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报道不可忽视语·修·逻
胡贵铭 肖远义
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非常重视宣传报道的语法、修辞、逻辑,把文章的这类差错当作达摩克利斯剑一样悬挂在自己的头上。他们知道,刊出的文章是白纸黑字,稍有不慎就可能贻笑大方,或成为《咬文嚼字》、语文教学活动的“靶子”。因而,平面媒体不惜以重金鼓励受众纠错,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报刊质量。
广播电视媒体因其声音、屏幕(字幕)是线性传播的,稍纵即逝,受众对其宣传报道很难做到反复听看揣摩,因而,社会上对声屏报道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语意表达的评说不多,但这并不等于广播电视的宣传报道可以忽视语法、修辞、逻辑。
其实,声屏媒体因报道需要和技术设备的支持,主持人节目多,直播节目多,其报道出现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差错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比如,像什么“通过学习和努力,使我们单位的面貌焕然一新”等病句就时常出现。最近看到一则广电媒体的宣传语,不到400字的一段短文,其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有多处。下面不妨录下并说明本人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在破云待出,××人民广播电台“声声有情,心心相印”的呼号,已在××这片广袤而繁华的土地上,悄悄地走进人们的心灵。“呼号”既是声音,就不可能在静谧的清晨是那样地“悄悄”。这里有个逻辑问题。青春而活力四射的蓝色电波,正通过话筒,越过高山,穿过丛林,问候着新的黎明。电波是无形、无色、无声的,怎能说就是“蓝色”的?这里有个修辞与逻辑方面的问题。
“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创新有多远,广播就能走多远”,改革、创新永远是电台发展的两大主题。“创新”一般指力度,用“远”还是用“大”,值得推敲。通过改革,让××广播人积极昂扬,充满活力和激情;依靠创新,使××广播事业生机勃勃,展现美好未来。“通过……让……”、“依靠……使……”是病句,应该为“改革让广播人……”或为“通过……,广播人……”。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广播节目新颖而多彩;创造影响,提升形象,户外活动绚丽而多姿。“创造影响”应为“扩大影响”,“提升形象”应为“树立形象”,这里出现的是词语搭配问题。“新闻十点在线”“一路顺心”“社区之声”“非常好听”等一批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创新、听众满意的节目在这里诞生。“节目”用数量词“一批批”不妥。
广播是一道蓝色电波,而在××人民广播电台,它已突破了静态,成为了闪耀着光芒的蓝色电波。“电波……成为了……电波”,这种表判断的语句没有意义。创新奋进的思想如同流动的音符在这里汇聚,年轻壮志的青春在这里激扬。“青春”就是“年轻”,这种修饰不当。
类似的语言错误还有不少。前些年的一条广播新闻有这么一段话:“……这样的话,就可以在整个9+2区域里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资金共用,整体效益的发挥,从而达到不仅仅是1+1等于2的加法效应,而且是乘法效应。”这个意思是说乘法效应大于加法效应。我们知道,1+1=2,1×1=1。这样,乘法效应就不可能更大。这里犯的同样是个逻辑错误,如果以“9+2”与“9×2”来说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在我们的宣传报道中会出现这么多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错误,毛泽东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按语中说,关键是“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还有些人认为文章中的语法、修辞、逻辑错误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多说,没有看到这方面差错对报道、对媒体的危害。这就像在一碗米里,一粒老鼠屎占的比例很小很小,但它却能坏一锅粥。古人对文章的语法、修辞、逻辑是非常看重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个意思是说人们从事写作,用词连作句,按句组成章,以章构成篇。通篇灿烂,是由于各章没有瑕疵;全章完美,是由于各句没有毛病;整句光洁,是由于每一个词都用得准确。这正如草木的根茎扶正了,它的末梢就会端正,基数的第一个数目字知道了,其他千万个数目字也就完全可以依次数出来一样。
我们知道,语法是管词语搭配、管句子通不通的,修辞是管文句美不美的,而逻辑是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因而,逻辑是管思维是否正确的。毛泽东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把语法、修辞、逻辑搞懂了,用对了,文章的词、句、章、篇才能表意明白,灿烂彪炳。
那么,如何解决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提高媒体的报道质量呢?
首先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把这作为一件会影响社会、影响媒体的大事来抓。实际上很多声屏媒体是非常认真抓这项工作的。央视主持人韩乔生就说:“央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监听委员会,如果(节目)出现了严重的语病或错别字的话是肯定会受罚的。我最高时一个月被罚350元钱。”如何抓,我们不必讨论;但抓了,差错就一定会少。
其次,就是要加强语法、修辞、逻辑专业知识的培训。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大学中文专业会开语法、修辞和逻辑专业课,许多大学连新闻专业都不开这门课。而新闻从业人员中,真正从理论上能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不一定多。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语言和用语言的习惯。有些人说,现场报道、直播节目,犯语言错误难免。这点人们能够理解,但时刻想到用语规范,想到媒体形象,差错就会少。今年5·12汶川地震后不久,中央媒体组织的大型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上,那些老艺术家出口成章的激情话语,在语修逻方面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为什么,就是他们语言功底好、认真规范用语言。用语规范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下功夫的过程。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由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法、修辞和逻辑,认真对待自己的文章和在节目中的语言,时时处处想到自己的语言、文章对社会、对媒体的影响,这样我们的声屏报道才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才能有益于声屏事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终身受益。
(胡贵铭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肖远义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景德镇记者站站长,主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