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反思与现象学反思
反思是对知觉体验(原意识)的回视。知觉体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晦暗不明的世界,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把握这个世界。胡塞尔认为,反思能够使原初的体验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从而洞见体验流的本质。“在这种行为中体验流连同其复合关联体(体验因素、被意向物等等)的出现,成为显然可把握的和可分析的。”[1]反思也是建构意义世界的活动,“只要我生活在我的活动之中,并且被引向这些活动的客体,那么,这些活动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当我把它们当作我关于过去的、完全限定的经验来领会,因而是通过回顾领会它们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2]可见,通过反思让在时间流上无限开放的体验世界凝固下来,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性的经验世界,才能在回忆和想象中对知觉体验进行还原、对比、联结、分解、组合等操作活动,重构意义世界并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所以,梅洛-庞蒂认为:“我对过去的理解胜于当时经历它时对它的理解,因此,我是以另一种方式构造过去的。”[3]如果不经过反思,那么生活世界永远都是昏暗模糊的意识之河。
反思活动既可以紧接知觉活动进行,也可以在专门性的写作行文阶段进行。前者是一种即时性反思,是个体在知觉后即时进行反思;后者是一种专门性的非即时性反思。即时性反思具有情境性、随机性与浅表性,行文反思具有集中性、系统性与深刻性。反思可以分为自然反思与现象学反思两种类型。行文反思既可以在自然态度下进行,也可以在现象学态度下进行。两种反思方式知觉体验都要参与,但二者在理解知觉体验本质上存在巨大差异,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一)自然反思的特点
自然反思是基于主客对立的自然思维模式进行的、将反思对象实体化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自然思维中,“受形而上学陈见的迷惑,人们将一个非直观的物自体设定为感知对象,而在理论考察中现实被直观到的对象却被忽视并且等同于感觉内容。想象表象的情况也与此完全相同。人们将那些在想象表象中被体验到并且作为展现者在想象立意中起作用的感性内容与想象对象混为一谈,人们将它们视作同一”[4]。在自然思维控制下的反思活动,把知觉体验视为外物的主观反映,知觉意识就像一个装在盒子里的东西,或者就是外在事物的镜像。这样,尽管在反思中也是指向被感知过的体验,但是却难以发现体验内容和主观被给予方式之间的关联,也难以发现“物”与“人之存在”之间的关联,从而难以让主体充分发挥对“物”的意义的主动构造作用。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生活作文中进行的反思活动只是一种自然的反思活动。在学生眼里,物仅仅是物,至多仅仅是能够激发自己一定情感和思维的物。
太阳神鸟金箔整个图形为圆形,四周有四只凤凰,头小身子长尾巴长,中间有十二道光芒。有人认为十二道光芒表示十二个月,外面的四只凤凰代表一年分为四季。但是,这种说法仍然存在争议。青铜纵目面具又名“千里眼顺风耳”。耳朵的形状向杜鹃鸟外型(形),眼睛高高向外突出,有人说这恰恰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眼”和“鸟”的崇拜,而对“眼”和“鸟”的崇拜其实质是对太阳的崇拜。当挖掘青铜纵目面具时,它是倒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起初人们误认为是一个椅子,没有想到的是它竟然是一个庞大的面具。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他的头发没有了,面目的正面戴着镀金面具,其他部位裸露出青铜。铜人有耳孔,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扎耳孔并佩带装饰物品。[5]
这是从学生作文博客中摘录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小作者在反思自己参观“三星堆金沙遗址文物展”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想。小作者在对自己所见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仅仅将其当作一种当下的外在的物,仅仅借别人所说对当下之物的现状进行推测,而没有让“物”回到自身的境遇之中。可见,尽管想象力比较丰富,其依然是在自然思维的支配下进行作文反思,这一点在小学和初中生的作文中非常突出和普遍。正是因为自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使学生局限于当下,局限于自然之物,从而难以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思中发现更加丰富的意义。
(二)现象学反思的特点
1.现象学反思面对的是生活世界本身
现象学反思强调描述知觉体验本身,“反思的本质则在于评价地、判断地朝向那些曾被进行过的意识行为。……以描述的、实项的方式进行,在它之中不能包含任何构造或超越的因素,而唯独只能是对那些原初在此之物并且是如其所是地原初在此之物的相应展示和实项描述”[6]。胡塞尔强调,反思在描述知觉体验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构造和超越,即要面对知觉体验本身。但只要进行反思,反思之中的体验就不同于原意识。在胡塞尔看来,“想象的声音不是声音而是对声音的想象一样……同样的原初的、直觉的记忆之中的声音,从本质上说不同于被直觉到的声音,对声音的原初记忆不同于对声音的感觉”[7]。倪梁康对原意识与反思中的体验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原意识与后反思的本质区别所在:原意识是在每一个体验进行时的意识,而反思却原则上只有在每一个行为进行之后才能将这个行为当下化。据此,任何一种反思,包括现象学的和方法的反思,都不是反思性的感知,而只是反思性的再造,只是一种后思。”[8]反思对原意识(知觉体验)当下化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文化观念、情感等因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意识进行改造,或添加或损耗。所以,马克斯·范梅南就认为:“我们肯定会发现,前提假设会不断地潜回到我们的反思活动中。更好的策略应该是使我们的理解、信念、偏见、假设和前提理论都明确化。我们努力调和我们的假设,不是为了再忘记它们,而是为了将它们抛掷一旁,质疑这些知识,揭示其肤浅性、矛盾性和其他掩盖起来的特征。”[9]尽管反思内容与直观体验之间的隔膜是永远不能消除的,但现象学反思还是力求通过反思无限接近生活世界本身。
不过,在生活作文中进行现象学反思不是为了面对胡塞尔的先验世界,而是通过胡塞尔的先验还原走向海德格尔的此在的世界,并从此在的世界走向一个主客对立的世界。因此,现象学反思首先面对的是一个未经过还原的日常知觉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一个蕴涵文化、偏见、情感、价值的意义世界,是一个在“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现象学反思面对生活世界本身,才保证了在生活作文的反思中不会丧失意义基础。
2.现象学反思关注体验内容与主观给予方式之间的联系
在现象学看来,知觉体验是自我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构造出来的主客观统一的内在体验。“只通过反思经验的行为我们认识了有关体验流和体验流与纯自我的必然相关性问题。”[10]所以有学者指出:“既反思被关注的事物——比如,椅子,当它们出现,以及以其他方式给出时——也反思,在感性感知的进行中的关注过程的成分,比如注视、触摸、倾听。”[11]而在自然反思中,则仅仅注意被关注的事物。
图4.1是莱斯特·恩布里对现象学反思中关注过程成分进行的分析。他把关注过程成分分为“立场”和“经验”两个类型。“立场”包括信任、评估与意愿三种方式,“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类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又可以再分为三种方式。可见,关注过程成分既有意识主体的情感、价值等因素,也有意识内容呈现的方式等因素;既包括与世界相遇的感性的直接方式,也包括与世界相遇的间接的符号方式。
图4.1 反思的关注过程成分图
这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她向我伸出手,面带微笑的(地)对我说:“黄梦琪,你怎么啦?”我抹了抹眼泪,抬起头了,“你管不着。”尽管泪水往下流,我也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憋在心里会很难受的,说出来吧!”她没有生气。话刚说完,一个女孩喊了起来:“雷思婕,不要理她啦!她以为自己是谁。”哦——那是和我关系最不好的。我突然生气的(地)喊了出来:“又不是我让她安慰我的,是她自己来的,你公安局的呀!管的怪多!”“你……你!”“你什么你,不会和别人吵,就一边站。”我从不示弱,从不给人任何机会来反驳我。[12]
这段文字通过语言描写把“我”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充分,而且文字流畅、自然。上一段文字也有语言描写,为何不如这段文字生动具体呢?关键就在于这一段文字的描写不仅关注人物说了什么,而且还关注人物是如何说的。“那是和我关系最不好的。我突然生气的(应该为“地”)喊了出来:……”这里不仅是写自己在生气地喊,而且把自己生气的原因也交代清楚了,从中可以感受说话人的心情和个性。只不过小作者这里依旧用了一个抽象的词语“生气”来修饰“喊”这个动作,不够具体生动。
3.现象学反思关注物和人的存在之间的关联
海德格尔突破了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局限,将意识现象学进一步还原,把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当物作为上手之物的时候,存在者的存在是一种非对象性的存在,上手之物与人的存在发生着“非寻视”的整体性的联系。海德格尔的反思就是要把存在者还原为显现存在的存在者,也就是通过现象学反思,让存在者(物与此在)成为显示存在之存在者。因此,在生活作文中进行现象学反思,需要借助想象让不在场的人的存在活动(境遇)出场,让“物”与个体的生命存在发生认知的、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文化的境遇性关联,让“物”成为显现人之存在的存在者。
现象学反思和自然反思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作文中既需进行现象学反思,也需进行自然反思。现象学反思能够为自然反思奠定意义基础。现象学反思在对已有的体验进行描述的时候,就能自觉地在当下化的反思中洞见知觉体验的结构和本质意义,发现知觉体验与主体的知觉方式、方法与态度以及已有经验等之间存在秘密关联,克服日常知觉世界的概念化、片断化、焦点化、图式化,让生活世界感性地、完整地、丰富地呈现出来,让自然反思尽可能面对生动的、感性的生活世界本身,保证了运用语言符号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始终与生活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为自然反思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打下重要的基础。自然反思能够将现象学反思的成果(接近生活世界本身的纯粹意识世界)进行选择、剪裁、分解、组合、排列,重构一个主题化的、秩序化的、本真化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