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描述生活世界本身

描述生活世界本身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语言与再现:描述生活世界本身在生活作文中,学生在写作时受日常经验思维的影响,抽象的符号思维影响了对生活体验进行现象学反思,把原本生动的、感性的知觉体验世界简化为一个抽象的符号世界,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活作文中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语言的语法结构也是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方式有密切关系的。

二、语言与再现:描述生活世界本身

在生活作文中,学生在写作时受日常经验思维的影响,抽象的符号思维影响了对生活体验进行现象学反思,把原本生动的、感性的知觉体验世界简化为一个抽象的符号世界,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活作文中是非常常见的。笔者看到一个培训班学员在班级网站上对学生作文枯燥无味这一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其中有一些老师就提到:“很多学生能够完成作文,可是却写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这是大多数同学的通病,我要求学生多用修辞,多使用优美的词语为文章润色,可是没有什么效果。”[15]这的的确确反映了语文老师面对学生的无奈。

在生活作文中,语言表达本质上是为了再现生活体验。枯燥无味的语言遮蔽了生活世界的原初生动性,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抽象的、非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对写作的传达提出了两个看似简单的要求,一是“所传达,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理会我的愿意”。但是,在梁启超看来,即使在《文选》《古文辞累纂》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中,能与这两个标准吻合的也都不多。[16]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形象、有情味的语言准确地、真实地描述生活世界。

(一)语言形象化

生活世界是在知觉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感性世界,所以只有用形象的语言再现知觉经验,才能准确地再现生活世界,从而接近生活世界本身。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讲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那么,什么样的语言(词语和句子)才是形象的语言呢?笔者认为,所谓形象的语言,就是能够表现作者感性的知觉体验的词句。

二十岁是一只脏足球从玻璃窗飞进来又跳到床上弹起来落下去

在白袜子黑枕头通洞的内裤和几本黄色杂志里滚几下就不动了

呼噜呼噜大睡挨着枕头就死掉了没有梦醒过来已是下午三点半

……

二十岁你是一只足球啊谁知道你会踢多远将落在什么地方

踢就踢了落就落了人生不可能老是悬在脚上得落下去落个实处

有些遗憾有些茫然二十岁守看铁轨眺望远方火车去了一厢一厢

本来可以干些什么可是什么也没干二十岁没有什么名堂

只剩下些流行歌曲只剩下些青春诗句只有些麦地玫瑰月光(于坚《二十岁》)

这是于坚的诗歌《二十岁》中的部分诗句。作者选择了“白袜子”“流行歌曲”等几个富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场景,构造出细腻生动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并用日常生活中“玩足球”的体验隐喻了二十岁对前途的担忧,使得原本抽象的感受具体化,亲切、真实、具体地再现了自己那个时代二十岁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体验。

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和散文等特别注重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形象性是它们语言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借助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化的方法,在生活作文中来再现真实的知觉体验世界。

1.使用概念系统底层的词语描绘事物

词语都是借助具有“客观性的”概念意义发挥语言复杂的表意功能的。概念意义“是从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各种情景的实际运用中提炼出来的,因此,独立于具体情境的词和句都会有自己的概念意义”[17]。尽管概念意义可以附加随语境而变化的情感意义、文化意义、形象意义等,但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同样语言的人之间的概念意义是相同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层次性关系,处于上层概念的外延大于处于下层概念的外延,但是越往下概念的抽象度越低,处于概念系统底层的概念就具有具象性。因此,为了再现感性的生活体验,就需要在描述的地方多使用概念系统底层的概念,具体表现为使用具象性的动词、拟声词、色彩词、状态词来描绘事物。

萧长贵一听强盗二字,更吓得魂不附体,马上想穿裤子逃命。急忙之中又没有看清,拿裤脚当作裤腰,穿了半天只伸下一只腿去,那一只腿抵死伸不下去。他急了,用力一登,豁拉一声,裤子裂开了一大条缝。至此方才明白穿倒了,重新掉过来穿好。把长衣披在身上,来不及钮扣子,拿扎腰拦腰一捆,拖一双鞋。(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六月十五日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滴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老舍《骆驼祥子》)

这两段文字,第一段是人物动作描写,第二段是景物描写。李宝嘉对萧长贵的一系列描绘中,用了“抵死伸不下去”“用力一登”“豁拉”“裂开”“披”“拦腰一捆”“拖”等动词和拟声词对动作和状态进行了具体的刻画,把萧长贵受到惊吓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尽管生活作文不是小说、戏剧等虚构性文学作品,但是记人类、叙事类、绘景类作品中,同样也需要生动地再现生活情景,因此也需要借助处于底层概念系统的词语来描绘生活情景。

2.使用有意味的语言形式描绘事物

语言概念意义与语言符号形式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同时也具有理据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语言的语法结构也是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方式有密切关系的。语言中的一些语言形式如重复、停顿、长短、语调、语速等都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朱自清《荷塘月色》)

孙老者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楼鸽都吓飞起去。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老舍《断魂枪》)

第一段文字作家采用重复形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就表现出荷塘四周的树木层次变化丰富的情景。Roberts(1991)指出,重叠式的实质是用形式的量的增加反映概念的量的增加。[18]朱景松也“肯定形容词重叠式表示量的加重”。[19]第二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句子有短有长,有急有缓,但紧凑而连贯,与孙老者打查拳的行云流水动作非常吻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意义。

3.个性化语言增强人物形象意义

在写人与叙事的生活作文中,常常会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口语入文使语言具有地方特色,使人物描写更加真实生动;二是使用符合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的语言。

回到家中,虎妞正在屋里嗑瓜子儿解闷呢。“又这么晚!”她的脸上没有一点好气儿。“告诉你吧,这么着下去我受不了!你一出去就是一天,我连窝儿不敢动,一院子穷鬼,怕丢了东西。一天到晚连句话都没地方说去,不行,我不是。你想主意得了,这么着不行!”祥子一声没出。

“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她的话越说越快,越脆,像一挂小炮似的连连的响。祥子还是没有话说。(老舍《骆驼祥子》)

这段文字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人物语言非常生动。作者把有浓郁京味的口语运用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中,如“窝儿”“穷鬼”“木头人”“这么着”等,并通过对人物口语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虎妞泼辣、急躁、任性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情味化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状态,因此难以用语言表达。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语言传递的”[20]。因此,在生活作文和文学创作中要表达情感较为困难,学生在作文中语言缺乏情味也是正常的。那么在生活作文中如何才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呢?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专门对中国文学家表情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如“奔迸的表情法”“回荡的表情法”“蕴藉的表情法”等,都是传统文学写作中常用的表情手法。这对生活作文中借助文字抒发情感,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情味性具有重要启示。“奔迸的表情法”和“蕴藉的表情法”实际上就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接用具有表情功能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语言符号中,一些词语如“害怕”“高兴”“喜欢”“讨厌”“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等,就可以直接表达情感;有一些如“七上八下”“提心吊胆”“心潮澎湃”等,本来不是直接表达情感的,但因长期使用已经失去了隐喻的效果,可以归入直接表达情感类;有一些词语如“可爱”“珍贵”“伟大”“卑鄙”等评价事物的词语也能够直接表达情感。不过,这些词语只是抽象地指向某类情感状态,而缺乏产生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因此无论是在真实性还是虚构性的写作中,直接抒情使用得不是很多,而且常常也要和特定的生活场景描写结合起来。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再现生活情景来激活情感体验,也就是梁启超所言的“蕴藉的表情法”。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常用的一种表情方法,它含蓄蕴藉,像那钢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味。[21]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情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但是,在写作中表达的情感显然不是生活中的情感本身,而是一种被反思的生活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与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过程不可分离。再现生活情景,自然就会激活作者或读者已有的未被满足或已被满足的某种需要,从而激活和原有体验类似的情绪体验。所以,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说:“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22]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写作方法,当然也可以用在真实性的生活作文中。个体情感是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不同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个体以“我—他”主客对立态度与世界交往时,就会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产生现实的功利性的情感体验。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杜鹏程《夜走灵官峡》)

这段文字显然对景物进行“客观”的描写,“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这不仅是作者所见到的,也是其他人同样能够见到的情景。通过“客观”再现劳动的场景,表现了筑路工人劳动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工人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赞美之情。这种抒情写作方式实际上是在主客对立思维下进行的,是在对客观景物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个体以“我—你”主客不分的态度与世界交往时,就会基于对外部世界的感性直观而产生超功利性的审美情感体验。这种抒情方式通过再现个体与外部世界交往的瞬间的情绪印象,来表达自己独特、个性化的情绪体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这首诗中,作者在描述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情绪色彩加于景物之上(孤、独),凸显景物与情绪吻合的感性特征(高、尽)。此时,外在景物不再是与诗人无关的事物,也不再是从外激活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发现的,能够表现自我情感瞬间的情绪印象。在这种抒情模式下,诗人接受情感的驱动,发现和建构了一个具有鲜明自我特征的精神世界,与景物不再是外在的对立关系。

(2)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情节、动作及言语等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情感,在焦点情感的支配下,让一些能够表达情感体验的情境凸显出来。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林觉民《与妻书》)

这段文字会让人潸然泪下,因为其间蕴涵了作者对爱妻的浓浓思念之情,蕴涵了作者为民族的解放放弃自己的生命和爱情的无比悲壮的革命激情。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和新婚妻子温馨相守的日常生活情景,表达了在即将牺牲时对爱妻的无比思念。

(三)语言情境化

生活作文,也是将生活体验语言化的过程。生活世界是一个情与景统一的完整世界,但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学生忽略对情境的再现。特别是叙事性的生活作文中,人与人交往的情境往往蕴涵丰富的信息,但是学生难以发现其中丰富的意义,在叙述中常常忽略情境的再现而难以真实地再现生活世界。

1.在场语境符号化

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语用意义是多因素决定的,其最终意义的获得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钱冠连认为言语交际的本相是:言语交际=混成的符号束+语境干涉+智力干涉。混成的符号束除语言符号之外,还包括声气信息(语气、口气、语速等)、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意外符号等。[23]语境信息包括发话者的职业、地位、身份、与受话者的关系等信息,言语活动时空信息,文化背景信息等。在作文中,在将语言交际的情境信息转化为书面符号时,学生常常忽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和语境传递的信息,使人物语言交际成为一种抽象的过程。

“我就在这坐着批改作业,怎么把墨汁弄到你身上了?”张翔鲲头一歪,眉头一皱,眼睛一瞪说道。看来他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了。同时还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同学甲听了不甘示弱地说:“明明是你弄的,怎么能说不是你呢?亏你还是个组长呢!这点小事都不敢承认。”张翔鲲听了恼羞成怒,他双手往后一放,头一伸,说道:“我明明没有弄,为什么要承认?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没有弄,知道吗?”[24]

这一段文字是学生班级日记中的片段。在再现同学之间争吵的时候,小作者不仅把人物语言中的语气、口气等声气信息表达了出来,还把说话人的身体语言信息(这里主要是动作)也表达出来了。因此,这段文字绘声绘色,把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就容易让读者在阅读时激活自己已有的情绪感受。

2.运用想象再现生活情境

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关注在场的情境,不能够再现不在场的情境,而往往一些不在场的情境更富表现力。因此,生活作文再现情境不仅需要准确地把在场情境中的有价值的情境再现出来,还需要把真实的不在场的情境再现出来。

这时,手机又响了。我拿起来,那边又是妈妈。我极不情愿地听着妈妈的唠叨,敷衍地“嗯”了两声。……妈妈又说:“明天别忘了穿那件厚毛衣!”爸爸抢过电话说:“是啊!最低温度要下降十度呢!学习有困难要想办法克服!”这些熟悉的温暖的话语让我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只好“嗯”了一声。然后,我随口说道:“爸爸妈妈注意身体!”妈妈很感动地说:“谢谢儿子!”[25]

妈妈又把那件红外套紧紧地塞在了我的手里,还说道:“别着凉了!”顿时,一股暖流流进心田。

母爱,就犹如冬日里那一束温暖的阳光,普照人们的心灵,给予温暖,在心中荡漾,久久不肯离去……

那年冬天,那件外套,那份温暖。[26]

这两段文字是学生作文的片段,应该说写得不错。但小作者显然没有通过想象真实地再现不在场却更有意义的生活场景。如果小作者能够通过想象呈现出“我”走进校园时未看到的却依旧真实的生活情景,突破日常知觉的局限,就会赋予文章更加丰富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