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也谈“报纸杂志化”及其他

也谈“报纸杂志化”及其他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谈“报纸杂志化”及其他吕继红 周胜林《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刊登彭焕萍的《报纸杂志化的内涵及演变》,读了觉得基本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特别是提出“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打开了读者的一些思路。这是我们谈论、研究“报纸杂志化”问题的一个指导性的见解。这种现象,就叫“杂志化”。所谓“三化”,即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报道总结化。

也谈“报纸杂志化”及其他

吕继红 周胜林

《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刊登彭焕萍的《报纸杂志化的内涵及演变》,读了觉得基本观点是比较正确的,特别是提出“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打开了读者的一些思路。但也觉得有些问题还意犹未尽,需要补充或重新认识,试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一、“报纸杂志化”始于何时?

上述文章第一个小标题“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引用吴鸿业关于“报纸杂志化”起源于1937年《救亡日报》的说法,我们感到比较突兀。从中外报纸发展的历史上看,最早的报纸并非与杂志截然分开的。1815年8月5日创办的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从办刊宗旨到名称、封面、形式再到内容就更像一份杂志。但它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起源。该刊第2期才发表了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月食》。1834年1月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曾刊载过《新闻纸略论》一文,论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目前一些主要国家的报刊出版概况等问题,还涉及报纸和杂志的区别。(“其每月出一次者,亦有非纪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友”[见《宁树藩文集》]。)因为有混同,才要讲区别。宁教授在《中国近代报刊业务变革初探》一文中,还高屋建瓴,作了历史性、规律性的总结:

“百年以来,我国报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一串串偶然现象的连接,而是历史长河中表现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例如:

(1)总是沿着不断适应报纸本身的一些特点向前发展,诸如不断加强新闻性、时事性,不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闻重在报道事实而与文学日渐分离,等等。

(2)总是沿着不断适应读者需要、便利读者阅读这一总趋势向前发展。

(3)总是遵循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这种一般规律不断发展。

报纸的业务变革不是直线进行的,往往出现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新旧交错的曲折现象,但是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宁教授作为我国权威的新闻史学家,讲得多么好啊!这是我们谈论、研究“报纸杂志化”问题的一个指导性的见解。

由此,我们认为,“报纸杂志化”的现象,源远流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最早的报纸就是与杂志混同的,是界限不清楚的,因此称为“报刊”。后来逐渐明确分工,但有时又因多种因素(如政党需求、社会需求等等)而又界限模糊起来,“但是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所以,说“报纸杂志化”现象起源于1937年的《救亡日报》,实在有些牵强。

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时期办的一些报纸,就政论性强,杂志味相当浓,称为政论报刊。

办报人的政治目的以及其他人力物力的条件,决定了报纸的形式、风格和内容。《救亡日报》大抵亦是如此。

1942年7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把我们的报纸办的更好些》中,特别指出:“报纸既不是书籍也不是杂志,它的生命主要的就寄托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通讯上面。”这一著名论点,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所以,我们历来把报纸称为“新闻纸”,以与杂志等媒体区别。不能说,到了今天信息时代,这个论点反而过时了,不适合用了,报纸的发展趋势要“杂志化”了。

现代报纸的“杂志化”,先后有两个源头:

一是“文革”时期,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忽视新闻规律,忽视事实、信息的传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报纸办成了“杂志化”。如报纸上充斥了“认识到”、“提高了”、“加强了”、“一致认为”等虚的东西,大块大块的文章、总结、报告照登不误,其中有不少东西是从领导意图中照搬过来的。新闻少,仅有的新闻也缺少事实、信息,假、大、空、套、长盛行,叫做新闻不像新闻,报纸不像报纸。这种现象,就叫“杂志化”。“文革”之后进行新闻改革,先是从“假”字开刀整顿文风,然后就是反对“二全”、“三化”、“五个字”。所谓“二全”即新闻写得大而全、小而全。所谓“三化”,即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报道总结化。所谓“五个字”,即假、大、空、套、长。再接下去是三个“恢复名誉”。从此,新闻改革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新闻像新闻、报纸也像报纸了。(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可见,反对报纸杂志化是“文革”之后的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轮反对报纸杂志化之后,我们新闻界大力提倡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新闻要抓新和实、视觉新闻、图片新闻、深度报道等等。这都是新闻改革前进的结果。

当新闻改革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的改革进一步,迈入新闻体制、机制的改革时,“报纸杂志化”现象重又活跃进来。这就是扩版潮、周末版潮、专版专刊潮一直到传媒娱乐化浪潮的出现。报纸过去都是作为宣传工具,是吃“皇粮”的。后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要求报纸也要逐步地分期分批地走向市场,一部分报纸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于是,报人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报社不仅要出报,而且要经营,要发行量,要广告,要自己养活自己。新闻界并非都能一下子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形势。一些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新闻人就酝酿扩版,办周末版、月末版,接着就是办各种专版、专刊,办都市报、晨报、娱乐报、体育报、服务导报、购物指南、生活手册之类,居然大多数一试成功。这一系列改革的实践中,“报纸杂志化”现象重新又抬头起来,有的人并且从理论上概括为“报纸杂志化”是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拨“杂志化”浪潮,主要是引进国外、海外报纸做法的结果。我们知道,国外和海外的报纸五花八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报纸是不注重政治功能和信息功能的。这些报纸被称为“商业化报纸”,办报的目的主要是赚钱,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其内容和形式均服务于此。怎么赚钱怎么办,怎么能赢得“眼球”就怎么写和编。港台不少报纸就是“杂志化”的典型。我国大陆报纸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借鉴这种商业化的办报理念和具体做法,是不难理解的。至于学到、借鉴到何种程度,则各报不一。海外报纸杂志化的具体表现是:

1.偏离报纸主攻硬新闻的办报理念,削弱时政消息和评论,大量采用社会性的长篇故事(大特写、独家专访、广角镜等)、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连载;增加消闲性小品,提供吃喝玩乐方面的时尚知识、信息,想尽办法提高报纸的趣味性。

2.按照生活前沿领域组织专门化的传播内容,大力发展专栏、专版、专刊。如股市、期货、房地产、旅游、影视艺术、美容健身等,以吸引固定的读者群,并进一步以“目标消费者群”来吸引有关的广告商。

3.版面形式现代化、精细化。注重审美价值,突出视觉因素,图片放大,标题做大,色彩缤纷,空白加大,框线底纹精心打扮,编排新颖、别致,出格、另类,颠覆传统版式。

4.从“新闻—副刊—广告”的格局转变称为“副刊—广告—新闻”的格局。

这样,就完成了“报纸杂志化”的运作。

借鉴这种运作方式和方法,好处是吸引人了,可读性强了,新鲜感也强了。从商业价值的角度看,吸引“眼球”最重要,“发行量就是票房”,会有利于广告的投放;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报纸的功能有所削弱。或者说报纸作为一种思想武器的功能削弱了,作为服务和娱乐的功能加强了。我们要求两者兼备,但往往很难做到两者兼备。至于各报在商业化、娱乐化、杂志化方面究竟走得多远,情况各异。由此,也引起学界、业界的不同评价和认识。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我们认为,适当借鉴杂志的操作技巧,适当增加娱乐内容,适当引入商业运作方式都是可以的,应该的。当今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办报纸当然不能固守传统的一切规范。但关键还在于“适当”二字,真理跨前一步,也会变成谬误。我们的报纸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是党、政府和民众的喉舌,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报纸当然是分层次的,就大多数报纸而言,特别是主流报纸而言,以传播信息为手段,发挥其作为政治思想武器或工具的作用,永远不可动摇和丧失。不能都办成商业性的报纸,不能忘却社会责任和实际工作、人民生活的主要需求。也就是说,不能彻底商业化、娱乐化,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因此,也不能因要商业化、娱乐化而忽视新闻规律,走“报纸杂志化”的道路。即使是操作手段,恐怕也不能“杂志化”,一经“化”,也就不是报纸、而是杂志了。如今社会上有一小部分报纸,实际上也已经不再是报纸了,而是杂志了。这似乎不是报纸改革之道。如果一定要坚持这样做,那就干脆改名为杂志好了,何必顶一个“报纸”的桂冠呢。有些杂志化的报纸,之所以形式上仍要保留报纸型、报纸名,而不改为杂志型、杂志名,主要是因为报纸威信高。这样,就使报纸队伍更杂乱起来,人们的认知也混乱起来。

与报纸杂志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厚报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多样,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随着读者需求的日渐广泛、多样,报纸“厚”一些是对的,原有报纸的容量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了。但这是否就叫“厚报时代”?现在大家都这样叫,也就越叫越多,新的名称总是吸引眼球的。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厚与薄都是相对的,很难说8个版就不是厚报,也很难讲20个版就不是薄报。新闻界好多年前就已经刮起越厚越先进、越厚越光荣之风。特别是碰到有点纪念意义的事,一出报就是50版、100版甚至200版。这种“一窝蜂”、盲目攀比跟风的现象有什么可取呢?办报是为了阅读,而不是收藏,办报也要讲究节约成本,便利读者阅读,讲究实效。现在报纸大多要进入家庭,而家庭信箱不可能很大。每到出“厚报”,邮局和邮递员都吃尽苦头。而真正当天需要的内容,却就这么一点点。至于收藏,这种“厚报”又不如杂志和书籍收藏方便。绝大多数用户只好为废品收购站带来一个“大丰收”。这样办报,是否符合求真务实的精神呢?所以,那种认为越厚越先进、越前卫、越光荣、越有影响力的办报理念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主张从理论上废弃“厚报时代”的提法。每家报纸根据求真务实的精神,规划自己报纸的内容、形式和厚度。而不要搞注水版面、泡沫新闻、垃圾报纸或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报纸,更不要让专版、专刊成为有偿新闻、软广告、广告式知识小品的集散地。

综上所述,我们还是不能不回到宁树藩教授的一些深刻见解上来。我国报刊新闻业务的改革“总是沿着不断适应报纸本身的一些特点向前发展”、“总是沿着不断适应读者需要、便利读者阅读这一总趋势向前发展”、“总是遵循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这种一般规律不断发展”、“报纸的业务变革不是直线进行的,往往出现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新旧交错的曲折现象,但是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愿新闻界人士思索再思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