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港报的感觉

寻找港报的感觉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寻找港报的感觉邬鸣飞走出校门刚找到工作,或者从一个单位跳槽至另一个单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于是,我在熟悉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寻找港报的感觉,因为这关系到对于新闻的判断、取舍,关系到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外特点、港派特色,是入门香港《文汇报》最明显的感觉。找到香港《文汇报》的一部分感觉,使自己在从事新闻报道时变聪明起来。

寻找港报的感觉

邬鸣飞

走出校门刚找到工作,或者从一个单位跳槽至另一个单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早一天适应,工作上早一天上手。怎样解决“尽快适应”难题,我的体会是需要不停地“领悟”,或者说寻找相应的感觉,并且跟着感觉走,一位文化老人曾说过,感到的永远比看到的更加真切。不是还有一首歌吗——“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我;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梦想的事那里都会有!”

本人从内地媒体转到香港《文汇报》,业务上也有一个转型的过程。于是,我在熟悉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寻找港报的感觉,因为这关系到对于新闻的判断、取舍,关系到其他工作的开展。

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是内地媒体与香港《文汇报》的共同点。只不过,内地媒体表达得比较直接,比如凡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领导人的稿件,基本上都在头版;而香港《文汇报》则从读者需求考虑得较多,有些稿件不一定都在显要位置刊载,有些甚至不登。当然在大政方针上,香港《文汇报》绝对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

注重经济,也是内地媒体与香港《文汇报》的共同之处。只不过,遇到经济上出现的问题时,香港《文汇报》报道得比较具体,内地媒体相对含蓄。前者可能对报纸的公信力考虑得多,后者也许要多考虑国人的信心问题。

在社会新闻方面,香港《文汇报》大大超过内地媒体。很多在内地媒体需要淡化处理的社会新闻,在港报可以大量篇幅刊登。

灾难新闻、重大案件的报道,也是香港《文汇报》的关注重点。2008年年初雪灾,香港《文汇报》不惜拿出大量版面给予充分报道,因为这是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当时内地没有媒体如此报道的,在港媒体也十分少见。后来拉萨有事,尽管开始采访困难,但也使用了很多版面。四川汶川大地震,香港《文汇报》的报道一样不计版面。这一次可喜的是,内地媒体的报道也充分了,然而香港《文汇报》也没有因为内地媒体的充分而失去特色,而是千方百计挖掘资源,产生了多篇独家新闻。应当感谢相关办事处的同事们,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采写了许多好稿件,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新信息,为报社争得了荣誉。至于重大案件的报道,香港《文汇报》同样全力以赴。上海社保案的报道、陈良宇的审判等,在编辑部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新闻中心都派出了精兵强将。前往采访的同事都是年轻人,有些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他们都很争气,次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不少佳话,比如他们怎样爬到天津法院的房顶,拍摄陈良宇被押解进院的照片,还打趣说:“要是警察当时误认为是刺杀行动(因为长镜头的照相机远看像冲锋枪),狙击手一梭子过来非丢小命不可!”可敬的年轻人呵!

图文并茂,是香港《文汇报》的一大特色。内地媒体,没有几家能如此大量运用图片的。而香港《文汇报》的图片数量之多,篇幅之大,令人刮目相看。内地许多宣传部门的同行看了,都说版面很漂亮。据说,香港《文汇报》对版面的颠覆,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对外特点、港派特色,是入门香港《文汇报》最明显的感觉。有了这份感觉,在组织、采写新闻报道时,似乎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份思考,也多了一些成功!

找到香港《文汇报》的一部分感觉,使自己在从事新闻报道时变聪明起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报道中,我与办事处的几位同事一起深入浦东新区采访,在香港《文汇报》率先写出了四个版的“浦东奇迹”,热情讴歌“十八岁浦东”的新变化、新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报道效果,一些香港实业家给我打电话,说看到我们的报道“备受启发和鼓舞”,这里可能有些恭维的味道,但可以说明他们仔细看了《文汇报》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自己或与他人合作,采写了12个整版。

2009年10月,上海世博局在香港举办上海世博会推介周活动。我与世博局的有关人士一起进行了总体策划。在报社上下的一致努力下,香港《文汇报》不仅协助世博局圆满完成了各项推介活动,且以9个版的篇幅全方位报道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及推介活动,在香港及海外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得到了世博会组织者的一致好评。

在采写新闻报道的同时,我还在报社及办事处领导指导、同事的一起努力下,撮合了另一件事:香港《文汇报》与上海世博局一起合办《上海世博会专刊》。2010年上海世博会目前已有2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是150多年世博历史上参展国最多的一届世博会。连那些还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来了。如果能借助一个平台介入这场历时半年的世博会,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十分深刻的意义。2010年3月,《上海世博会专刊》在全国“两会”期间成功试刊,受到“两会”代表、委员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5月,专刊的创刊号即将问世,上海市市长韩正发来贺信,说“香港文汇报《上海世博会专刊》的创刊,为向国内外宣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世界走进上海、上海学习世界,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香港特首曾荫权也题写了贺词。

事实告诉我们,对某种事物、某个工作环境的尽快感觉或者领悟,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当然,由于到香港《文汇报》时间不长,我对报纸的感觉至今仍是初步、肤浅的,需要不停地寻找,并不断地加深理解,因为毛泽东主席早就谆谆告诫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邬鸣飞系原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上海证券报》社长,高级记者,现任香港南华传媒集团中国业务总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