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交际环境的个案分析

言语交际环境的个案分析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言语交际环境的个案分析我们用第三章记录的李张二人的会话为个案,分析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对张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四、言语交际环境的个案分析

我们用第三章记录的李张二人的会话为个案,分析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2007年11月26日中午,天气晴朗,李老师下班之后在路边等乘学校的班车回家。12点刚过,学校班车来了。李老师上了车,沿着走道向后走,看见同事张老师坐在第四排的靠车窗一侧的座位上。张老师也看见了李老师,主动笑着与他打招呼。张老师身边的座位已经有人坐了,李老师便坐在了她后面一排、走道另一侧的座位上。两人之间的空间位置是不太适合进行交谈的,因为他们相隔的距离和汽车开动引起的噪音使得他们不容易听清对方的说话,而且坐在两人中间的另一个同事也不便于他们交谈。但是,李老师与张老师尽管在同一个学院工作,却不在同一个具体部门,而且他们一个在学校的A区上课,一个在学校的C区上课,平时很少有机会见面。就在前不久,在张老师的几次请求下,李老师请自己的妻子给张老师的表弟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李老师此次见到张老师,就想了解一下两人的进展,但考虑到周围有其他同事,不便说得太直接,于是稍微前倾着身子,说道:

“怎么样,那事进行得咋样了?”

李老师的这一话语所对应的言语交际环境包含着两个系列的环境因素:一是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例如两人之间的距离,周围的其他同事,汽车发出的噪音等;二是主体系列的环境因素,其中包含李老师的人格特征和他的知识结构。李老师的知识结构不仅涉及通常意义的百科知识,而且涉及他对张老师的了解。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不利于二人之间进行交谈,而且李老师的知识结构也提醒他在开放的现场环境不宜交谈私人的话题。但是,二人平时见面的机会比较少,几乎是在每个星期的这一天乘坐学校班车的时候才可能见面,而且李老师是一个直率之人,又很想了解事情的进展情况。不过,李老师急于了解情况的冲动并没有完全控制他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认知。他的知识结构让他理智地选择了比较含糊的语词“那事”来指称所要交谈的话题。几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外在的现场因素和内在的心理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促成了“怎么样,那事进行得咋样了?”这一话语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此时可以向张老师了解她表弟与那姑娘的进展情况,但是说话要稍微隐晦一点,因为周围有其他同事;说话的声音也要略微高一点,因为两人隔着一定的距离,车内有汽车行驶产生的噪声;张老师能够听出“那事”的所指,因为它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而且是她几次请求李老师帮忙的事情。

再看张老师的言语行为。李老师一上车,张老师就看见了他。两天前,李老师请张老师帮忙关照一下一位朋友的孩子的学习情况。看见李老师上车,张老师刚要招呼他过来坐在身边的座位上,以便和他说说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想走在李老师前面的一位同事先坐了下来,话到嘴边只好停住了。她正在犹豫是否调换一下座位,却听到了李老师的话:“怎么样,那事进行得咋样了?”在前述心理活动的作用下,张老师以为李老师问的“那事”指的是那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便从坐在身边的那位同事身前探出头来,说道:

“哎,我也正想给你说这事呢。我跟人家说了……反正……不太好弄……这个孩子……”

张老师的这一话语所对应的言语交际环境包含三个系列的环境因素:一是与李老师基本一样的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两人不同的是各自在现场的具体位置;二是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即李老师的提问设定了她的话语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且“那事”的所指需要动用记忆系统的知识才能明确;三是主体系列的环境因素,其中包含张老师的人格特征和她的知识结构。张老师的知识结构不仅涉及通常意义的百科知识,而且涉及她对李老师的了解。

张老师这边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起初,她希望李老师坐在自己身边的座位上,以便利用汽车行驶产生的噪音作掩护,两人近距离地、小声地交谈而不使别人听见谈话的内容。不想身边的座位被走在李老师前面的一位同事先坐下了,而张老师的性格内向,又不好意思让这位同事坐到别处去。可见,她的言语交际环境经历了从主动预期到被动适应的过程。既然李老师已经提出了问话,张老师只好应答,但是作为一名女性,她对现场的环境因素要比李老师敏感,所以说起话来犹犹豫豫的。

张老师的这段话语也使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起初,李老师是在他已经构建的言语交际环境的延续作用下来理解张老师的话语的。所以,他对张老师的第一句话的认知反应是:与我一样,张老师也有交流信息的愿望;她说的“这事”指的就是我说的“那事”。随后,张老师的话语出现了“人家”“不好弄”的词语表达。李老师仍然在原有的言语交际环境的作用下来理解它们的所指:“人家”指的是张老师的表弟,“不好弄”可能指的是两人的联系不好建立,或者是两人觉得对方不适合,或者是……就在李老师根据原有的言语交际环境来认知这部分话语的时候,张老师说到了“这个孩子”。李老师先是一愣,立刻意识到:张老师所说的“这事”不是自己说的“那事”。不过,李老师只是稍微一愣,便在自己的长时记忆中找到了“这个孩子”的所指:我的一位朋友的那个孩子。

“这个孩子”激活了李老师的长时记忆里的一些相关信息:他曾经拜托张老师关照一下他的这位朋友的孩子。由此,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发生了变化:有关李老师的那位朋友和他孩子的信息代替了有关张老师表弟的信息而进入了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话题涉及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中包含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李老师对新的话题对象以及所包含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认知也代替了对原有的话题对象以及所包含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认知;原有话题内容与现场环境因素的关系也被新的话题内容与现场环境因素的关系所替代。

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对张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在新的言语交际环境的作用下,“这个孩子”之前出现的语词表达的所指也发生了变化:“这事”指的不是与张老师的表弟有关的事,而是与李老师的朋友的孩子有关的事;“人家”指的不是张老师的表弟,而是别的什么人,或许是张老师委托的人;“不好弄”指的不是张老师的表弟与那位姑娘的事不好弄,而是李老师的朋友的孩子那件事不好弄。尽管张老师的话语说得断断续续、语义含糊,李老师还是听懂了张老师想传达的意思:事情不好弄是李老师的那位朋友的孩子的原因。于是,他接过张老师的话语,试图了解“这个孩子”的具体原因。李老师问道:

“是不是缺课太多了?”

张老师之所以说话有点犹豫,语义有点含糊,是因为在她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存在这样的因素:李老师是自己的长辈,而且是第一次拜托自己帮忙,自己理应尽其所能;但是他朋友的孩子实在不争气,使得事情难有回旋余地。面对这一矛盾,如果张老师是一个性格外向、生性直爽的人,她就可能直截了当地向李老师说明原因;可是她是一个性情内向,又非常顾及面子的人,所以话语流露出为难的语气,听上去好似不知如何解释。而李老师的直率而又具体的话语化解了张老师的为难,于是她随声应道:

“就是的。”

张老师的应答证实了李老师的推断,同时也为他的后续话语提供了机会,因为此次交谈之前,李老师与“这个孩子”的父亲有过一次交流。按照“这个孩子”的父亲的说法,孩子是有很多缺课的现象,但并不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孩子的学院经常让她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在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与“这个孩子”的父亲的那次交谈所获得的信息记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说道:

“唉,她们学院经常让她参加一些活动,可能就缺的太多了。她爸爸昨天还说这事呐。”

李老师的话语表面上是对“这个孩子”缺课太多的解释,却暗含着试探的交际意图:如果是由于参加学院安排的社会活动的缘故,而非学生故意缺课,老师是否可以体谅一下?张老师当然听出了他的话语所隐含的交际意图,但是在她的认知系统中有这样的观念: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能成为缺课的理由。而且她也不很相信,哪个学院会安排学生参加那么多的社会活动以至造成学生缺那么多的课。由于这一观念性的环境信息参与到了张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她犹豫了一下,说道:

“也只能到期末再看了。”

尽管张老师没有直接回绝李老师的试探,李老师还是听出了她话语中的回绝之意,不过他对张老师的回绝也能理解,因为他们之前已经有过交流,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而且,李老师最初的交际意图并不是向张老师打听这件事情,而是要询问她表弟的事情。因此,他随口应了一句“是吧”,便说道:

“我刚才是问你弟那事进行得怎么样了。”

李老师的话语顿时改变了张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因为话语中的“你弟”直截了当地指向了张老师的表弟,“那事”的所指也指向了她的表弟。这样,有关自己表弟的信息,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的信息进入了新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她对自己表弟这一话题对象以及所包含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认知也替代了原有的心理认知。原有话题内容与现场环境因素的关系被新的话题内容与现场环境因素的关系所替代。于是,在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与张老师的内心已有信息(知识结构)和她的人格特征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与此前的言语交际环境相比,现在的言语交际环境包含了更为私密特征的因素。从张老师的认知心理和性格特征来看,在单位班车上、周围有这么多的同事的开放场合,她不会张扬地谈论她表弟的事情。于是,她说道:

“不知道怎么样了。我最近比较忙,一直也没有问。不过他也刚出差回来。我回头问一问,再给你说。”

李老师当然听懂了张老师的话语意义,因为他的心理也认识到此刻的话题所涉及的对象和前一话题所涉及的对象在与张老师的关系上存在着亲疏远近的差异。从一般的常识看,人们不会在开放性的场合,面对一些相识却关系并不密切的同事,来谈论自己或自己亲友的私密之事。而且两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允许他们低声交谈,何况他们中间还坐着另一个同事,二者无论哪个说话,话语都得先传入坐在他们中间的那位同事的耳里,然后才是交谈对方的耳里。尽管对于李老师来说,不论是前一话题所涉及的对象,即他朋友的孩子,还是现在的话题所涉及的对象,即张老师的表弟,与他都是间接的关系,中间都存在一个既有联结作用又有隔离作用的个人,可是“中间人”的现场存在与否直接决定着是否发生有关的言语交际行为。也就是说,张老师的现场存在直接决定着是否谈论与她表弟有关的事情。在此,张老师对言语交际行为的这一话题有着决定的主动权。基于这样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李老师从张老师的话语中听出了她有意回避的含义,便说了一声“好的”,结束了谈话。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张二人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都涉及到了三个系列的环境因素,即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和主体系列的环境因素。但是,这三个系列的环境因素在他们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的作用却不一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二人所处的现场环境是基本一样的,但是由于各自人格特征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他们对相同的现场环境作出了不同的心理认知。

首先,李老师是一个性格直率的男性,他对谈话的内容具有比较开放的态度;而张老师则是一位性格内向、言行矜持的女性,她对谈话内容的态度就比较封闭一些。一般说来,在与他人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所需要的心理空间要比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所需要的心理空间小。性格外向的人在任何现场环境都比较容易发生言语交际行为,因为他们的心理需要很少的空间就可能获得安全感,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对现场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尤其是在言语交际行为涉及到比较隐私的话题的时候,他们对周围是否有其他的人,尤其是他们认识的人更加敏感。所以,在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于在张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的作用要小一些。

至于李张二人的知识结构在他们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他们的整体知识结构肯定不是一样的,但是其中也肯定存在相同或一致的知识单元;二是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并不需要交际主体的整个知识结构参与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这样,在这一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内容所涉及的心理知识,即言语交际行为所激活的知识单元,一部分是二人基本相同或一致的,而另一部分是二人不同或不一致的。共同的知识单元使得他们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出现了一致或重合的部分,也是他们能够彼此理解的基础;而不同的知识单元使得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在二人之间出现了差异,因而他们的言语行为体现出了他们各自的个性。

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在交际主体的心理认知的作用下参与到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中。例如,张老师犹犹豫豫地说出“这个孩子……”,李老师立刻问道“是不是缺课太多了?”两个人的话语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句子的信息结构分析,“这个孩子”是句子的主位,表示的是话语的话题,是已知信息,而“是不是缺课太多了”是句子的述位,表示的是待传信息。在这里,原本属于张老师意欲传达的信息却被李老师说了出来,其原因就是张老师的话语所提供的话语系列的环境因素与李老师的心理认知系统发生了相互作用。从张老师的话语表达来看,至少有两组环境因素获得了李老师的认知处理:一是话语的形式结构和信息结构,一是张老师说话的断断续续的语气。这两组环境因素激活了李老师的认知系统里的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话语形式和信息结构的知识,因此他知道张老师意欲传达的信息是有关这个孩子平时学习的表现情况,而他从这个孩子的父亲那里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信息;二是关于张老师的为人处世的一些长时记忆的信息,因此他知道张老师有点犹豫或不愿直言相告。于是,针对张老师的这一话语,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是:张老师想说这个孩子平时学习表现不好,但不好意思直说,既然这个孩子的父亲对我说过这方面的情况,我何不说出来验证一下,也可以据此解释一番,或许有回旋的余地。在这一言语交际环境的作用下,李老师说出了“是不是缺课太多了?”

另外,话题涉及的对象,先是李老师朋友的孩子,后来是张老师的表弟,与交际主体的关系不同。这一点也使李张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出现了不同的具体形态。对于李老师来说,尽管他朋友的孩子和张老师的表弟与他都是间接的关系,可是由于他朋友的现场缺失和张老师的现场出现使得两个间接关系的作用出现了不同。由于他朋友的现场缺失,李老师可以不太顾及谈话的方式,而由于张老师的现场出现,李老师就要顾及谈话的方式对张老师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张老师的现场出现——对李老师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产生了比较大的作用。对于张老师来说,李老师朋友的孩子与她的关系是间接的,而她表弟与她的关系是直接的。张老师对两种不同关系的心理认知自然会反映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中。

李张二人的言语交际环境就是伴随着言语交际行为的进行而实现了各自的现实构成。这其中不仅反映出了言语交际环境的各种功能,而且体现了言语交际环境的各种特征。我们将在分析言语交际环境的话语作用之后,具体探讨言语交际环境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