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写作的特性

应用写作的特性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应用写作绪论第一节 应用写作的概念与发展一、写作和应用写作人类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从事着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写作就是其中之一。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各类实用文体为主的应用写作。应用文又叫实用文,应用文是应用写作的表现形态,是应“用”而写的文章。

第一章 应用写作绪论

第一节 应用写作的概念与发展

一、写作和应用写作

人类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从事着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写作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写作,是人们在感受、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用语言符号把思维结果有选择地记录、表达出来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对象的不同,写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陶冶情操、娱悦性情,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另一类是为了记载物质生产知识,传播存储信息,实施管理指挥,进行交际交流,开展调查研究,反映情况、意见、观点与决策等,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前者是以诗、词、散文、小说、剧本等为主的文艺写作;后者是以各类实用文体为主的应用写作,二者或直接或间接都服务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成为整个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各类实用文体为主的应用写作。

何为应用文?应用文又叫实用文,应用文是应用写作的表现形态,是应“用”而写的文章。从广义上讲,任何文章都有一定的意图和功利,没有任何意图和功利的文章是没有必要写,也没有必要存在的。即使文艺作品也有“兴、观、群、怨”,“比、兴、美、刺”的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说所有的文章都可归入应用文的范畴。通常所说的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个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产和生活中用以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传播信息、表述意愿时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体式的文章。它区别于对社会实践起间接作用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而存在。

二、应用文的沿革与发展

应用文作为一类文体,古已有之。据《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这段文字说明,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就产生了对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在文字产生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应用文。即是说,应用文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用”结下了不解之缘。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规范文字的物证,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记载殷商王朝当时的占卜内容,故称“卜辞”。受书写材料的限制,文字相对简短,一个甲骨片上最少的只有几个字,最多的有100多个字。所记除干支数字以外,内容涉及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等事项,文辞古朴简略,真实保留了当时社会的痕迹,其中有些可视为殷商王室的档案资料,记载了王室处理国家事务的活动,只不过包裹了一个迷信的外壳而已。从殷商时期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系统文字看,专家推测,至少在夏时,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也就是说,可能夏时已有了应用文。殷商及其之前,是我国应用文的滥觞、萌芽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及社会交往的频繁,应用文也得到了发展,种类不断增加,撰制逐渐规范。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以官文书为主的应用文有诏、诰、命、制、旨、谕、敕、策、令、符、教等下行文;有章、奏、表、疏、启、状、笺、上书、驳议等上行文;还有关、移、咨、刺、平牒、照会等平行文。对于应用文的统称,古代也有不同的概念:如“书”、“简”、“策”、“文案”、“文簿”、“文牍”、“尺牍”等。到了清代,才正式提出“应用文”的概念。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指出:“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这一概念自此一直延用至今,同时使用的还有“实用文”的概念。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文章总集,其中多是虞、夏、商、周四代帝王所发的文告、誓词等,有些是当时史官的记录,有些则是根据史料追述写成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书写材料也在起着变化,西周时冶炼技术发展很快,青铜器大量生产,并在上面铸有文字,被称为“铭文”,自此而后,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内容常被铸鼎记载或公布。如周景王9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把制定的刑法铸在鼎上公布,史称“刑书”;周敬王7年(公元前513年),晋大夫赵鞅和荀寅,也把前执政者范宣子所制定的刑法铸在鼎上公布,史称“刑鼎”。书写材料由甲骨而青铜,尔后又竹石、布帛、再到纸张,不断丰富和发展。史载秦始皇“日读一石”,即每天要批阅120斤的简牍公文,应用文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可见一斑。之后,加之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应用文的运用更为广泛,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对政令的制作向来是十分重视的,并逐渐建立起一套程序、制度来保证政令的严肃性。《论语·宪问》中说:“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一道政令,从拟稿、讨论,到修改、润色,须经过多人之手。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令制作的大致情况。秦汉时期,颁发诏令的秘书机构设在丞相府,“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受公卿奏事,”掌天下文书,同时“举劾按章”监察百官(《后汉书·仲长统传》)。历魏晋,至唐宋,政令发布逐渐发展成严格的行政机构之间的职权分工和互相制约,实行“三省制”,即“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有了制作、审勘、用印、监印、登记、送达等一整套严格制度。至此文书的发展到达成熟时期。

但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总体上应用文的发展还是缓慢的。

任何时候,应用写作总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应用写作有过三次突破性的进展:一次是辛亥革命,废除了与君主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封建官文书,统一了公文程式,将公文文种简化为:“令、咨、呈、示、状”五种,增进了民主成分。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公文等应用文以全新的面貌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195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公文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价值,规定了新的公文文种及其用途、格式、行文关系等,它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公文的诞生。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应用写作进入更加自觉和昌盛的发展时期。在总结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应用写作的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从已经出版的众多专门著述和刊载的有关论文看,人们从文学创作和应用写作的比较研究中,寻找其共性与个性,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研究其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内在规律和写作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自觉地建立健全和把握应用写作学的体系,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已蓬勃地发展起来,而且在向专业化的纵深方向发展,派生出科技写作、财经写作、司法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文种迅速增多,现在应用文的主要种类有200余种,使用广泛而频繁,尤其是经济、科技及相关方面的应用文,新增文种更多,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其充满生机的发展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令人为之振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我国应用文的发展也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二节 应用写作的特性

要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应该了解写作的规律与特性,这样才能依据特性,顺应规律,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概括应用写作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作者写作的主观意图。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的目的、意图驱使下写的。例如写商品广告,就要有针对地进行商品宣传,目的是撩拨起顾客的购买欲,以推销商品,获得盈利;撰写论文,目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信服并采纳自己的主张、见解;写财务分析报告,为的是正确分析、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状况,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方向,改进管理,使下一步的经济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更有效率。可以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体现作者主观意图的作品。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非对客观事物的机械摹写和复制,而是一种自觉能动的反映,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渗入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包含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应用文中对基本情况的概述估价,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提出的建议、意见和措施、对策,无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见解和倾向。例如改革初期对农村联产承包制,目前对于企业破产、政府职能、经济发展速度等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要求我们努力提高修养水平,拓宽各方面知识,使我们撰写的应用文能正确、积极、健康地反映客观现实。

当然,客观事物也不是“染坊里的衣料”,可以随意由人摆布。一篇文章,既不能是材料的简单罗列,也不能是一套主观空洞的概念结论。而应是对生动的客观世界有独到认识的反映,是主客观的融合统一。

二、智能性

写作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特殊劳动。说它具有智能性,主要因为:

其一,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具有以支出脑力为主的特征。任何劳动都要支出脑力和体力,但各有侧重,写作则以支出脑力为主,因而写作主体应该善于思考。任何称得上文章的东西,即使再简单,也不应是感觉材料的任意涂抹和原始材料的直接堆砌。它凝聚着作者思考的汗水,闪耀着作者思辩的光辉,要通过作者的大脑在思维上下一番功夫,一篇文章才能诞生。我国古代的孙膑,双腿伤残,却著就了军事精典《孙子兵法》;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完成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写作。此类事例,一方面为世人提供了激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客观说明写作是以支出脑力为主的劳动。

其二,积极的思维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而且思维的品质决定写作的水平。“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每一篇文章,都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不同的是,文学作品多是个体思维的产物;应用文,尤其是各类公务文书,往往是群体思维的产物。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且这一认识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写作活动正反映了这一认识过程。从写作流程看,从经过感官摄取材料,到鉴别、研究、选择材料,提炼主题,措置结构,再到用与之相应的语言加以表达,在形成文章的一系列阶段,积极的思维自始至终活跃于其中,成为推进认识不断深化、提高和进展的动力。任何一个阶段,停止了积极的思维,也就中止了写作。

而且思维的品质决定写作的水平。思维的全面深遂、独到坚实,决定着立意的正确精当、新颖深刻;思维的清晰有序,决定着结构的严谨贯通;思维的敏锐精微,决定着表达的周密精湛。所以说,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并在其中起主宰作用。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写作能力的核心。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地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写作是一种自觉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其产品,乃是既需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生产出来,又需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获得吸收、享用的文章。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勾通他们的桥梁就是用来表意的文字符号,因此,积极的思维不仅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始终,而且贯穿于阅读、吸收的始终。读者要通过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和环境;间接体会作者所叙述的感受与经验;间接理解和把握书中所谈及的那些没有感知过、或者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借助思维了解作者的逻辑思路及分析、综合、判断与推理过程,并通过联想、发散、比较、创造等思维,融进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获得综合吸收和理解、享用。

以上三点共同构成写作的智能性特点。

三、综合性

人们进行写作,总是以自已现有的知识储备为出发点而进行的。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无论长短,都是作者多方面知识、才能的积累和综合反映。从中既可看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的敏锐程度与力度,又可透视其知识的深广度,语言文字的功底及其他多种才能。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历朝多“以文取仕”。苏轼应考进士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笔酣畅,论理透辟,不仅显示其文字才能,而且表现其“施仁政、宽刑罚、忠厚治国”的政治见解,无怪宋仁宗“御试”后认为他是宰相之才。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系统阐述了他富国强兵的变法韬略,识见精深,议论宏伟,涉及生产、科举、吏制、法度、市场、财税、赋役、边防、水利等等,是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当代社会录用人才,仍然常用这种手法进行考查。学生入学、毕业、申请学位,除了一般知识的考试外,总少不了一篇综合体现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作文或论文。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录用人才时,应征者要提交一篇宏观论文,以便通过论文对作者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测评。我国现在公务员录用的笔试形式也是“申论”写作。

与基础写作、文艺写作相比,应用写作更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的结合,其综合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而这种综合性在今天科技高度发展、文理渗透形成趋势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往往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情况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科学家极少是只通一门专业的“专才”,绝大多数是文理兼长、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通才”。而且这些知识、能力表现在写作主体身上,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靠作者的智力融汇、勾通、调节,形成合理的结构,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节、更新与优化的。

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告诉我们,写作水平问题,决非仅仅是“笔头子”功力如何的问题。因此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追求写作主体全面素质的提高,促使其由“专才”转向“通才”。

四、实践性

实践,是使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关键。写作,是一种能力,一种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表达见解的技能。与其他能力一样。它既不能“继承”,也无法直接“传导”。游泳冠军的儿子如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作家的后代不经历长期练笔,也无法继承父业。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前人的写作理论、写作知识及体会、得失、方法等经验之谈,要把写作理论,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除了反复实践,别无它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包含着古人对写作实践的高度评价。有人天真地认为,只要有了写作理论和写作知识,如何写作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能这样,只要人手一册《写作知识》,岂不人人皆作家了。有人曾向鲁迅先生请教如何写作,鲁迅先生答道:“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致〈赖少麟〉》)欧阳修也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可见,多读多写多实践是其关键。

我们强调实践在写作中的作用,还因为许多写作规律、技巧是在反复实践中摸索、总结和领悟、感知的。例如如何立意,如何安排材料、如何遣词造句,只有通过反复实践,从得失成败的比较中加以咀嚼、体味、揣摩,心有所“悟”,并逐渐入门知径,驱驾自如,才能具备写作能力。而这一切,离开实践,都是空谈。要想突破“文字关”,必须抓住一切动笔机会,采取多种方法主动强化写作实践训练。

如此强调写作实践,是不是写作理论和写作课的开设就成为多余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写作理论是写作实践的指导,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和督促,可以把写作实践导向有序、科学、高效的正轨,使我们少走弯路,加速提高写作水平。实践证明,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与无理论指导的实践相比,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持之以恒,勤奋磨炼,才可练就腕底硬功。

第三节 应用文的作用

应用文广泛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经国大业”:应用文是治国兴邦,实现管理职能的重要工具

我国是文章大国,自古注重文章,曹丕《典论·论文》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话未免包揽过宽,推崇过誉。而真正能起到经国济世之用,能够解决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文章,乃是那些被有些人视为“雕虫小技”、“艺文之末”的优秀应用文。《文心雕龙·章表》亦认为:“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使九重之主秦王赢政收回成命,改变用人制度,广揽贤才,为秦统一天下起了很大作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规划了天下三分和发展蜀国的宏图大略;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力陈政见,得到采纳,推行变法,为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积蓄了国力。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两篇论著,统一了全国军民的思想,使人们看清了抗日战争的前途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从而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和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信念。今天,应用文又是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在治国兴邦、经国济世中起着布署、指挥、组织、管理等重大作用。党和国家管理机构主要通过文件、法规等形式向下级传达方针、政策,阐明指导思想,部署各项工作,提出规范要求。下级通过不同的应用文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示问题,这些又成为国家、上级制定、调整政策和进行再决策的依据,无疑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大局紧密相关。

二、立言之具:应用文是研究规律、探索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表达成果的载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经验到科学的提高和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应用写作活动,否则,就不能记载人们的实践经验,也无法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无法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建立起科学的系统。尤其是蓬勃发展的各项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离开应用文更是无法记载,无法传播,无法发展。所以说应用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效手段。

应用文还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所谓“立言”就是把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规律的成果和经验教训总结成文章,变成社会的精神产品。由于文字记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应用文可以使人们的研究成果“行远传后”,汇成文化的历史长河,造就科学的大厦。从现实角度看,人们又可以通过应用文获得科研信息,利于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数以万计的“立言”应用文问世,科学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而且一门科学的形成、一项事业的发展往往是若干代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没有应用文作为载体,其传递、继承和发展都成为实际问题。相反,正是有了应用文,我们今天就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摄取科学的经营策略,可以从春秋时期范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验中学到“预测”的科学。正是有了应用文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我国的航天、铁路、电力、石油、机械、电子等工业经过几代人的相继努力,才得以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水平。由此可见,撰写高质量的应用文,不仅是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也是科学、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交际之需:应用文是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协调关系,联系业务的手段

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没有人际交流,社会就难以维持。人们在社会中,既需要表现自我或群体的意向,也需要接受、吸取他人的影响;既需要让他人了解自己,自己也需要了解他人。这种人际交流是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人际间的交流是离不开应用写作的。人们表达意愿、申述理由、反映情况、交流信息、上传下达、左右联系,时时处处都在使用应用文。新闻写作,科技写作,公文写作,以及司法文书、管理文书、事务文书的写作等,都从不同角度满足人们的交际之需,无数的应用文象四通八达的网络,把国家、集体、个人诸方面联系起来,使之互相配合,加强协作,共同实现预期目标。没有应用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人际交往则难以设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仅国内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横向联系越来越多,而且国际交往与日俱增。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了解国内常用的应用文,还要学习、了解各国各地区的常用应用文及国际通用的应用文,以便适应国际化交际交流的需要。

四、教育之用:应用文还具有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群众性事业,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文当理切的应用文,可以在指导工作的同时,起到统一思想,宣传、教育、动员群众的作用,使领导者的指挥意志,转化为普遍的群众行动。同时一些应用文,例如承载各项方针政策的应用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管理知识等,本身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又担负着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的作用。还有一些应用文,驳斥谬论,批评错误,褒扬先进,本身就具有宣传真理和精神文明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应用文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必须重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应用写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生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另外,从社会需求和工作需要与目前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之间的差距看,也必须着力抓好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科学的不学好语文,写出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乏味,诘屈赘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的。”的确,古今中外也有不少经验教训。

法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三十年,运用生动形象的力线来表现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电磁实验研究》。可是,由于他的文字表述“模糊不堪”,他的力线观点提出几十年后仍受人非议,得不到科学界的公认。

而美国的麦克斯韦,有极高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当他第一次看到法拉第的《电磁实验研究》时,就看出其见解的新颖与合理,只是表述存在问题。麦克斯韦重新进行了论文的表述,由于他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发表后,立即得到科学界的一致承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项伟大的科研成果,由于表达不清、使人类社会晚受益五十年,而年轻的麦克斯韦,却由于高超的读写能力,一鸣惊人,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前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这是对大学生、研究生的综合考核。固然一篇论文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从中反映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知识的深广度,对素材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由于写作的综合性特点,用写作来检验人才的能力乃是最常用、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现在,重视写作已成为世界性普遍现象,也形成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科学技术越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则越重视写作。他们把写作看成是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是“文章”。在欧美、日本等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里,所有大学,包括理工科大学,都十分注重写作训练。普林顿工学院有八组课程,第一组就是必修的“语文”和“写作”。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对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要求很严,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就要照章补课。不仅学校如此,整个社会风气也重视写作。如在日本,考学校、找工作、谋生计,无论干什么,包括招聘经理、职员,都往往通过考“作文”来考查其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变革时期,新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学习、运用还是传播新知识、新信息,都要运用应用文,因此,必须花大气力,掌握好这一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怎样学习应用写作呢?

首先,根据写作的综合性特性,必须提高写作主体的基本素质和多方面修养,包括增进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及品德情操的修养;培养观察、调查等采集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策划立意、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

其次,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基本训练。写作理论,是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掌握必要的理论,可以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提高。加强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这里的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多看、多练。多看范文,分析他人长处;多改病文,吸取教训;多设题自练,从起草、修改、成文中学会撰写应用文。二是深入实际,广泛积累材料,并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及实事求是进行应用文立意的能力。而且,应用文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写好应用文还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写出正确反映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应用文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应用文?它的特性是什么?

2.结合实际,谈谈应用文的作用?

3.如何才能掌握应用写作的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