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灵与文化:坚守教育的使命
(一)为生活作文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阐释
自2001年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生活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热点话题。一线教学研究人员与教师积极参加生活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江苏省的程善峰老师,2003—2005年开始生活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浙江绍兴市的朱建人老师,长期从事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2007年5月在浙江海盐召开了“全国生活作文教学研讨会”。此外,还有许多教师也零星地进行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有许多教师在博客中记录下自己开展生活作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情况。胡荣岩老师就记录了自己参与《中年级学生写生活化作文的研究》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我认为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是必需的、是有益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70]
在轰轰烈烈的生活作文教学改革背后,我们发现生活作文教学改革研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普遍基于传统的哲学和写作理论,缺乏新的理论基础。比如,许多教师仅仅把叶圣陶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由于缺乏新的系统的哲学和写作理论支撑,一线教师进行的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改革活动缺乏理论解释和提升,教学实践也往往缺乏系统性,因此这些改革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尽管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思想遭到后来学者的批判,但其开创的许多理论对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生活世界理论、“显现”说以及“面向事情本身”理论等。这些理论与方法也能够运用于生活作文教学中,并对其中的难题提出富有启示性的解决方法。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鲜有学者运用现象学来研究生活作文。
(二)根本解决“虚假作文”问题
“虚假作文”与“无意义作文”是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其原因如前面第一节指出的那样:一方面,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日常生活就是单调、重复、无意义的,实在难以发现有价值的、值得写的东西;另一方面,传统的写作理论和思维模式难以从原本意义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运用的理论,在原本平平淡淡的、惯常的生活世界中洞开一片新天地,让我们在惯常的生活世界里总是充满希望、激情、畏惧、颤栗、不安、宁静,而不是一片死气沉沉。现象学把外在的世界悬置起来,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一个主客观统一的世界,强调了个体对“生活世界”意义的发现和建构作用。
本研究提出的超越论写作的思想,认为生活作文就是不断克服惯常的生活世界的遮蔽,不断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的过程。对生活世界日常性的超越在两个维度上进行,一是在广度上进行超越,二是在深度上超越。从广度上进行超越,这是目前许多一线老师运用的方法,当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从深度上超越,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提倡深入观察生活就是在此思路上进行的,但是却是以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是有限的和非常困难的。对生活世界的日常性超越还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第一个层面是感知阶段,这一阶段就是突破日常感知的在场性、焦点性、显在性、重复性、肤浅性、模糊性,使日常的知觉世界成为一个新颖的、美丽的、有意味的世界;第二个层面是行文阶段,就是把日常的非语言的、非课题化的经验语言化、秩序化、主题化;第三个层面是修改阶段,其实作文修改并非只是修改和调整词句和结构,除此之外,修改还是在对行文阶段的反思的不足进行完善。从不同维度、在不同阶段对惯常的生活世界进行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就会变得无比生动、无比丰富、无比清晰起来,也意味着人们原本混沌的、无序的、变动不居的日常经验世界在不断的自觉超越中变得清晰、有序、有意味起来。
(三)发挥生活作文的育人和文化建设功能
生活作文对个体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危机与生活世界都密切相关。因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与个体的生老病死直接关联的世界,是个体喜怒哀乐发源的世界。现代人或沉溺其中,或遗忘其存在。前者表现为沉溺于大众的、庸常的、平均的生活状态;后者则表现为人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工具,或者沉溺于对金钱、权力、名誉等的欲望而不能够自拔。生活作文就是要在反思生活世界的过程中,以“真善美”为参照不断拓展和建构自己的世界,让个体在内心深处有一方寄托精神的福地。生活作文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建构个体的精神世界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1.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精神自觉成长的途径
生活作文在对生活世界的反思中,使各种经验得以勾连、集中,原本流动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符号世界而持存,原本非课题的、游离的生活经验在主题化反思中聚集而变得清晰,原本划入黑暗之中的生活经验在回忆和想象中重新出场变得丰富,原本散乱的生活经验在逻辑思维中变得有序,人的生活经验世界在日常生活作文中被符号化、主题化、秩序化,人的精神世界在生活作文中逐渐建构起来。正如Lidan Rief认为的那样:“写作一定能够使学生安静下来,因为当学生思考、感觉、操弄语言时,学校生活、个人生活和他们周围嘈杂的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起来。”[71]因此,生活作文就是学生自觉发现和塑造自我的过程。
(1)生活作文能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
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而且必须具备现代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不仅能通过科学思维、方法和活动突破感性的、经验化的日常生活世界,克服惯常的生活世界的平面化,还能自觉地让科学活动植根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克服过度发达的科学生活对日常生活空间过度挤压和殖民,克服市场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入侵和破坏。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因为“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做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72]所以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能够为科学世界奠定意义基础。如果我们能够从科学世界返回生活世界,不仅能够克服日常思维的遮蔽,还能够警觉到脱离生活的科学活动对生活世界造成的扭曲和伤害;如果我们在科学活动中以生活世界为参照,就能克服科学生活对生活世界的挤压、入侵和破坏。在生活作文中,学生不仅要面对日常生活世界,还要面对科学世界,并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活作文应当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现代科学素养。
(2)生活作文能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基本艺术素养的人。
生活作文是对完整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片面化的社会生活体验进行反思的过程。人在生活世界中首先是一种感性的整体性存在。因此,生活作文要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体验。生活作文要激活自己的全部生活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需要用形象的语言真实、艺术地再现生活场景;需要把分散的、不在场的生活体验集中并进行关联,使生活体验主题化和集中化。如果学生的文学写作不能从生活世界出发,不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那么写作也只是一种工具性活动,一种缺乏生命激情和需要的活动,一种使人不断异化的活动,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文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生活作文中,在建构自己情感世界的过程中,将逐渐提升其文学语言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3)生活作文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人。
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愈来愈精细,人在社会活动中局限在生产流程或社会运行系统的一个片断之中,成为流水线上一个随时可以被代替的零件。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剥夺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被片断化和非主体化;基础教育应试化,高等教育专业化,人被单面化和工具化;在科技、市场与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文化盛行,社会生活挤占或扭曲日常生活,理性生活挤占或扭曲感性生活,人被非人格化和畸形化。生活作文,作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活动,理所当然地需要培养学生抗拒被现代社会和生产异化的能力,力促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2.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理性批判和重构社会文化的途径
生活作文之所以能够对文化进行批判和重构,是因为生活世界本身蕴涵非常丰富的文化因素并潜在地对日常活动发挥着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不仅仅以制度、习俗、艺术等形式外在于个体,还以习惯、偏好、观念等形式内在于个体。生活作文在对生活世界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揭开遮蔽生活世界的面纱,发现在日常人际关系、日常生活活动背后发挥支配作用的公众舆论、习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发现文化因素对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关系的深层影响,从而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合理的文化因素进行批判与改造,对合理的文化因素不断弘扬与建设,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生活作文在社会文化批判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天然的人际关系。生产和交换成为了人际关系的基础和纽带,人与人之间基于血缘的天然联系逐渐丧失,使人与人之间日渐疏离,孤独感愈来愈强烈,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不断被削弱。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消费活动维持人的生存,消费文化借助高度发达的媒介技术,借助无孔不入的花言巧语和新鲜刺激的图像,不断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不断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日常生活被社会生活和符号生活扭曲、殖民和挤占,人们纷纷匍匐在金钱、权利、名誉、身体欲望的脚下,过度发达的消费文化让人坚守自己变得异常困难和艰辛。人借助科技理性的力量狂妄拼命地向自然索取,借助非人格化的微笑和虚伪设法地向他人索取,消费文化最终导致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异化。生活作文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更应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批判和建构作用,对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各种文化进行理性批判、提升和改造,构建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文化,最终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注释】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4.
[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4.
[5]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4.
[6]郑国民,张毅,等.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7.
[7]潘晓凌,丁婷婷.会说谎的作文[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43349(2012-02-25).
[8]40多个娃娃写“危机时刻”30多个智斗人贩小偷[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7/044317332445s.shtml(2012-02-25).
[9]调查显示:83.3%的人承认上学时写过“撒谎作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5/11/c_ 1286799.htm.
[10]姚海婴.尴尬的要求: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36):32.
[11]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1-04/21/nw.D110000zgqnb_20110421_3-07.htm.
[12]曾发掘韩寒郭敬明赵长天:小学生的作文假大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5/04/content_13466017.htm(2011-12-25).
[13]郭华.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2):37.
[14]姚海婴.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36):34.
[15]郭华.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2):37.
[16]2004高考福建满分作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22223/2607883.html.
[17]肖舒楠.社会对高考作文是一种畸形重视——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N].中国青年报,20011-04-21(7).
[18]杨国荣.日常生活的本体论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6.
[19]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根植于生活直接的文化哲学[J].学术月刊,2006(1):155.
[20]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
[21]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6.
[22]赵玉波.网络与写作教学[J].现代语文,2010(6):99.
[23]王杏红.《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EB/OL].http://www.thxxxx.cn/defo_Show.asp?InfoId= 184&ClassId=25&Topid=0.
[24]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0.
[25]Murfin,R.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ms[M].Bedford Books.Boston 1998:28.
[26]Life writing[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Life_writing.
[27]Jennifer Ire.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as part of therapy:A tool for self-understanding and change[M].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1997:162.
[28]Life writing[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Life_writing.
[29]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0.
[30]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89,202.
[3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80-181.
[3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81.
[3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84.
[3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79.
[3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79.
[36]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4.
[37]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
[38]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5-66.
[39]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
[40]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6.
[4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3.
[4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49.
[43]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34.
[4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5.
[45]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3.
[46]朱建人.生活作文之研究[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2004(1):36.
[47]朱建人.生活作文之研究[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2004(1):38.
[48]全国生活作文教学研讨会在浙江海盐举行[J].生活教育,2007(6):68.
[49]朱建人.生活作文之研究[J].上海教育科学研究,2004(1):37.
[50]程善峰.追寻生活的作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98-209.
[51]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5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33.
[5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54]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6.
[55]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
[56]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6,157.
[57]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8]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59]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73.
[60]倪梁康.现象学极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83.
[61]胡塞尔著作集[M]:第2卷.71-75.转引洪汉鼎.现象学十四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2.
[62]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6-157.
[63]Fink,E.Studien zur Ph-nomenologie[M].Den Haag:Martinus Nijhoff,1966:139.
[64]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38.
[65]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0.
[66]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7.
[67]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147.
[68]“雷人的高考高分作文”[EB/OL].http://view.news.qq.com/zt2010/gkzw2/index.htm(2010-09-15).
[69]沈望舒.从“蘑菇污染”谈“社会不信”[EB/OL].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1/liaowang110110h.shtml(2010-10-25).
[70]http://club.jledu.gov.cn/?uid-1367-action-viewspace-itemid-43011(2010-06-30).
[71]Lidan Rief.Writing for life:language arts in the middle school[J].Language Arts,1994(2):92.
[72]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