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汉魂西才”将日本造就成一个世界强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鹏飞
〔摘要〕本文以日本的发展史为实例,分四个时期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历程进行论述,阐明了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日本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证明文化传播和交汇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在保持本民族优良文化的同时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关键词〕外来文化 社会发展 日本
1.引言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由此可见,文化被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从文化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外两大动力:一是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吸收外来有益的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各民族的精神文明都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独自成长的。但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交流工具的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就日益普遍。出现了文化广泛的交流和吸收,因为文化是多元发生的,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一旦接触,就会形成文化的交流,文化流动是“势能”的不同造成的。其方向就像流水一样由高向低。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以说中世纪前的古希腊文化、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传播。近代的世界历史尤为如此,西方科技之所以能在近代突飞猛进地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充分汲取了包括东方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和精华。正如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言:“在每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同样迅速而自发的传播运动从西欧的一端影响到另一端,在每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起源于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和运动之间的联合,它们都旨在为西方基督教世界创造一个共同的但是又有高度差别的文化模式。这个过程也没有随中世纪的结束而停止,因为文艺复兴本身就是这种自由的交往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目标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和平共处,它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把不同种族和语言的人们联合起来。”[2]西欧各民族在吸收东方民族文化过程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又能吸取彼此的长处,从而创造出西欧高度的文明。
在东方各民族中,日本文化由于长期处在文化的低势能地位,并且处于文化交汇处,几千年来日本民族一直在不断地通过大量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综观日本历史发展的进程,日本能成为像今天这样发达的国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这与其不断学习先进国家,大量汲取外来文化大有关系。这也充分证明了文化传播对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在历史上,日本长期以来实行所谓“拿来主义”。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日本的传播,使日本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次大的飞跃,使日本从荒蛮迈进了文明,摆脱了落后,走向了发达,冲出了亚洲,迈向了世界,并跻身于世界的大国、强国之列。美国文化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在世界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3]日本文化史学家辻善之助说“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发达往往是由于受到与国外交往的刺激所致。因而,与外国交往盛衰非常明显地影响到日本文化的消长。日本文化是由日本民族自己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无视与外国的交往,就不可能了解它的发展”[4]。从文化史上可以看出与外界的交流越繁昌,日本文化越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本文以日本的发展史为实例,从日本历史发展历程的四个重要时期,两次中国文化和两次西方文化的全面引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来阐述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中国大陆文化引发了日本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在历史上属绳纹时代。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渔猎、采集或刀耕火种农业为生。由于日本列岛与欧亚大陆的分离和古代落后的航海技术,原始日本人无法吸收到大陆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致使日本绳纹时代绵延了近八千年之久,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与中国相比要晚两三千年以上”[5]。“到公元前六七世纪,中国已由新石器时代经青铜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由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日本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6]
公元前二三世纪左右,中国战国时代即将结束,日本才进入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新时期。这时,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的烽火战乱使大批的中国民众为避难求生而出奔海外。他们利用日本海的左旋回流通过朝鲜半岛或直接渡海来到日本,将从中国大陆带来的稻种、铁器、青铜器和水稻栽培技术及金属器具冶炼技术等传入了日本,使日本由绳纹文化进入到弥生文化,这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是按阶段向前发展的,其发展顺序是:石器→青铜器→铁器。而日本弥生文化的早期却石器、青铜器、铁器并用,这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7]这些使得学者们对弥生文化是绳纹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产生了怀疑。于是,中日两国学者通过对考古发掘遗物、遗迹的研究,认为日本的弥生文化是中国移民携带的大陆新文化要素促使形成的。在这些中国移民的作用下,日本发生了“农业革命”,社会发展因此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他们向日本传入了稻种、铁器、青铜器和水稻栽培技术及金属器具冶炼技术等,不仅使日本进入到弥生文化时期,开始了稻作农耕和铁器应用的时代,使日本人开始了定居生活,地缘联络取代了血缘联结。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一方面,男性代替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推动了父系氏族公社与父权制社会的产生;另一方面,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此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出现剩余,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代替氏族公社公有制,社会形态也开始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在与这一时期所产生的阶级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国家。日本的绳纹时代长达八千年,弥生时代只有六百年左右。可以说文化传播促使日本发生了“农业革命”,推动日本完成了历史上生产力的第一次大的飞跃——从野蛮走向开化的革命性的飞跃,这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事件。
3.中国古代文明造就了大和民族
公元3~4世纪日本以奈良为中心建立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各部落。从此有了大和民族之称,并开始了与有“东方帝国”之称的中国的频繁交往,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先进文明源源不断地流进日本。奈良时代对唐文化的吸收达到高潮。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公元630~公元894年的260余年间,日本向中国派出正式的遣唐使团共计16次。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主神、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各行工匠。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初期共26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日本学者森公章把日本当时向中国的学习说成:“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8]这一阶段的文化导入和传播对日本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奠定了日本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的基础,影响了日本几千年乃至今天。
在政治上,日本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开创了著名的“律令时代”。仿效唐代中国,国家掌握土地和人民,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律令时代构成先进的国家制度,是日本政治统一、法制完备、经济文化走向繁荣的新时代,它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日本历史学者木宫泰彦在《中日交通史》中说:“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9]
在文化领域,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没有自己的文字,自从引入了汉字之后才借助汉字创造出自己的读音文字——假名。同时,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体制,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创立了日本教育。
在生活习惯上,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并将其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日本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
中国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学家内藤虎次郎说过的那样:“在我着来,日本文化的形成,就像做豆腐一样,在磨好的豆浆中虽然有豆腐所需的成分,但要使其凝结成块,就要加点卤水,而中国文化就好比卤水一样。”他这种“卤水点豆腐”的日本文化形成论非常生动地比喻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形象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正是唐朝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日本文化“和魂”的精髓,也就是说日本文化中所谓的“和魂”实际上就是“汉魂”。即使现在走进日本,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痕迹,可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4.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东方的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前,日本与同时期的亚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依然是处于闭关自守、自大落后的封建社会。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后来的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使主要吸取中国文化、一直对中国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日本受到震撼。他们不明白,像英法这样远隔千山万水的小国,竟能轻易地打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帝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海军少将佩里来日叩关,迫使日本重开门户。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派出大批能人志士去考察西方的文化科学和政治体制。在随后的明治维新之后,新一代政府更是积极开始向骨髓里面渗透着汉文化、脑子里充满儒家思想的日本国人灌输脱亚入欧的思想。日本现代化思想的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提出了“全盘西化”、“脱亚入欧”的口号,主张彻底学习西方。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涌入了日本,使日本的科学技术、政治体系迅速向西方看齐。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日本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人们开始崇拜西方文化,而鄙视东方文化。“早在1871年日本就派出百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历时近两年访欧美12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作了详尽考察,全盘引进西方的典章制度。在1872~1898年的26年中日本大量聘请外国专家达1.5万多人次。”[10]通过西化,西方先进的文化迅速主导了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明治政府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使日本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的传播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社会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使日本强大起来,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东方的资本主义强国。明治维新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5.战后美国文化将日本推向世界之顶峰
日本第二次西化的热潮是战后时期(1945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二战后,更是滔滔涌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由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在美国占领军司令部的强力干预之下,日本首先制定了一部较为完善的和平宪法,确立了真正的议会民主政体;经济上得益于冷战时期美国的远东政策,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之下迅速复兴,并高速发展;外交上奉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追随政策;文化上以美国影视作品和生活方式为主的东西大量涌入日本,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经济实力的加强,使得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以至于西方都不得不对日本另眼相看。日本在经济成功的同时,开始以其经济为后盾,在国际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首先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问题上,积极争取,继而修改宪法第九条,升格防卫厅为防卫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名,开始向外派出军队。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其中既有诸多的其他原因,也得益于外来先进文化的涌入。美国的议会民主、教育制度、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写了日中战后的历史”。这一次的“西化”或“美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是使日本从此一跃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由此可见,美国文化的介入,在日本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6.结语
日本社会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一次次改写了日本的历史。与中心文明出身的人不同,周边文明出身的日本人不以“进口”他国文化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如日本学者锦田真道所说“抑我帝国人民,自古以来即有取他国之所长,去旧习而移新规之风”,并且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都是以整个国家规模进行移植吸收,像这样多次重复的,“一饮似长鲸吸百川”般酣畅的文化吸收,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来说,文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互斥性,异质文化的交融是极为困难的,域外文化的大量涌入,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被征服以及其原生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然而,日本文化却能在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主动地摄取,有选择地消化,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日本并没有因吸收中国文化而中国化,也没有因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化,倒是把吸收的文化都日本化了。这不能不说是对民族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日本文化有着像海绵一样的吸收能力。它的形成、成长以至于发展为今天这样的高度文明都与这一特性有着密切的关联。早期,日本在长达千余年的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中,发展壮大,日本把中国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日本文化日渐丰盈起来。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西方文化滔滔涌入,日本在移植西方文化的同时,从某些方面进行了“和”化。比如在思想领域,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与西方美式的民主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理解的“民主”是“一种由集团内部高度的凝聚力和协调一致所构成的共同的思想‘感情’,有别于美式的以个人为本位的绝对个人主义”。日本人眼中的民主是在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其中一方面个人独立、自尊,肯定个体自我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团体的制约作用。日本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相一致。它以共同体主义和重视人情味为经营管理方式的核心,不仅重视资本、技术等物的因素,更为重视人的因素。这种管理模式,吸收了西方的个人中心主义,并增加了东方的文化色彩,形成了具有日本特有色彩的一种日本式的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稳定的连带关系。
日本经过战后30年的励精图治,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奇迹,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400%,这给素有“金元帝国”之称的美国以强烈的震撼。美国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二战中被盟军打得一败涂地的东亚小国,竟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脱胎换骨,在战争的废墟上创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经济神话。日本何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般辉煌的成就?究竟是什么管理魔法让其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资源如此匮乏的岛国经济崛起的秘诀又何在?人们为之不解,许多学者潜心研究结果证明,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是日本贪婪吸收的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魂洋才”的“杂文化”。这种蕴含着“西洋艺术,东洋道德”的文化支撑着日本社会。日本人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将西方的注重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性因素的科学管理和东方的强调诸如人、目标、信念、宗旨和价值观等“软”性因素的哲学管理结合起来,既将西方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精神和东方的文化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又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与东方文明的优良积淀恰到好处地结合,形成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大融合,创造出了世界瞩目的突发性的成就,将日本造就成一个世界强国。
综上所述,文化传播使日本缩短了原始到文明的历程,并且在19世纪末超过了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超过了西欧诸国,由弱势国家变成了强势国家。“可以说,不了解外来文化,就不可能了解它(日本)的发展。”[11]
日本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验证了文化传播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注释】
[1]E·B·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2]克里斯托弗·道森著,长川某译:《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页。
[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辻善之助(Tsuj Zennosuke,1877-1955)日本文化史学家、佛教史学家。
[5]王金林:“从西汉前中日文化交流看徐福东渡的可能性”,《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6]黄尊严:《中日关系史专题要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7]黄尊严:《中日关系史专题要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8]森公章:《“白村江”之后——国家危机与东亚外交》,讲谈社,1998年。
[9]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10]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90-291页。
[11]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