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奏的转换方法
我们了解了节奏的类型和必须变化的道理,还应该进一步掌握节奏的转换方法。
关于节奏的转换方法,当然要在节奏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如果一篇作品的朗读,节奏转换的方法灵活多样,而全篇却不知道是哪种节奏类型,那将是事倍功半的。
节奏转换的方法,不外四个角度,即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每一个角度又有两个方面,或以这一面为主求另一面的变化,或以那一面为主求这一面的变化。由此,又引申为八种方法。这八种方法又互相交叉、相互作用,形成具体作品各具特色的节奏转换。
在我们对节奏转换的方法进行具体讨论的时候,仍然不能对作品的全篇加以剖析,还是得以选段为单位举例说明。当然我们也要顾及全篇节奏类型,以及与上下文的前后承继关联,故一般说来,节选也可以说明问题。
一、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声音的高低变化,形成峰谷相间的起伏关系。内容的主要部分必须以较浓的色彩、较重的分量表达出来。明确了主要部分,还要认真考虑次要部分如何表达,怎样为主要部分铺垫和陪衬。这主与次之间,有时用抑扬显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如果主要部分要扬,次要部分就要抑,反之亦是。意即:如果下一层、下一段、下一个小层次、下一个句子要扬,那么,这一层、这一段、这一个小层次、这一个句子就先抑,反之亦是。这种抑扬之间有上行、下行的转换,所以它是节奏的一种转换方法。
如:“①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②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③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⑤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⑥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⑦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⑧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故乡》的节奏,应属凝重型,它表达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心境,对新生活充满了信念与热望。全篇朗读要形成凝重型节奏的多层转换:从开头到对童年回忆,由抑到稍扬;杨二嫂出场到同闰土见面,由稍扬到更抑;对新一代、新生活的祈望,是扬。
上选例段,是结尾扬的部分中较为重要的段落。特别是③和⑧,构成了这一段主要色彩。为了造成③和⑧更好地扬,依据内容的具体情况,①稍扬,②再抑,③稍抑,④稍抑,⑤⑥⑦虽有区别,有小的抑扬变化,总的看是再抑,⑧更扬。
《故乡》全篇节奏,主要靠抑的回环往复,而这一段,虽然有抑,但却要以扬为主。这扬,是主体部分抑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对主体的违反,因此,这既有本身的特点,又没有失去同主体部分的联系。它本身是扬的回环往复,其中,仍然有抑相辅。在朗读中,不能“各管一段”,又不要笼统单一,这就是所谓“分而不散,统而不死”的意思。
如:“①她又擦了一根。②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③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④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⑤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优秀的朗读材料。它充满了对穷苦无依、命运悲惨的小女孩的深切同情,鲜明地揭示出贫富悬殊世界黑暗的一角。“冷”和“饿”是小女孩不可解脱的困境。像一根火柴要驱走严冬暗夜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样,小女孩要脱离穷苦,也只能在幻想中进入“天堂”——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实境与虚境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悲哀和同情。但那悲哀中的一股怨气,同情中的一股怒火,犹如地下运行的岩浆,透过地表,使人听到了沉音钝响。这便形成了这篇作品的低沉型节奏。全篇总是以抑为主,欲抑先扬,回环往复,对比深刻。
我们所举的例段,用幻境中的烤鹅香味与现实中的饥肠辘辘对比,“可望”似真切分明,但“不可及”,于是倍觉现实的冷酷。为了突现幻境破灭的强烈感受,反而采取了夸张幻境的手法,那烤鹅从盘子里跳下,向小女孩走来,几乎伸手可取了。在节奏的运用上,要造成“幻境破灭”的“反差”,就可以由扬转抑,即欲抑先扬。从②开始渐扬,⑤更扬,⑥突然最抑,“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又转入低沉型节奏的典型句,造成了又一个回环。
在此,我们从抑扬的角度看转换方法,在朗读实践中也可以这样体会和运用。但这其中并非如此简单,与抑扬同时,必然还有轻重、词的疏密度、口腔、气息的多种变化,这已如前述,不可忽视。
二、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快慢问题,在比较中表现为语节中词的相对疏密程度,语节中词疏则慢,词密则快。同样,少停紧接就快,多停缓接就慢。
在朗读中,有时抑扬变化不太大,而快慢变化较为显著,甚至以快慢变化为主。这种情况下,快慢的回环往复也是节奏的一种转换形态。
如:“①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就出现了太阳的一小半,②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③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④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⑤那颜色真红的可爱。⑥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⑦射得人眼睛发痛,同时附近的云也添了光彩。”
《海上的日出》描写细腻而生动,似人,似心,静中含动,目内含情。但,它主要不是从高低变化中表现的,而主要是从时快时慢的运动中来描述的。这篇作品的节奏属轻快型。
上文“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是一种静态。本段开始,①是渐动,比上文稍快;②要慢,暗红无光的感受;③更慢,负重感;④要快,跳动感;⑤转慢;⑥转快,“一刹那”的感受;⑦要稍慢,光线强而漫开的感受。
我们再从语节的角度看看这快慢变化,仅以③④为例:
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来,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本段中,①④⑥是典型语句,为了使④⑥明显地轻快起来,就要注意在具体感受中使②③⑤慢一些,这就是一种欲快先慢的方法。
欲慢先快的方法比欲快先慢的方法更为常见。因为,一般重点句、一般重音都要比次要词句读得慢些,重点层次和段落也往往较慢,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三、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轻重变化,可以包括虚实变化。因为实声中有轻重之分,轻到一定限度就会转为半实半虚的声音。由轻转重、由实转虚等,能够形成轻重相间、虚实相间的回环往复,造成节奏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凝聚着浓重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深情,应属于凝重型节奏。全篇重点写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壮烈;第二个故事,急切;第三个故事,诚挚。开头、结尾,每个故事的收束,都显得凝重。从结尾段看,表现为虚实相间。
如:“……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这两句是结尾前半部分的重点,是凝重型节奏的典型句。“幸福”和“正”都用半实半虚的声音表达肯定的幸福感,而前面的词语都用实声,以显示这两句的色彩和分量,这正是欲轻先重、欲虚先实的转换方法。
欲重先轻的表达方法也是一般常用的方法,这里不再多说。欲实先虚的方法极少用,也不再举例。
以上谈的这些方法,在朗读实际中同样是交错、重叠使用的。在朗读中只有综合使用它们,才能使节奏更为灵活多样,使朗读更具艺术魅力。但是,究竟怎样综合使用呢?我们就从一小段例子的朗读情况看一看:
①武松心里想道:②“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③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④哪里提得动!⑤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⑥手脚都酥软了。
《武松打虎》是紧张型节奏。武松打死大虫之后,仍然壮心不已。①要平缓些,②要积极些,③要高亢些,④要沉重些,⑤要松弛些,⑥要低弱些。
仔细分解一下:
①打死大虫后豪情满怀,还要把事情做得更圆满些,心里是松快地想,朗读时声音偏低、快而轻;
②语势波峰类,突出重音“拖”,信心足,声音较高、慢而重,收尾干净;
③语势起潮类,“就血泊里”有伸手向下的感受,“用双手”如在抓住老虎,“来提”有用力向上提的感受。这三步,要步步上行。“提”字高而短,尾音如物重憋气状送出;
④语势落潮类,气徐出,字字渐松,有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之感;
⑤回味似的赞扬,语势稍上行,“尽”字处于矮波峰顶端,舒缓些;
⑥语势再落,“酥软”声音低缓,气支撑而不收敛。如果敛气收声,就会造成悲哀感,赞扬的色彩会立即消失。
这一段,以上行语势为主,②③⑤为典型句。紧而后松,实而后虚,快而后慢,扬而后抑,形成回环往复的紧张型节奏,转换显得丰满而不单一。这样,既增强了“奋力打虎”的真实感,令人信服,又表现了武松的侠义赤诚,令人赞叹。
所有这些分解,都应该推及全篇,运用多种转换方法,以增强有声语言的节奏感,那回环往复也便可以得之于心,出之于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