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背后的故事胡贵铭新闻的采写过程,都是一个故事,它往往集中反映了一个作者平时积累各种知识的程度,当时综合各种素材的能力,再加上对厚积薄发、因缘际会而来的写作灵感的瞬间捕捉,才促成了一篇上好作品的诞生。

新闻背后的故事

胡贵铭

新闻的采写过程,都是一个故事,它往往集中反映了一个作者平时积累各种知识的程度,当时综合各种素材的能力,再加上对厚积薄发、因缘际会而来的写作灵感的瞬间捕捉,才促成了一篇上好作品的诞生。特别是一些作品获奖都有一定的因素在起作用,把它们记下来,说出去,或许能给新闻界的后人起到一块砖的作用。

我的新闻作品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国家级政府奖,即与同事胡毕采写的消息《江大八位同学联名给全国高校学生写信呼吁安定团结》获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奖二等奖、全国优秀广播节目奖一等奖和江西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

那是1986年12月31日,上班开完编前会后,我与同事便领任务去各大学采访。1986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当时全国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上课,上街游行。《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珍惜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社论。年底了,我省的大学生们有些什么活动、什么想法,如何认识安定团结的重要意义呢?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工学院采访时,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同志告诉我们说,各系各年级的年终文艺活动都在前几天结束了,大多数学生在校洗洗涮涮,整理内务,准备回家过元旦。我们在这些学校走走看看,与学生聊聊,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新闻,便蹬自行车往江西大学奔去。江大是当时我省最大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教学水平等在省内都名列前茅。在校团委、校学生会采访时,这些部门的同志告诉我们的和我们在江西师大、江西工大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没什么新的东西。但我们不甘空手回去,便从各方面与被采访的人员聊,希望找到一个切入点再深入采访。这时,校团委的一名同志不很经意地说:前天,新闻系有八名学生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贴了出来,呼吁同学不要上街游行,回学校上课。短短的一句话立刻触到了我们的兴奋点。我们抓住这点请他们告知详细情况,请写公开信的学生说当时的想法和情况,并把公开信抄录下来。完成采访回到电台已是下午一点多钟。这是一条反映我们党和政府、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绝大多数大学生意志和心声的新闻。我们顾不上吃中饭便组织完成新闻稿,赶在当天晚上《全省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出。

这条新闻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并获我台建台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此稿获奖后,有人说这和当时的大背景分不开。此话不无道理,但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在采访中还有两个与消息本身无关的细节,我们从未披露过。采访中,写公开信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酝酿完成公开信的文字稿后,就带着稿件找到在一家省级新闻媒体工作的系友师兄,请他把把关,那位新闻工作者很认真地完成了师弟们的托付;而后,那八名学生把修改好的公开信文字稿送到一家中央媒体驻省新闻单位,接待他们的记者把这封公开信编辑发了个内参。我想,发新闻的大背景应该说对谁都一样,只有以极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来审视新闻素材才能抓到大鱼,否则,再好的新闻都会失之交臂。

作为一名记者,不光要有极高的政治素质,还要有极强的新闻敏感,要善于从一般事件的采访中挖掘到重要的、独特的、独家的新闻。这又使我想起《宁愿自己受损 不让农民吃亏——临川县技术市场停办不成熟技术培训班》的采写与获奖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承担台里关于科技方面的采访报道任务,因而与省科委(现为科技厅)的科委主任、各处室处长到一般干部等许多人都很熟,彼此几乎无所不谈。1987年12月4日,省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处邀请中央驻省和省级新闻媒体记者去抚州采访。李处长告诉我们:临川县技术市场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希望他们的经验能通过你们在全省得到推广。车上,凭我与李处长的交情便坐在一起。一路上,李处长给我说了许多有关临川县技术市场的情况,同时,也告诉了我日前临川县技术市场停办稻草养猪技术培训班,向农民退回培训费的事情。他们觉得此事办得不尽如人意,是件负面事情,不希望扩大,而我却不那么看。

到临川后,大家集中在一个会议室看材料、采访,了解临川县技术市场的科技推广工作。我在了解一些情况后,便独自把临川县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党支部书记拉到一边详细了解稻草养猪及停办此技术培训班的事。原来,他们在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引进了将稻草切碎发酵养猪技术,并做广告办班培训农民。当他们发现这是一项不成熟的技术,有损农民的利益时,便公开向受训农民道歉,退赔培训费。到12月3号,共退培训费两万多元。

临川县技术市场认为这是自己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一个失误。我却想,当时社会上许多单位、部门都说自己的产品或技术誉满全球、国内领先,临川县技术市场却能从受训者利益出发,主动承认广告失误、技术失败,及时赔偿受训者损失,从另外一个方面为社会做出了榜样,是值得推崇的新鲜事。于是,第二天回到电台后,我的这一新闻便在《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中头条播出。《光明日报》驻我省记者听到我们的广播,向省科委了解情况后,将此新闻在《光明日报》上头版头条刊发;国家科委麾下的《技术市场报》从我省科委的一份简报上看到我的报道后,也立即在报纸上转发。

翌年初,我将此稿推出参评,在台里只评到二等奖。按规定,台里的二等奖作品一般不向省里推荐,我则向台评委会反复说明自己的观点,此稿遂被推到省里参评,后又被评为1987年度江西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

在新闻界,人们常说,新闻工作者应是“杂家”,要有较广的知识面,还要善于把较专业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写出的新闻也是能获奖的。

1995年6月3日,中央驻省新闻单位和几家省级新闻媒体的记者应邀去九江参加一个鉴定会,听取铁道部大桥局关于九江长江大桥的验收报告。会后,好些人认为:这只是个鉴定会消息,草草几笔就可以完事。我却想起很多:长江历来就是一道天堑,唐朝大诗人李白面对宽阔的江面感叹,“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解放后,我国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建起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改革开放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九江长江大桥。俄罗斯的桥梁专家来到九江长江大桥,看过之后说,过去我们是你们的老师,现在你们是我们的老师了。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新闻背景,就是社会上一些建筑物被粗制滥造成了“豆腐渣”工程。如何宣传我国改革开放、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如何向社会强调工程质量,如何把经过严格检测,百年内使用安全的九江长江大桥的新闻写好,则成了我发这条新闻的指导思想。我便仔细采访相关专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桥梁检测术语。我的报道《九江长江大桥通过严格检测,百年内使用安全》播出后,受到社会好评,并在全国经济电台优秀节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写到这里,早已是夜深人静。窗外,春风轻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静夜中偶尔传来枯枝老叶落地的声音,仿佛在为新苗嫩芽的绽出鼓劲……我们在听故事中成长,在用故事中成熟,现在也开始成了讲故事的人。任何事情、任何工作,不可能干得最好,但能掌握一些规律,在方方面面多多努力,就一定能干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