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奏的类型
从一个句子的语节划分看不出节奏,因为这个句子本身不存在回环往复的问题。但是,全篇作品朗读的节奏又不能离开语节的划分。这是由于整体是个体的汇聚,全篇是由部分组成的。
节奏因作品、因朗读者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回环往复。它的特点、个性,必须由作品的整体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又必须把握局部的变化。我们需要的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多次反复认识,除此,任何简单、表面的认识都会招致不良影响。
在节奏的把握上,我们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多数性。全篇作品中,主要语句是怎样的语势(包括语节)?主要语句的语势在语流中形成多数相似语势的原型,造成回环往复,节奏因之得到具体显露。
第二,转换性。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是怎样承续的?由上文是怎样转换到下文的?这相似转换造成了回环往复,节奏因之得到整体显露。
全篇作品的相似语势、相似语气和相似转换,也可以称为基本语势、基本语气和基本转换,其他语势、语气、转换,或与之相辅相成,或与之相反相成,它们就构成了节奏的类型,造成了具体变化。
从作品的基调和初学朗读的需要出发,我们对节奏的类型进行了轮廓性、概括性的区分,以便于较为自觉地运用节奏。根据节奏的基本特点、基本表现形式,我们把节奏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及其各自的典型性,简述如下:
一、轻快型
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偏于轻快,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如:《春天来了》、《荷花淀》、《黎明的通知》、《口技》等。
二、凝重型
语势较平稳,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节多而词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凝重,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如:《藤野先生》、《最后一课》、《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岳阳楼记》等。
三、低沉型
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多长,声音偏暗。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沉缓的感受,重点句、段尤甚。
如:《小白花》、《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月的哀思》、《五人墓碑记》等。
四、高亢型
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趋于高昂或爽朗。重点句、段更为突出。
如:《白杨礼赞》、《海燕》、《三门峡——梳妆台》、《滕王阁序》等。
五、舒缓型
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内较疏但不多顿,气长而声清。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为舒展,重点句、段更明显。
如:《秋色赋》、《雪》、《青纱帐——甘蔗林》、《送东阳马生序》等。
六、紧张型
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内密度大,气较促,音较短。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为急促、紧张。重点句、段更突出。
如:《董存瑞炸碉堡》、《最后一次的讲演》、《武松打虎》、《回延安》、《童区寄传》等。
以上列举的节奏类型,显然还不够丰富,事实上,哪一篇作品的朗读都不会如此简单。这些节奏类型,并不是说每一句话都要符合它,也不是说每一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雷同,恰恰相反,每一种节奏类型都是全局性、整体性的概括。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尽管几次出现火焰幻觉的欣喜,但欣喜中的凄苦是明白点染了的。其基本语气多是痛苦而愤懑的倾泻,落潮类沉重的语势,缓慢低暗的色调,在回环往复中呈现出低沉型的节奏。那幻觉中的“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轻快的语气,愈加强化了低沉的性质。这正如《荷花淀》的轻快型节奏中,有时却带有紧张的语气,《武松打虎》中,有的语句以舒缓的语势表达,《秋色赋》中又有一些高亢的语势,《最后一次的讲演》中不乏轻蔑的语气一样,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六种节奏类型的互相渗透、相互映衬,又可以看到重点句、段形成的某种节奏类型分明的特点,而不会与另一节奏类型混淆。这一切,都丰富了朗读中节奏的变化。
认识了节奏的六种类型,并不等于把握住了节奏。运用节奏,当然熟能生巧,但是,在朗读作品时,笼统和单一也是容易出现的毛病,而这却是运用节奏的大忌。艾克曼在与歌德谈话时说过,我们乐意避免刚才听到过的声音。这一点完全符合音响节奏的规律。“转换声音”,既是客观外界的一种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单调节奏的长时间刺激下,一方面,会产生对这种刺激的抑制,直至麻木;另一方面,也会对刺激中极偶然、极细微的变异感觉锐敏,反应强烈。从列车行进声中听出某个机件失常,从钟表运转声中听出某个环节异样,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在课堂秩序不好、人声鼎沸的当口,高明的教师并不高声训斥,反而找准空隙低声设问;在锣鼓震天的轰响中,忽然进入洞箫的轻柔乐句……这马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喧哗立止,情绪突变。节奏变化的魅力由此可见。
朗读中运用节奏,不是从概念出发,不是只定类型,而必须从具体作品、具体层次、具体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入手。
我们试举一例:
①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
②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卫兵用一扇门抬了出去。临出门,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
“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
③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
“打倒反动的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同志们,为我们报仇呀!”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像整个宇宙都充满了这高亢的呼声。[4]
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篇名为《坚强的战士》,表现了林红的坚毅、刚强、正气浩然。这里节录了结尾的部分。《坚强的战士》属于凝重型节奏,具体到结尾部分,①低沉些;②凝重;③逐渐高亢。三段中,②为全篇回环往复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的显露重点,但并非句句凝重。“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和“好好保重”成为这一部分的核心,也是基本语气的典型,更是凝重节奏的重要体现。受凝重节奏的制约,①的低沉并不死寂,“似乎要起暴风雨”,正表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境,低沉中便有某些刚劲。③的高亢并不爽朗,带着某些悲壮。这一切,使林红从容就义显得格外令人景仰、怀念。如果失去了凝重节奏的特点,有声语言便会成为拼凑起来的句段,低沉便流于压抑,高亢也杂入轻飘,凝重就被散乱而无回环往复的语句所淹没。一般来说,不到朗读材料的结尾,就不能得到节奏的完整态势,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也就不应贸然认定了。
我们试看下例:
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②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③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最后一次的讲演》是紧张型节奏,以表达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仗义执言,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敌人嗤之以鼻的强烈爱憎。朗读时,很容易句句用力、字字用力,而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我们要找到重度语句,也要找到轻度语句;找到基本语气与基本转换;找到紧张型节奏的典型句与其他型节奏的渗入句。像这一段①由低沉转为紧张节奏,“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是典型句;②舒缓些,极度蔑视敌人,但应是悲愤中的蔑视,是舒缓型渗入句,带有紧张型的意味;③紧张节奏的典型,“吓倒了吗”为第一步,“打不尽的,杀不完的”为第二步,末句又稍缓。以上这三个小层次都属于紧张型节奏,与全篇的紧张型一致。其中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转换,不仅没有削弱整体节奏感,反而更丰富了它。
有不同类型节奏,就有不同的典型句,其基本语势、基本语气和基本转换,在全篇的多次呈现,就造成了这个类型中特有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的回环往复。而那些渗入句,也带有这一类型的个性因素,受这个类型特点的约束。可以说,典型句(包括基本语势、基本语气、基本转换)是支持节奏类型的骨架,典型句也许有时为数不多,但其作用并不减小。渗入句也许为数甚多,却一定要维系典型句支持的节奏类型,不应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