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论说文朗读
论说文要说明、论证某个道理、某个观点,所以论点、论据、论证是很重要的。只有把握住这些,才可以达到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目的。论说文的朗读,必须透辟地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推理融会贯通,明确“有的放矢”的内涵、作用,并以切身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用具有逻辑“钳力”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一、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论说文的论点是文章的精华,是题旨的所在;而论据,是论点的支柱,是论证的依据。在论说文的朗读中,要像弯弓搭箭那样,论点如箭,坚实犀利,论据如弓,强韧有力,这比喻的确是有道理的。
不论是立论还是驳论,不论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一定要锋芒毕露,尖锐鲜明。那种隐晦曲折、自然含蓄的笔法,不应该成为朗读时闪烁其词、令人捉摸不定的理由。
论点之间、论点与论据之间严谨的逻辑关系,朗读者一定要具体感受到,不能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逻辑关系的多样性,要求朗读者条分缕析,形成语言链条,以此显示逻辑关系,以此证明论点的正确,以此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和“怎样才能这样说”的问题。
在论说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逻辑感受,主要是领起、分述、转折、总括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把握语言链条,形成全篇有声语言的逻辑力量。
加强逻辑感受,不能只靠列出详细提纲,更不能陷入形式逻辑的过细解析中去,而要胸有成竹地、有条不紊地理解和感受“起、承、转、合”的脉络。从整体上说,每一篇论说文都有自己论证的基本脉络,像归纳、演绎、排列、递进、比较、正反等,但不会是单一运用的,经常是结合起来形成的。论说文严谨的逻辑关系很难套用现成的公式,但是,只要抓住逻辑感受,总可以朗读出一定的论说色彩。
所谓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去说服别人,这当中就有一个动作感的问题,即朗读在“动”中进行。论说本身就是一种动作性强的语言,要据理力辩,要以理服人,是不能恬淡闲适的。“动”就是逻辑感受的一种表现。这里,定向推进律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开始的“盘马弯弓惜不发”到中间的“弓如满月”,到后来的“箭似流星”,都应该在“动”中、在推进中,浑然一体地完成,任何一处的分解动作,都会减弱论说的力量。
二、态度明朗,感情含蓄
在论说文的朗读中,态度必须鲜明,是非曲直要求直露;而感情,却要相当含蓄,不可急如飞瀑。这是以理服人的特点决定的。
态度明朗,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语气不可犹豫、商量,而要肯定、果断。那种吞吞吐吐、模模糊糊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论说文要求直接表态,论证深思熟虑的观点、见解,而不是还没有打定主意,需要同别人商量,更不是向人征求意见,等待别人表态。
二是不可以势压人,而是从容、大度。那种唯我独尊、急不可耐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听者的反感。论说文要求有理、有利、有节,容人思考,决不发号施令,强迫人家接受。朗读者即便是师长、权威,也不要妄自尊大,令人生畏。真理是朴素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处理主观与客观、朗读者与听者的关系。
态度明朗,还要讲究分寸、火候。由于是非本身的千差万别,肯定与否定的态度也就不会是一样分量的。朗读论说文,要善于细微区别分寸,不要凡肯定就一律十分肯定,凡否定就一律十分否定,如此就显得绝对化、一律化。
态度明朗,还要讲求转换。对谬误的抨击,对朋友的支持,对自己主张的坚持,是转换;亲切和严肃,也可以在一篇论说文中转换。当然从提倡到反驳,从说理到号召,也是转换。
感情,在论说文中也是重要的。那种主张客观介绍、道理自现的论点是不足取的。自先秦以来的论说文,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理、工、医、农等专业的学术论文,至少也在研究对象和宣读对象上饱含着作者、朗读者的缕缕情思。
但是,论说文中的感情总是寓于理中,并不直抒胸臆。形象思维固然不可无,但抒发感情却不可太露太直。特别是论据中、事例中的内容,完全不像记叙文中的内容那样色彩纷呈,否则就要喧宾夺主。
我们说感情含蓄,意思是感情的运动控制在心里,在适当处流露。在态度上,看似平静客观,实则情理交融。有的论说文也出现激情横溢的语句,但那终究不是主体,何况论说文中抒情语句实属不多呢!
三、语气肯定,重音坚实
论点也好,论据也好,语气要肯定,语势一般多波峰类和落潮类。设问、反问、质问句,由于是明知故问,也不是飘忽不定的。虽然仍讲究句首、句腰、句尾的曲折,却不像记叙文那样轻柔舒展。书面语较多,论说的问题都较重要,朗读者的态度又较庄重,造成了许多句首高起、句尾下行而收束干净的语势,以显示判断的肯定。
有人说,朗读论说文要有气势,这话是不错的,只是不要单纯从表现上去追求,以致摆出一个架势,板起一副面孔,固定一种腔调,好像在教训听者。《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话:“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1]这也是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论说文的气势,必须依据作品蕴意,化入内心感受,纳入逻辑链条,形之于声,高屋建瓴。如是则气势自出,无须声粗语壮,故作揽日月、吞山河之姿态也。
论说文的重音,既是态度分寸的集中点,也是上下文逻辑感受的汇合点。因此,我们说重音是论说文朗读中的“眼睛”,顾盼之中,情理自明。
因为要直言其事,直论其理,语气肯定,稳如磐石,坚定不移,势不可遏,所以重音的表达方法要扎实、确切,不飘,不虚幻,在稳健的语流中呈现,一般不大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延长音节。当然,那重度和长度要看语气的色彩和分量,不应雷同。有时,为了表示语气的深沉,还会同时并用低、重、长的方法表达重音。
重音的肯定性与反义性一定要十分准确,特别是延长音节表达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含语意不明,甚至变为反义性,给肯定性带上了讽刺的意味。重音的主次关系也十分重要,主要重音的领属,次要重音的从属,不可混乱,不可含混。重音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宜多,不宜杂。
四、引语和括号内词语的读法
在论说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经常引用别人的话,或为经典警语,或为名人名言,抑或是某种错误言论,这可统称为引语。对此,朗读时应该给以突出。一般情况下,引语要用平稳的语气、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出来。正面引语的表达,要郑重,较慢,分量要与上下文有所区别,引语前后要稍有停顿,犹如珍珠那样连缀在上下文的语言链条之中。反面引语的表达,要注意抓准反义性重音,较快,与上下文相关联,为反驳立下靶子。
但朗读中,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可孤立表达,突兀强调。当然,同上下文的区别也要在有声语言的对比中显露出来。
谈到引语,就不能不涉及括号内的词语,它一般是补充性、注释性的内容。我们既要把括号内的词语作为上下文的有机部分,同时又要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或整体抬高,声音稍高些、稍强些;或整体压低,声音略低些、略弱些。此外,在把括号内的词语作为有机部分与上下文衔接起来之后,还要注意削弱括号本身的隔离作用,不必再着意显露括号的存在,更不可因显露括号而使上下文断线、脱节。
总之,一定要把引语和括号内词语融汇到论说文的内容中去,既显出它们同上下文的区别,又加强它们同上下文的内在联系,让它们在全篇的逻辑链条中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