世代务农。她聪明贤惠,在嫁给张居正后,操持家务,颇有大家风范。张居正与妻子互敬互重,举案齐眉,对待亲戚一视同仁,并不因为他们是农民而不屑于与他们往来,或者有分“亲”和“疏”。有一次,张居正的岳父病重身亡,尽管当时身为宰相的张居正公务繁忙,而且从礼法地位上说,张居正不必前往凭吊,但张居正却没有这样做,他向嘉靖皇帝请了假,带领全家人赶回去,尽了孝道。这个举动,深深感动了所有的亲戚,大家都称张居正不愧是个人人称颂的“好宰相”。
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客观地说,凡夫俗子都有或明显或隐晦的嫌贫爱富的心理,这无可非议。但同时,贫富差距又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连皇帝家都有三门穷亲戚,更别说平头百姓了。你和丈夫一旦结婚,走进围城,就意味着你和他的亲戚之间有了一种联系,也意味着以后的生活,你少不了要和他的“穷亲戚”打交道。和“穷亲戚”打交道,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穷,他们可能更加敏感,但是他们却和你丈夫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系处理得不好,往往矛盾多多,吵闹不断,甚至同床异梦,分道扬镳;关系处理得好,则可以使家庭和睦,婚姻稳定。
张元是省城工薪阶层的独生女,丈夫出生于农村,但是人特别善良,对张元也特别体贴和爱护。丈夫老家有个表弟叫小强,今年20岁,是独生子。小强家就靠那几亩薄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紧巴,小强经常来省城里“办事”。因为平时张元对丈夫家亲戚都挺关心,因此,每次小强就直接来张元办公室找张元。虽然张元每次都领小强去吃饭,然后还给他路费回家,但是每次心里都不愉快,回到家就向丈夫抱怨。丈夫再三和张元说,姑姑家挺不容易的,他们老年得子,恨不得把小强放在嘴里含着,我们如果委屈了小强,姑姑肯定会觉得不高兴。张元看着丈夫那张真诚的脸,气就消了。
有一段时间,小强来找张元,要借500块钱,张元问他借钱做什么。小强不高兴地说:“借几百块钱都不肯啊,不愿意借就算了。”张元觉得过意不去,就把钱借给了他。不久小强又来借钱了,还是借500,还是上次那句话,张元这次就没借给他。周末的时候,张元去了丈夫姑姑家一趟,问了下具体原因。姑姑说:“小强刚交了个女朋友,开销大了些,自己没本事又挣不到钱,只好到处借,现在外面还欠着1000块钱的外债。”姑姑说着眼泪都流出来了。张元听姑姑这样一说,赶紧掏出1000元给姑姑,让她把欠别人的钱还了。这个时候小强进来了,特别不好意思。
后来,张元给小强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养活自己还是不成问题。小强恋爱一段时间后也结了婚。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待穷亲戚,只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那只是解一时之急,并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换一种方式“授人以渔”,就像张元一样,不但没得罪亲戚,反而彼此关系更加坚固了。
罗素说:“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把对穷亲戚要慷慨作为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其实,善待穷亲戚,善待老公的穷亲戚,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老公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