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气的概念

语气的概念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语气的概念对于语气的解说,对于“语气”这个词的实际运用,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特别是“语气”、“语调”、“口气”甚至加上“声调”的混用,造成概念上的模糊,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这里,我们主要从朗读的实际出发,阐述语气的概念和作用。在朗读学中,语气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为此,我们应该了解“语言环境”的概念。语气,使神与形珠联璧合,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一节 语气的概念

对于语气的解说,对于“语气”这个词的实际运用,存在着比较混乱的情况。特别是“语气”、“语调”、“口气”甚至加上“声调”的混用,造成概念上的模糊,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这里,我们主要从朗读的实际出发,阐述语气的概念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旁涉一些有关问题,但不作专门论证,从研究看,也许有人认为是以偏概全,对初学者说,却可以比较集中于对语气的了解。

在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者由作品内容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自始至终处于运动状态,朗读这一句,就要有这一句具体的思想感情,就要有与此句文字词语序列完全一致的声音词语序列。它既是全篇主题和朗读目的的落实,又是“这一句”特有的思想感情的表露。因此,我们认为,语气包含两大方面的问题,即思想感情的具体性问题,还有声音形式的语句性问题。可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语句的“神”与“形”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从纵向说,是作品贯穿线的结节点,是语言链条的一环;从横向说,是朗读走向深化的路口,是感受及于听众的门窗。因此,语气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形神兼备,纵横捭阖。事实上,语气概念的外延很广,它包括了语法范畴的“式”,语音范畴的“调”,也包括了逻辑范畴的“因果”、“条件”、“归纳”、“演绎”等的“理”,修辞范畴的“比”、“代”、“黏”等的“采”,更包括了发声范畴的“声”、“气”、“共鸣”等的“色”,当然也必定包括感受、态度、体验、感动等的“情”。语气正是把“式”、“调”、“理”、“采”、“色”、“情”熔于一体,融为一体。在朗读学中,语气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朗读学实质上是“语气学”。

语气的具体思想感情,具体的声音形式,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存在的: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全篇完整组织中细小而独立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者必须在了解和驾驭全篇作品的基础上才会有语气的具体感受和准确把握。失去了这个基础,语句只是孤立的个体,就成了断线的风筝,飘如飞蓬,难于捉摸。为此,我们应该了解“语言环境”的概念。在朗读中,语言环境主要指“这一句”的上下文。上文是怎样写下来的?下文又是怎样写下去的?“这一句”在上下文中处于什么位置?它对上文如何“承”?对下文如何“启”?上下文又为“这一句”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和因素?为“这一句”造成了什么样的时空限制和心境?在语流中,“这一句”在什么样的趋向、态势上显露出来?这就是语言环境的具体含义。文势、文气、文风、文采也应该包括在内。总之,语言环境是生长语气之树的土壤,是催动语气之舟的风帆。

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到,“语气”一词,由“语”和“气”合成。把“语”和“气”结合在一起,用来表达语气的内涵,是很恰当的。“语”,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语言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这当中,不但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动于衷,而且流于外;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因情用气,以情带声;不但以气托声,而且以声、气传情。语气,使神与形珠联璧合,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文学作品中、新闻通讯中,常常听到和看到对语气的描述:“亲切的语气”、“愤激的语气”、“肯定的语气”、“沉痛的语气”等等。这些描述,既有说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气息声音的表达,又有听者的具体感受及其对气息声音(或文字)内容的判别。当听者指出说者“语气不对”的时候,应该分别或同时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用词不当,句法欠妥;

二是,态度不对,感情失真;

三是,声音不合,气息失调。

这三方面,在有声语言中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其中尤以声音气息状态为重要环节。

在朗读中,声音气息状态和表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思想感情能否表达出来;它关系到朗读目的能不能顺利实现;它关系到朗读者是否得心应口,乐在其中;它关系到听者是否心从耳顺,愿意接受。所以,语气所具有的具体的声音气息状态便成为运用语气这一技巧的关键。我们之所以不同意语气这个概念被语法范畴束缚,不同意用语调囊括这一切,不同意用标点符号、用语气词分辨不同的语气,甚至据以表达不同的语气,正是基于这种种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