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表持续态的“起”
对“起”的“持续”用法的表述,研究不同方言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与普通话里表示持续意义的“着”用法相当,用来表述持续态。罗自群在其论著《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比较研究》里将普通话里“着”、方言里“起”等统称为“持续标记”。她对与普通话“着”相对应成分的这一统称有一定可操作性,不过为了区别下文论述的方言里“起”的完成体标记、状态/程度补语标记等用法,这里我们还是将它称为持续态,以此来区别普通话里“起”表述的“始续义”用法。
“起”表述持续态的用法,分布范围很广。不少学者对其方言分布做过调查研究(罗自群2006、王红梅等2007)。他们基于较大范围的方言调查,认为这一语法功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部分的西南官话和湘语的娄邵片、长益片。江西赣语区里与西南官话区、湘语区接壤的部分地区“起”也存在这种表达方法(如攸县、铅山等)。此外,在广东东莞等地粤方言以及金华话、云和话等南部吴语婺州片、处衢片里也发现“V起”有类似表达。
应该说,“起”这一用法是汉语方言里讨论最多,也是运用地域较广的一项语法功能。不少学者对不同方言点里持续态“起”做过描述。
一、各地方言相关用例举要
四川境内方言:[2]
成都话:我吃起饭在/眯起眼睛/趴起睡
重庆话:她经常背起个绿书包。
生起病都坚持上班。
我碰到他的时候,他正担起一挑粪。
外头正下起雨的,等一下儿走。
门口巴贴起一幅对联儿。
她想起想起的哭。
贵州贵阳话:坐起吃/在那里路起
云南永胜话:饿老鹰仰起飞——抓天无路
那头来个娃娃子,身上穿起红袍子,腰上系着红带子,……
广西柳州话:戴起个皮帽子没热吗?
才二十几岁阵出老显出老相?留起胡须像有四十岁了。
湖北荆沙话:我把鞋子倒穿起,只见去了不见来
秀英听了,把头发一散起,衣服一披起,裤子一提起,鞋子一拖起,伢儿一抱起……
武穴话:他睏醒起的(他正在睡觉)/他看书起的(他正在看书)
湖南境内方言:[3]
长沙话:骑起一部新单车
穿起一双白网鞋
抿起嘴巴笑
他是从山上滚起下来的
华容话:门开起在/你说嘞,我听起在
衡阳话:门口顿起竖着一竿旗/其扳起副脸他板着脸
走起走起又不走
湘乡话:头发就披起头发披着
板起副面骂人
他唱起唱起一下唧就哑夹喉里子(他唱着唱着一下子哑了喉咙)
涟源话:缩起睏蜷成一团睡/讲起讲起到哩门边上哩
(红漆桌子)日里摆起陪宾客,夜里摆起作文章
广东东莞话:大佬一手扯起细佬嗰头毛/佢对起我笑乐昌长来土话:覆起趴着睏/帮起护着他
浙江处衢话:(遂昌话)坐乞跌比徛乞跌好些
(云和话)坐起吃比徛起吃好粒
(以上各地方言“起”作为持续态的用例,均选自罗自群研究论著《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比较研究》2006)
二、语义与用法
不同方言点表持续意义“起”的描述各有不同。有的认为“表示某种动作或性状处于持续状态”(新化方言:罗昕如1998);有的认为是“描写某种正在持续出现的性质或状态”(娄底方言:彭逢澍1996);也有描述为“表示某种动作或性状处于持续状态”(洪江方言:曾美勤2000);还有认为它主用于表述静态持续(成都方言:张一舟等2001);更有认为“是动词态势体的标志”(贵州方言:涂光禄2000)。
可见,持续意义“起”在不同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存有一定差异,而且“不同的持续标记交汇的一些地带,同一个点有几个不同持续标记,它们的内部分工比较复杂,不容易区分”。(罗自群2006)
总结前人研究结论可得:各地方言里表持续义的“V起”与普通话、北京话里“V+着”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的语法功能不同,它主要用来表述状态的持续[4]。同时,它又有别于普通话“V起”的“起始并持续”的状态义用法,并不强调动作的具体开始时间及持续。
对各地方言里持续态“起”前跟动词V的共时比较,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在西南官话和湘语的大多数方言中,“起”这一语法功能一般放在“趴(有些方言用“覆”)、站、坐、睏睡、担、穿、戴、缩、放、摆、关、背、抱、巴贴、望、扛”等动词后。而这类动词持有的[+状态持续]义有一明显特征。它并不表达持续的行为动作本身,而是表示动作实现或完成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持续性状态,“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静止状态最大的特点是附着性,是附着于某处的一种静止状态”(袁毓林1992)。也就是说,持续义“起”要求前跟动词V一般为静态动词或动作行为实现后转为状态的瞬间动词(包括部分状态形容词)。V表述的动作行为不需要有明确的起始点,但要求能明显找到其完结点,确切来说,应该是具有由动作转入相对静止状态的转换点,即[+动作完结][+状态持续]。
西南官话、湘语里的大部分方言里表持续态的“V起”,动词V的这一区别性特征,恰好与普通话、北京话等方言里“V起”表述“由静态转入动态”的状态义时对动词V的要求有所不同(要求前跟动词可找到明显的动作行为变化起始点且表达持续的行为动作[+起始点][+持续],如“讲、打、唱、吃、跳”等)。
普通话里表动作持续的“V起”与我们这里提及的西南官话等方言里的“V起”在义项语义表述上尽管有重合(都表“持续”),不过在动词搭配上呈现出一定的互补对立。不少学者做过类似判断。喻遂生(1990)就曾指出重庆话里有[+起始点][+持续]的动作动词在某些句法情况下与“起”搭配共现的不合语法。例如“大家都把他看倒/*大家都把他看起;开倒开倒车子坏了/*开起开起车子坏了。”此外,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2001)也指出,成都话的持续标记“倒”与“起”在和动词搭配上有分工。“起”多跟静态动词(包括形容词)结合,这类动词如“斜”、“正”、“反”、“尖”、“光”、“亮”、“红”、“醒”、“饿”、“醉”、“热”等;陈川(2004)认为四川开江话“起”着重表示已经形成的行为动作延续下来的状态;李蓝(1998)比较贵州大方话里表持续义的“到”和“起”时认为,表动作进行一般用“到”,表状态持续一般用“起”;刘薇(2010)指出表示状态的或由形容词转化来的动词一般只与“起”搭配;等等。
上述学者对搭配动词的论述可能有些微差异,但他们大致认同一个观点,即这里表持续态的“起”一般选择跟动作完结而状态持续的静态动词共现。
当然,语料显示,不同方言里“起”的义项表述与前跟动词搭配,也并非如学者所认为的那么鲜明对立。“看、走、跳”等凸显行为动作持续的动词也有跟“起”搭配共现而非表达动作起始并持续的用法,只是它们在表述形式上会有一定倾向与限制性。
成都话:你在这儿岔起岔起夹混在中间做啥子?
双峰话:起兴是咸争起争起个要,现个下起是烂狗屎哩。
(当初都争着要,现在一下子都不喜欢了)。
行起行起天起黑过黑下来哩。 (贺玉勋2004)
岳阳话:水看起看起涨起来哒。
他诊起诊起还是死落哒。 (摘自罗自群2006)
娄底话:她讲起讲起就打道。
我俺屋里箇鸡喂起喂起下绝介种哩一点也没有了
临武土话:话起话起笑起来喋。 (摘自罗自群2006)
攸县话:走起走起脚都走痛哩。 (董正谊1996)
贵阳话:(头)偏起偏起地去看
跳起跳起地去骂 (汪平1994)
如例句所见,它们似乎更倾向用“V起V起+S”形式呈现。贺玉勋(2004)明确指出双峰话“V起V起(O)”“一般不能独立作述语,而是用在核心动词前作状语”。S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小句,用来表述另一动作或结果。不少方言里“VXVX”式动词重叠形式蕴含有强调动态的反复持续(王红梅、詹伯慧2007)。其语法意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V起”在动作起始点上的强调,而后跟S的表述则强调了某一动作(“V起”)持续时新情况的出现,新信息的凸显使“V起”表述的动作转为相对静止状态,用法上降级为伴随状态。
由此,我们认为,尽管各地方言里动词V与持续态“起”的选择共现存有一定差异,不过动作动词V([+起始点][+持续])倾向与状态义“起”无标记组配凸显“动作的起始并持续”。而持续态“起”倾向跟表状态的动词(包括形容词)([+动作完结][+状态持续])结合的优选组配模式进一步表明持续义“起”在语义上凸显、强调动作行为造成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间表述上也与状态义“V起”不同,带有一定泛时性。因而常用来表述附着于某处的静止状态或者某一具体行为动作的伴随状态/方式的持续。
三、句法形式与句法分布
鉴于持续态“起”语义上侧重静止状态持续以及伴随状态、方式的表述,句法形式上也多以存在句或者置于动词或动词结构前,以连谓结构表示动作的方式或伴随状态的“V1/Adj.起+VP”结构呈现。“V1/Adj.起”在句中经常充作谓语(存在句)或状语。
1.存在句
存在句作为表达附着于某处,以某种姿态持续存在的优势表述形式是各地方言持续态“起”较常用的句式。
成都话:扁担上拗起吊着两个空箩筐。
手上拱起一个包包疙瘩。 (梁德曼等1998)
重庆话:阳台上站起几个人(得)。
家头里放起一大笔钱(得)。 (向莉2003)
湖南宁乡话:屋里坐起一个人。
那里关起两只鸡。 (邱震强2002)
临武土话:桌面上放起一碗水。 (李永明1988)
邵东话:渠手里担起本书得阿里。(他手里拿着本书呢。) (林素娥2010)
贵州大方话:路上停起一架汽车。
墙上贴起一张画。
戏台上坐起几个人。 (李蓝1998)
东莞话:门头门上贴起挥春春联
入内贴起一幅画。 (詹伯慧等1997)
2.V1/Adj.起(+N)+VP
持续义“起”与表“起始”状态义的“起”其中一个较大区别特征为能与形容词、瞬间动词结合置于动词或动词结构前,句中充作状语来表示、修饰动作性状的方式或状态。
成都话:你咋个眯起眼睛看东西呢?眼睛有毛病嗦?
三娃娃儿厚起脸皮到处去吃豁皮白吃,把别个都吃怕了。
你大起胆子去弄,戳了拐出差错我负责。
桌子立起放,不要横起放
把包包拿起走 (梁德曼、黄尚军1998)
湖北长阳话:不打电筒摸起去。
不要横起睡。 (摘自罗自群2006)
宁远平话:带起奶患头去盯病。(带着孩子去看病) (张晓勤1999)
宁乡话:她喜欢横起困睡。
他斜起坐哒。
衣反起穿。 (邱震强2002)
汝城话:煮起食/走起适
带起细份子适(带着小孩子去) (柴李军,载黄伯荣1996)
安仁话:姨爷扶起棍脑拐棍来哒
莫饿起肚子出工下地干活
大方话:上车来坐起走
吃起饭看电视。 (李蓝1998)
东莞话:争起食/呢担嘢唔戥头担子担起唔好行走
四、“起”的持续义与表现形式
(一)表述动作正在进行的“V起的/在V起/V起在”结构的存在
语料显示,尽管在西南官话和湘语的大部分地区里,“起”侧重表示状态的持续,但它又不只表示静态持续,也能表述动作的持续。
成都话:饭在炉子上煮起在。
他还耍起在正玩着。
菜冷了,在炉子上气蒸起在。
重庆话:我(在)听起得。
我们(正)讨论起得。
水流起得,就是流得不快。 (向莉2003)
武穴话:他吃起的。(他正在吃饭)
我开会起的。(我正在开会) (摘自罗自群2006)
双峰话:他在以那里看起她嘞。(他在看着她) (贺玉勋2004)
相关例句及学者的研究都表明,“V起”在表述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时,“在”、“的”(有些方言写为“得”、“嘚”、“哒”等)等相关方言里表述动作行为持续体标记强制共现的必要。例如重庆话里“这种形式中语气助词‘得’必不可少,‘起得’相当于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加表陈述的语气词‘呢’”。“实际言语中由于语境、动词词义等因素的制约,‘V起’前常有副词‘正、在’等”。(向莉2003)双峰话里“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状态。动词是行为动词,前面常有副词‘在’‘正在’‘还在’等作状语”。(贺玉勋2004)
我们认为,这里动作行为动词与“起”的搭配共现,在持续体标记“在”、“正在”、“的”等介引下,一定程度上破坏了“V起”表述“动作起始态”的无标记组配模式。“起”呈现持续意义。[5]
(二)“V1/Adj.起”的呈现形式
各地方言表持续义的“V1/Adj.起”很少以光杆形式呈现。它以存在句形式充作谓语时,有与宾语(或受事,或施事)共现的要求;以连动句式充作状语时有与其他动词结构VP配套出现的句法表现形式。如果“V1/Adj.起”为不带任何成分的光杆形式,则大多以对举或以分句形式呈现[6]。
成都话:嘴巴一翘起,鼻子一塌起
长沙话:腰一勾起,眼睛一鼓起
沅江话:头发一披起,背一驼起,脚一拐起,手一叉起,他样子丑得要死。
他发财哒,小车一开起,楼房一住起,手机一用起。
(丁雪欢2005)
涟源话:帽子歪戴起,鞋子横穿起 (摘自罗自群2006)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方言里表持续义的“起”仍是句内成分。其表达持续的语义功能并不完整,需要前后成分的凸显、强调(前置动词、句式)。当前置动词或形容词需要突出持续意义(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时,用“起”来表现、强调。又由于前文指出的含有[+起始点][+持续]的行为动作动词V倾向与起始状态义“起”无标记组配凸显“动作起始点”,因此,方言里表持续的“起”倾向与静态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以存在句或连谓结构来表述“附着于某处的状态持续”,在语法意义表述上有侧重,句式选择与句法表现形式上有一定限制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应该也是学者们将“起”称为持续标记而非持续体标记的原因。我们有理由判断,表状态持续的“起”与表动作起始的“起”可能是两条语法化途径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