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的作用下,四婶一见到祥林嫂要动祭祖用的东西,便急忙给予制止。四婶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促使她对祥林嫂要摆碗筷的举动产生了强烈的话语反应,而祥林嫂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又促使她对四婶的话语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反应。除了以上分析的明确话语所指意义之外,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于话语理解的具体作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四、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言语交际行为是说与听、写与读的过程。说者或写者的话语表达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听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也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说者或写者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提供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话语意义,从而实现话语的最佳交际效果;听者或读者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提供信息来填补语言符号的一些信息漏洞或空白,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说者或写者的话语信息和交际意图。话语意义的表达与理解都依赖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给予信息支持。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一段描写鲁家祭祖的情节。当祥林嫂要摆碗筷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听了之后,“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那么,为什么祥林嫂会对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单单从“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句子意义看,它只是一个不让祥林嫂摆放酒杯和筷子的祈使句。但是,无论是在四婶的认知系统中,还是在祥林嫂的认知系统中,都存在着封建腐朽文化的认知元素。这些认知元素受到鲁家祭祖活动的激活,而在四婶和祥林嫂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撞,并使她们产生了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在四婶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有这样的元素:祥林嫂是一个不吉利的女人,不配给鲁家神圣的祖先摆放供品,尽管她用两年的工钱捐了土地庙的门槛,为自己赎了罪。在这样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的作用下,四婶一见到祥林嫂要动祭祖用的东西,便急忙给予制止。而祥林嫂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经历了一个起落强烈的变化。起初,她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是:自己已经捐了土地庙的门槛,为自己赎了罪,从此自己就和其他女人一样,也是一个符合社会礼教的人了。在这样的现实构成的作用下,祥林嫂“便坦然地”参与鲁家祭祖的各项准备。然而,四婶的话语和制止让她忽然意识到:尽管自己捐了土地庙的门槛,为自己赎了罪,自己终归还是一个触犯了礼教宗法的人,是一个不吉利的人。由于这样的认知因素参与到了祥林嫂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中,四婶的一句听似简单的“你放着罢,祥林嫂”,就如同一把利剑刺入了祥林嫂的身体和心灵。

四婶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促使她对祥林嫂要摆碗筷的举动产生了强烈的话语反应,而祥林嫂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又促使她对四婶的话语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反应。二人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所包含的相同因素在她们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语境效果。相反,如果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缺少与话语意义直接相关的因素,那么交际双方就可能实现不了交际的目的。笔者亲眼见过这样一个情景:某日,一位年轻的母亲紧随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走进一家新华书店。那位母亲一边走,一边问:“你到底要什么书?”男孩说:“《家》。就一个字,《家》。是一本小说。”母亲不解地问:“哪有这小说?”显然,在年轻母亲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没有小说《家》和其作者的相关信息,也就无法听懂她儿子说的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这部长篇小说。

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主要媒介,语言符号的最基本运行单位是句子。用于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句子传达着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语言层面的句子意义,一个是交际层面的话语意义。句子意义来自句子本身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话语意义则来自句子意义与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句子意义是一般性的命题意义,而话语意义才是说者或写者具体交际的意义。为了完成言语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听者或读者必须理解说者或写者的话语意义;而要理解说者或写者的话语意义,除了利用语言知识获得句子意义之外,听者或读者还要利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提供的信息。在语境信息的帮助下,听者或读者对说者或写者的话语意义进行语用推理,从而实现话语理解的目的。

下面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第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于话语理解的作用: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我们再进去的时候,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详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段的话语意义,特别是其中“睡着了”的意思,听者或读者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需要包含这些因素:(1)恩格斯说这段话的现场系列的环境因素,即话语发生在马克思的墓前;(2)话语结构内部的环境因素,例如“永远”一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3)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情感关系,或者更具体的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爱之情。现场的环境因素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思想家”和“他”指的是马克思。“永远”一词所起的语境作用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睡着了”的意思是:死了,去世了。而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爱之情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恩格斯为什么使用“停止了思想”“永远地睡着了”来表示“死”的意思。于是话语意义的两个层面展现了出来:在描述马克思去世经过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恩格斯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敬仰之情。

除了以上分析的明确话语所指意义之外,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对于话语理解的具体作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首先,语言的语词进入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后,可能发生语义上的微妙变化,或者出现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的转化。对于这类话语的理解,听者或读者必须借助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给予信息支持。例如: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这段文字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情景。字里行间透射着诙谐幽默、辛辣讽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最后的“实在标致极了”一句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在汉语言系统里,“标致”一词的基本词义是指女子的相貌、姿态美丽。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把“标致”一词用于形容男性的相貌或姿态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如果在我们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把中国的当时社会背景、那些留学生滑稽可笑的衣着打扮、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认知态度以及鲁迅先生的习惯笔锋等因素融入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之中,那么就不难体会“实在标致极了”的奇妙之处。透过“清国留学生”的相貌、姿态的外表,鲁迅先生讽刺的是中国传统的腐朽文化和愚昧可笑的国民性。他原本就没有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来运用“标致”一词。在他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作用下,“标致”一词在这段文字中发生了褒转贬的变化,产生了诙谐与辛辣、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再者,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所提供的信息支持可以显示话语的隐含意义,帮助看似无关的话语彼此建立起话语意义的联系。这样,在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帮助下,交际双方获得了表达与理解的效果。例如,杨大妈从早市买菜回来,在小区的大门口遇见了李大妈,两人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李大妈:“买这么多菜!是不是孩子们今天要回来呀?”

杨大妈:“可不是嘛。你也买菜去呀?现在几点了?”

李大妈:“哎哟,我出来的时候没有看。送牛奶的还没有来呐。”

杨大妈:“哦,还早着呐。孩子们说早点过来收拾。我担心回来晚了,把他们锁在门外。”

在对话的过程中,杨大妈问李大妈时间,李大妈并没有给她准确的回答,甚至从表面上看,“送牛奶的还没有来呐”这句话与杨大妈的问话丝毫没有关联。但是,杨大妈与李大妈住在同一个社区,又是喝同一个送奶工送的牛奶,而这个送奶工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社区送牛奶。由于在二人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包含了这些因素,李大妈相信自己说的“送牛奶的还没有来呐”可以告诉杨大妈问的时间,而且杨大妈也确实从这句话知道了一个大致的时间。尽管这个时间不准确,但已经满足了杨大妈的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所补充的信息建立起了话语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三,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有助于对看似不合常规的话语形式作出合乎逻辑的理解。例如,打高尔夫在中国越来越时兴。老王不甘落后,时不时地也约着生意上的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这天,他从高尔夫球场回到家。一进门,夫人就玩笑地问:“今天让高尔夫玩得怎么样?”按照一般的生活常识,这句话不符合语义逻辑。只有人玩高尔夫球的,哪儿有高尔夫球玩人的?可是,老王的夫人说这句话是有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做支撑的。原来是这样:老王的球技实在太差,每次去打高尔夫,那球就像故意作弄他似的,前后左右都乱跑,就是不肯入洞,弄得老王打每一个洞都远远高出标准杆数。朋友看着他的狼狈样,嘴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却在暗暗说:“这哪儿是人玩球?简直是球玩人。”不知哪位多事的人把这话传到了老王的夫人耳朵里,这才引出了她的那句玩笑话。

其四,理解话语的反义也需要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提供信息支持。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小城镇的居民住的多是平房,而且房间的面积也比较小。为了扩大自己家的生活空间,多数家庭都用土坯垒起了院子。这一天,有一家的男主人正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脱土坯。他感觉水有点少了,就冲着屋子喊道:“拿点水出来!”他话音刚落,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端着一瓢水出来。男人一见,冷冷地说:“你拿这么大家伙?用盛饭的勺子多好!”小男孩以为一瓢水多了,只把水倒了一半便停下来,抬头看着他父亲。男人不耐烦地一把夺过小男孩手里的水瓢,嘴里气哼哼地说道:“废物!这点水怎么够?”

小男孩之所以没能理解父亲的话语所表达的反义是因为在他的言语交际环境的现实构成中没有能够支持这一反义的信息。(1)他的认知系统缺少有关反语的语言知识;(2)他对脱土坯需要的水量缺少实际经验和认知能力。正是父亲的反语超出了小男孩的认知能力所能提供的信息支持造成了小男孩的理解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