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名词语修辞
一、替代名词语修辞题解
代词是一类能“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的词”,[1]具有替代功能;它们替代哪一类词便具有哪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和语用功能。其中的人称代词,是替代人的名称的词,语法特征与名词一致,语用功能与名词相同,因而称为“代名词”,[2]我们这里的“替代名词语”即特指这一类代名词。
人称代词主要分为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第二人称,如:你、您、你们;第三人称,如:他、她、他们、她们等。人称代词加“们”表示复数。另外还有一些合称、互称、旁称,如:大家、咱们、彼此、人家等。
人称代词也即代名词是一种封闭性词类,数量有限,但却极为重要。在话语和篇章中,它们往往是言语交际的起点或焦点,具有替代称谓、领起话题、区别对象而使表述主谓分明、简捷明晰的语用功能。在现代汉语的语用实践中,人称代词变换多样,分工精细,使用方式复杂。话语篇章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可以显示话语者双方的社会角色定位,表达多种语用含义。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表示话语者双方地位的尊卑、关系的亲疏、辈分的高低、年龄的大小;透露出话语者态度的谦慢、情感的好恶、学识的厚薄、修养的深浅。因而,结合不同语境的不同人称代词的选择,可以生发出丰富的修辞内涵。代名词的运用属于名词语修辞范畴,是名词语修辞必须研究的一个领域。
2004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舞台现场,打出了“小平你好”的大幅标语和条幅,给人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受,唤起了人们一段温馨的历史记忆。由于语境与背景不同,此时此刻的“小平你好”与大家熟知的“小平您好”有一字不同,那就是将“您”换成了“你”。这一称代语的改换,体现了语用者深入的修辞思考。
二十多年前的国庆三十周年庆典,阅兵式结束后,在北大学生的游行方队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标语,引起全国人民强烈的共鸣,人们报以会心的微笑的赞同,因为北大学生喊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在现代中国的称代称谓文化系统中,直呼某人姓名,被称呼者一般是自己的平辈,在交际地位平等的同学、同事、熟人之间常用;如果略去了姓名中的“姓”,只呼其“名”,则是在熟悉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亲切。作为中国改革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沐浴改革春风的北大学子们亲切地在标语中使用了“小平”的称呼,完全是把邓小平同志当做非常熟悉而又亲热的朋友。在这里,“小平”这一称呼的语用角度采用的是平视点。当然,对于领袖人物采用如此称呼,是有其特定语境背景的,它反映着历经“文革”到“改革”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反映着走下“神坛”的领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但仅亲切地称呼“小平”同志,还不足于表达人们的敬仰之情。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新政策如春雨甘霖,普惠人间,润泽人心,特别是直接受惠的大学生,他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敬仰之情实在难以抑制,所以又不自觉地用上了敬称“您”,采用了仰视点。双视点交叉使用所造成的矛盾语言形式——“小平您好”,不自然而又很自然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复杂心情,代表性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情感。
中央电视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再次使用人们熟知的这一标语形式,很好地营造了追忆往事、怀念领袖的语言氛围。而改“您”为“你”的称代选择,则体现了因语境变化而变化的与原标语不同的替代名词语修辞内涵。
央视的“小平你好”这一特定语言形式,是以两个与之相关的语言形式为语境背景的,一个是前述北大学生的“小平您好”,一个是小平同志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解读改“您”为“你”的修辞内涵是以人们所共知的这两个背景信息为语境铺垫的。值此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代表着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来纪念邓小平同志,回顾他的丰功伟绩,场合是正式的,气氛是庄重的。采用俯视点,用“你”来称代“中国人民的儿子”,是适合纪念会这一情景语境的,是一种适宜于表达深沉思念和历史评价这样的语域主题的人称代词选择,具有庄重感。再则,“您”多用于面称,是口头交际中的敬称,附带有空间距离的接近感,适宜于对现实人物的现场的表白。“小平您好”是当时北大学生与领袖之间最亲切的直接“对话”,体现了现场沟通的亲切感和亲近感。而“小平你好”则是与历史人物的庄重“对话”。“你”和“您”出现在内容和形式完全相同的两个标语中,都很好地适应了各自的语境氛围,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内涵和言语格调,很好地起到了特定的表达作用。概括这一语言现象,归纳起来说就是:与历史对象的对话和与现实对象的对话,情景语境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当然也就不同,人称代词的选择自然也是如此。
借助共知的语境背景信息来营造修辞氛围,又根据不同的情景语境准确地把握角色定位,调整语用视角,进而选择适切的语言形式,体现了中央电视台模范的修辞意识和细微之处的修辞功夫。可以说“小平你好”与“小平您好”是相映生辉的两则替代名词语修辞佳例。
二、替代名词语修辞方式
在现当代语用修辞实践中,具有“偏离”[3]色彩和独特功能的替代名词语修辞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替代名词语的含蓄简约用法
近年来,在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中,常见到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替代名词语修辞用例,最典型的就是人称代词“我们”的使用。在第一人称中,“我”是单数,用于“自称”;“我们”是复数,用于“合称”。出于一定的修辞考虑,即使是独自的著述,在用到“自称”时,学者们往往弃“我”而用“我们”。胡范铸先生在《对修辞学若干基本范畴的重新思考》一文中,在发表他个人的学术见解时就多次使用“我们”来自称,例如:
①我们以为,修辞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行为有交际性的,有非交际性的(如睡觉),交际行为又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修辞正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胡范铸《对修辞学若干基本范畴的重新思考》,载《语文论丛》第八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②我们认为考察修辞原则应该以修辞行为的整个过程为对象,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环节。
(同上)
在例①和例②中,胡先生之所以不用“我”而用“我们”自称,是为了避免给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从而表现了胡先生谦逊的学术态度。在当代学术界,用“我们”来自谓以示谦虚谨慎,似乎已成为一种语用范式而普遍为学者们所采用。
第一人称中,“我”是单数,用于自称;“我们”是复数,用于合称。语用表达中,“我”只指代说话人自己,“我们”则包括说话人和说话人一方,两者范围有差别,表述上要有区别,要么是“我”,要么是“我们”。当然也可以如前例学者们弃“我”而用“我们”以示谦虚谨慎,但一般不说“我和我们”。如果采用这种说法,在特定语境中,就会产生不同一般的修辞内涵,往往具有曲折、含蓄意味。例如:
③1989年4月,胡耀邦同志去世。
那段时间有很多事情,现在3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一些。
这个踏访过全国1600多个县的总书记,这个“没有什么城府,即使你冲撞和得罪他,他也不会计较,不会让你穿小鞋”、“起草文件,他看大家热,就在后面给大家打扇子”的大国大党的主政者是个怎样的人?今天,网友在纪念胡耀邦新闻后面感人肺腑的留言,和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里十六年来未曾间断的鲜花,就是全中国人民对他最好的评价。
他任总书记的时候,我是中学生;他卸任的时候,我刚刚进大学……那几年,是一个毛头小子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开始。我和我们,不会忘记。
(《难写的书评》,载《宁夏广播电视报》2005年12月6日)
例③是该报编辑部记者为《胡耀邦传》写的一篇书评,在高度评价胡耀邦同志的高尚品质和革命业绩后,作者写道:“我和我们,不会忘记。”这里的“我和我们”是一种强调的特指的用法,“我们”表示与“我”具有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一代同龄人”(70后)。由于文中一直是以“我”的视角来表述的,只能代表个人,但作者相信,与他有着相同经历,同样熟知胡耀邦同志的他的同龄人,必定也同样敬佩我们党的这位品格高尚的领导人,因而用了“我和我们,不会忘记”。当然,“我和我们”的用法在意识的深层次,还含蓄、微妙地透露出一种主流意识之外的普遍的民情民意。
人称代词“他”和“她”,语法上都有“第三人称”、“单数”的表述替代功能,语义上则标示出性别的区分。出于特定语境要求或特殊表达需要,修辞层面上往往有一些含蓄简约的用法。例如:
④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对我说,兰考过去是:“地缺氮、磷、钾,人缺钱、粮、她。”
(陈大斌《兰考采风记》)
⑤好了,你有你的她,她有她的他,认命吧!
(琼瑶《几度夕阳红》)
⑥夜里,因为一件小事,她同他猛吵了起来。吵到最后,她准备连夜回到30公里外的娘家,还发狠说永远也不回来了。他说时间太晚,说什么也不让她走。一向任性的她立即火了,不顾一切地发动了车,朝着家门口的他就冲了过来。
(《宁夏广播电视报》2010年5月14日,来源于《生活报》)
例④是来源于现实的群众的鲜活语言,其中“她”,是含蓄、简约的用法,这里是指女性。兰考县过去是河南省黄泛区有名的穷县,沙化、盐碱化严重,土地贫瘠,故曰“地缺氮、磷、钾”。由于穷,姑娘们都不愿嫁到这里,因而说“人缺钱、粮、她”。在实际生活语言中,人们常常用“她”来曲称、简称自己心爱的姑娘或者老婆,这里的“她”就是代指老婆。话说得饶有风趣,体现了群众口语的风格特点,含蓄幽默中又饱含着辛酸苦辣。此外,人民群众在创作这则“顺口溜”时,“她”的使用,也是出于工整、押韵、简约的修辞考虑的。例⑤“你有你的她”、“她有她的他”,人称代词修饰人称代词,言简义丰,含蓄婉约,是说本来的一对恋人又都有了各自的心上人。例⑥是一篇反映年轻夫妻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文章,出于不便真名实姓的语境要求(公众媒体、隐私权)和明确的角色定位(夫妻二人),两个现实生活的真实主人公通篇都用“她”和“他”来称代,免去了称名道姓,如此表述,既婉约又简约,很适应媒体报道的特定语用目标。
(二)替代名词语的引申旁及用法
人称代词(代名词)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有泛指、任指和虚指几种引申的用法,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采用这些用法,可以产生不同的修辞作用。例如:
①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11日)
②方兴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博客精神
(《商务周刊》文章标题,2004年12月1日)
例①和例②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一句形式优美、广为流传的口号。其中的“我”本来只用于说话人的自称(第一人称),这里是泛指的引申用法,是指“任何一个个人”,可以解释为“个人为大家,大家为个人”。作为标语口号,采用“我”的泛指用法,简捷易说,好听好记,同时给人一种亲切感。例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博客精神”,其内涵就是方兴东说的网络博客里,“人民群众创造内容人民群众看”,用“我”来泛指任何一个网民,拉近了交际距离,有切近感。再如:
③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北京电视台观念广告标语,2001年9月4日)
④“中山”走近你,健康零距离。
(银川市中山医院广告口号)
⑤东莞因你而文明
文明从现在做起文明从自己做起
《人民日报》广告标语,2009年2月9日)
例③“你我他”,例④“你”,都是任指的引申用法,是指每个人。出于标语口号音节匀称、形式整齐、上口押韵、便于记诵的表达需要,此处采用了这种任指的用法,很好地起到了促进“观念广告”易说易记,便于传播的修辞效果。例⑤中的“你”也是任指用法,指东莞市任何一个市民。这样的用法,在公益广告中既简练又有切近感、亲切感。再看人称代词“虚指”的用法:
⑥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动手。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第21页)
⑦你已不再是你/我已不再是我/你有你的路要走/我有我的生活
(流行歌曲《当爱已逝》歌词)
例⑥中的“你”、“我”,都不确指哪一个人,而是俗语格式中对应的对举的虚指的用法。例⑦流行歌曲歌词中的“你”、“我”,作为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自述称代和自述口吻中的第二人称,也是虚指的用法,类似于俗语中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都不确指。
(三)替代名词语的特别修饰用法
对于替代名词语的特别修饰用法,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教科书或学术观点认为[4],人称代词一般不能前加修饰语,若前加修饰语就是“欧化”用法。有的学术观点认为,“修饰语+人称代词”这种语用格式是汉语中固有的,近代汉语中已经普遍使用。[5]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代汉语语用现实中,特别是在文学语体中,作为特定修辞手段,“修饰语+人称代词”还是受到普遍欢迎并大量使用的。因为这种用法富于变化,内涵丰富,增大了整个句子的信息量并使句子的结构更为紧凑,语义重点更为突出,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例如:
①那要强的,委屈的,辛苦的,堕落的他。
(老舍《骆驼祥子》)
②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校园流行歌曲《同桌的你》,高晓松词曲,老狼演唱)
③一向任性的她立即火了,不顾一切地发动了车,朝着家门口的他就冲了过来。
(《宁夏广播电视报》2010年5月14日)
④场上的海霞,像个粗壮的大汉,房间里的她却是个多情、温柔的姑娘。
(邱晨《说说我的好战友郑海霞》)
例①是一个由名词性偏正短语(定中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中心语“他”前面连续加了四个修饰性的定语,信息含量丰富,紧凑、集中地、多角度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例②“最爱哭的你”、“猜不出问题的你”、“同桌的你”、“多愁善感的你”一连串定中结构的第二人称“你”的特别修饰用法,一幕一幕,娓娓道来,很符合“回忆”的思维序列特征,同时透露出一种“校园”的格调气息,很适应歌曲题材和歌词内容的表达。例③“一向任性的她”、“家门口的他”,人称代词前的修饰性定语具有白描功能,简洁勾勒出夫妻冲突现场情景。例④“场上的海霞……”、“房间里的她……”是避免单调、重复的变化的对举的用法,是方位短语修饰人称代词。
世界各民族文化接触、交流、相互渗透是普遍现象,语言也不例外。在历史上,汉语受其他民族语言渗透、影响产生新形式也属正常,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许多重要作家受西文影响,语言带有明显“欧化”倾向,这也是事实。人称代词的特别修饰用法也摆脱不了这种痕迹。再则,用这种格式来体现异文化情调与格调,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替代名词语修辞手段,特别是在译制片翻译语言的使用上。例如:
⑤我可不可以爱上我面前的你?
(韩国电视剧《巴黎恋人》插曲汉译歌词)
以上几例,都是在翻译语体中有意使用人称代词的特别修饰用法来渲染异国情调,意欲配合译制片特定语境的。在英语、日语等外语中,人称代词前加修饰语是句法常式。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
[2]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陈垂民、黎运汉主编《新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240页。
[2]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第27页。
[3]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有“正偏离”“负偏离”之说)。
[4]吴明慧《从认知的角度看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偏离用法》,载《硅谷》2009年第14期。
[5]魏志成《论“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载《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