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胡斌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 要:生活作文在本质上是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精神建构活动。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可以从知觉、活动、反思、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现象学语义观揭示了体验和语言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探讨从语言维度超越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文章提出了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活作文;现象学;内在语义观;日常生活世界;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记叙文、散文和日记的写作都是生活作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生活作文以生活世界为写作内容,因此生活世界的主体部分——日常生活世界就是生活作文写作的主要内容。然而,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遮蔽的世界,学生难以从中发现意义。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在写真实的生活作文时,常常找不到作文素材,即使找到也只能用干巴巴且枯燥无味的语言写出来。研究者对当地学生生活作文进行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写作最大的困难依次是:写不出真情(63%)、语言干巴(61%)、不会布局(52%)、没东西写(44%)。[1]这四个问题,除“不会布局”之外,都和写作内容有关,其中“写不出真情”和“没东西写”直接和作文内容有关,“语言干巴”也间接和内容有关。因此,我们说,当前学生生活作文的主要问题是学生难以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很多学生要么写出真实而无意义的作文,要么写出“假大空”的作文。
学生难以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现意义和价值,是因为日常生活世界本身是一个充满遮蔽的世界。因此,要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学生才能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现意义,从而写出真实而有意义的作文。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可从知觉、活动、反思、语言等不同维度进行。现象学的内在语义观,揭示了语言和存在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从语言维度超越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基于现象学内在语义观的基本思想,来探讨如何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一、现象学内在语义观的基本思想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帝、伽达默尔的现象学哲学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他们都认为语言意义和存在体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存在体验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
(一)语言的意义基于体验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认为语言的意义和意向性相关,意义是意识指向对象的意识行为而不是指称对象,“在一个知觉行为中,意识首先获得了知觉对象的侧面显现,后者成为意识的感觉材料。随后感觉材料被意识把握为一种含义(Sinn),假如我们给它以语言表达,那么它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意义。”[2]在这一时期,胡塞尔认为意义不是体验内容本身,排除了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个体意义,而是一种稳定和可靠的观念性意义。但是,意义显然是基于知觉现象(或知觉体验)的。此外,海德格尔的“话语(Rede)”、梅洛-庞蒂的“被表达的语言”,都是把人的处于非反思状态的存在体验作为意义的本源。“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体验,有我们之所是的这种意识的体验,正是基于这种体验,语言的所有意义才得以比较,正是这种体验才使语言能恰如其分地为我们表示某种东西。”[3]因此,语言的意义基于体验是现象学内在语义观的基本思想。
(二)语言让体验获得意义
在人与世界的相遇中,知觉体验世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不断被自我的知觉意识照亮,又不断滑向黑暗,不断隐退,不断显现,直到个体生命死亡。海德格尔对“此在”状态的描述实际就是对人和世界交往的原初状态的描述。未经反思的体验世界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反思,就是重新关注已经滑向黑暗的体验世界,使在时间上的意识流被空间化和结构化,从而显现出意义。所以许茨认为:“意义是个体注意自身经验中一点的某种方式。”[4]正是因为反思借助语言,才使原本忽生忽灭的经验内容不断被语言拉回光亮之中,使不在场的体验重新出场。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对“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这一命题的理解进行了说明:“这一命题必须在这个意义上去领会。它不是指理解者对存在的绝对把握,而是相反,它是指:凡是在某种东西能被我们所产生因而被我们所把握的地方,存在就没有被经验到,而只有在产生的东西仅仅能够被理解的地方,存在才被经验到。”[5]他认为,存在体验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获得意义,语言发挥着对存在显现和解释的作用,因为“语言和世界的基本关系并不意味着世界变成了语言的对象。一切认识和陈述的对象都总是已被语言的世界视域所包围。”[6]
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活动,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积累知觉体验,因为体验构成了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体验,才能灵活运用语言及表达技巧;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学生自觉克服日常思维和语言的局限,因为前语言的知觉体验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获得意义,对于同一体验,不同的语言表达则意味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二、语言是生活作文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路径
(一)生活世界即知觉体验世界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就是“这个实际地被直觉到的、被经验到的和可被经验到的世界”[7]。在黑尔德看来,“胡塞尔在《危机》中首先是将‘生活世界’概念作为这个非课题的直观世界的称号而引入的”[8]。在梅洛-庞蒂看来,生活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现象场,也就是“被感知的世界,即被知觉经验所体验的世界”[9]。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活世界即知觉体验世界。现象学悬置了外在的客观世界(不是否定),认为生活世界(知觉体验)是主体与世界相遇时显现的样态,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现象世界。
(二)生活作文的内涵
什么是生活作文?简而言之,生活作文就是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内容的写作活动。真实性是生活作文的本质特点,因此,生活作文也可称为写实作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记实作文就是写孩子们周围真实发生的生活,记述的是孩子们的昨天和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习作写的是真实的生活事件”[10]。张老师在这里认为真实作文的写作内容是“孩子们的昨天和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说是以学生的见闻为作文内容。张老师在这里实际上也是在定义生活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写作活动是一种“物—意—文”之间的转化活动。“物”就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世界,“意”就是外在世界在意识中形成“感性认识”(所见、所闻实际上是外部世界通过感官投射形成的主观的心理表象)和“理性认识”。“意”和“物”之间的关系是主观和客观、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意”的本源是“物”,“物”在根本上决定“意”的形成。因此,生活作文行文的起点显然就是内在的主观意识,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作文行文过程就是围绕主题将意识进行思维和语言加工的过程。
在现象学看来,生活作文反思的起点不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世界,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意识世界(知觉表象则是被实体化的主观心理表象),而是一个主客统一的知觉体验世界。生活作文的行文过程就是基于主客统一的体验世界(生活世界)不断超越和建构的过程。从现象学来把握生活作文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为把生活作文反思建立在生活世界(即知觉体验世界)的基础上,悬置了外在客观世界,强调了生活世界的主体构造性,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作文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从而为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奠定了基础。
(三)生活作文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生活作文的反思对象生活世界是一个在知觉中呈现出来的现象世界,而任何知觉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活动类型对生活世界进行分类。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勒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界定日常生活,认为日常生活就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结合”。笔者参照赫勒的观点,把人的意义世界分为生活世界和符号世界两类,而生活世界又可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世界两类。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世界在其意义世界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对其精神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世界是生活作文的主体内容,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对日常生活作文的写作。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需要被超越的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对学生来讲,它依旧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究其原因是日常生活世界充满种种遮蔽。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揭示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即归类模式:第一,实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并非是语言、对象和习惯这些对象化的“来源”,而是它的功能的“如是性”(thusness)。第二,可能性原则。在思辨思维中人们寻找坚定的真理,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寻求最大程度的可能性。第三,模仿。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无论行动的模仿、行为的模仿,还是召唤模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类比。赫勒指出,类比同模仿十分接近,它们均在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11]正因如此,日常生活世界具有自在性、惯常性、图式化等特点。因此,学生要写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作文,需要克服日常生活世界分散性、自在性、惯常性、图式化的局限。
(四)语言是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
生活作文在反思日常生活世界时,同样会受日常语言和日常思维的潜在制约,因此,原本分散的、自在的、惯常的、图式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知觉体验)难以呈现新的意义。在生活作文中,面对同样的日常体验,如果运用不同语言表达,就会呈现不同意义。如“春天到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春天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先恐后地开了”这两个句子,都在描述花园里的花儿,但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后一句显然超越了日常生活体验。因此,在生活作文中可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三、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法
(一)在观察中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在传统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先观察生活,然后再作文。在观察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指导学生如何按照顺序观察,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如何运用不同感官进行观察。当然,这些教学手段是有效的。但是,教师们常常会忽略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在日常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语言固化知觉体验。但是,日常观察的及时性反思往往自动借助日常语言,而日常语言的平庸性就决定了事物总是以日常的样态显现。在写作行文阶段,在日常语言中呈现的世界就会自发地重新出场,如果作者不能自觉进行反思,运用不同于日常的语言克服日常语言对知觉体验造成的遮蔽,就难以将日常生活世界中蕴涵的意义表现出来。这正是学生为什么在体验有意义的生活之后,同样很难写出有意义的文章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作文观察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观察方法之外,还应让学生借助他人的新颖的语言,提示自己发现蕴藏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丰富的意义。首先,需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精彩词句。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再次对相关事物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能在语言的提示下看到事物呈现出新的样态。比如,要让学生观察春天的柳树。如果学生从未接触过“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这类诗句,那么大多数学生无论怎样观察、怎样想象,也难以想到“惹风吹”“叶如云”“深浅枝”来的。借助古诗名句的提示,就能让原本熟悉的事物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在学生头脑中贮存很多有意味的意象,为日后行文做好准备。
(二)在行文中借助语言超越日常生活世界
在行文阶段,同样可通过语言来超越日常生活世界。语言的新颖化和陌生化是语言去日常化的基本方法。在文学语言研究中,对陌生化的探讨已非常深入,加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中小学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里只探讨通过语言新颖化来超越日常生活世界。语言新颖化是指在常规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下使用新颖的语言进行表达。不断使用新颖的语言,也就是在不断克服日常语言的遮蔽,不断超越日常体验。当然,语言的新颖化,只是为了让原初日常体验中新颖、美丽、有意味的部分凸显出来。语言新颖化可从词句、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选用新的词句。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习惯使用自己熟悉的、常用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这样更容易进行思维活动。但是,大部分的习惯性用语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够突破日常语言的局限,也就难以让丰富的体验呈现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到同一概念运用不同词语表达的效果差异,从而在写作中自觉使用新的词汇句,使知觉体验在非日常语言中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
①春天静静地走了,夏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12]
②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来了。[13]
这两个句子都是在写季节流逝。句①是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通过拟人手法来表达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意思。同样,句②也是表达相同的意思,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句②“落花走了”和“绿叶儿在暖风儿里跳动着”这两个意象呈现出新的样态。相同的描写对象,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但因语言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样态。因此,在作文中不断地使用新的词句,就能使事物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
其次,语言表达(方法)的改变使语言新颖化。在中小学学生的作文中,学生个体在同一阶段的语言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学生缺乏自觉意识,那么语言水平就会较长时间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进步非常缓慢。下面这两段文字出自周恩泽同学的五年级日记。
③“周恩泽,快期末考试了,你有什么复习计划呢?”
“我嘛!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有数学、语文、英语”我想了想又继续扫我的地。
“我也是,下午放学回家后做完作业半个小时复习语文,半小时复习数学,半小时复习英语,怎么样,定得不错吧!”杨晓敏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和十分坚定的信念。
“周恩泽你打算期末考试考多少分?”杨晓敏又微笑着顽皮的(地)向我问道。
我也毫不犹豫:“语文一百分,数学一百,英语一百!”[14]
④今天同学们有的问我:“周恩泽,你期末考试紧不紧张呀!”
我怎么想怎么说:“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只要心中有底就行了。”
听了我的回话,同学们不由伸出了大拇指,惊讶地说:“不愧是我们的班长呀!我们都紧张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个劲的(地)复习,生怕考差了,你居然想都没想过害怕,实在令在下佩服。”
“这有什么好佩服,我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我不以为然地想着。[15]
这两段文字都在进行语言描写。从这里可发现作者在不同的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都很想把人物内在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但都是通过一些抽象词语直接表达,而难以自觉运用其他的表达方法。当然,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能在平时练笔中写出这样的文字已非常不错,但如果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尝试使用新的语言表达方法,那么小作者在人物对话描写上就可能停滞不前了。
最后,新的修辞语言和修辞方法可使语言新颖化。运用修辞方法是学生作文突破日常语言局限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从修辞上突破可运用新的修辞语言,也就是提高学生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表现自己独特体验的能力。
⑤听说千岛湖又添新景——晃桥,我恨不得马上插翅前往游览。[16]
⑥在听管老师叨叨厦门,我的心里痒痒极了,再加上可以看到台湾,我真恨不得马上乘“哈利·波特”的扫帚,马上飞到厦门,亲自领略领略厦门的风景线。[17]
句⑤和⑥都是出自小学生作文,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渴望游览胜地的急切心情。但我们可发现,同样是夸张,句⑤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常见,句⑥融进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表现出儿童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使语言表达更具有独特性。
从修辞上突破还可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对同一对象的描绘,采用不同修辞方法同样会让类似的体验呈现不同的样态。
⑦那婀娜多姿的菊花,刚开放的像小朋友玩的玩具,一吹它就伸出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菊花花瓣紧紧包着花蕊,层层叠叠好似一个个彩球。完全开放的似高山流水,从花蕊里伸出花瓣流流直下,垂到花盆中好像正在展示自己的美丽……[18]
⑧春姑娘又姗姗地来到果园,拿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化妆盒,拿出了大地妈妈送给她的波南胭脂为桃花抹上了粉红色,然后又拿出太阳婆婆送给她的水晶口红为杏花添成了水晶红,最后春姑娘找出雪白的衬衣,这可是白云姐姐在春姑娘十五岁生日宴上送给她的礼物,为梨花穿上,春姑娘希望它像这件衬衣一样纯洁。[19]
这两段文字是周恩泽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日记片断,都在对花进行细致描绘。小作者四年级时就能运用生动而丰富的比喻进行景物描写,五年级时已突破了原来的表达水平,将比喻和拟人紧密结合来描绘景物,让类似的景物以不同的样态呈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小作者能自觉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语言,不断突破自己语言表达的局限。“我总是用一种干干巴巴的语言来写,不会用描写性的语言,今天我觉得有许多同学都写得非常好,像范彦俊的一句话:‘2004年11月12日星期三,晴,太阳从西边升起了。’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很新颖,很特别。……还有杨晓菲把泡泡比作一个个顽皮的孩子非常好玩,把泡泡比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天空中飞翔。她用得多好啊!”[20]
在观察和行文反思中,日常语言的自动性和概括性,往往会遮蔽感性生活世界的显现,使生活世界总是以惯常的、模糊的样态呈现出来。现象学内在语义观,能对生活作文中的语言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并找到克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知觉体验,而且要借助新颖的、有表现力的语言使体验以新的样态显现出来、固化下来,恢复语言和生活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避免机械地识记和使用语言,从而不断超越日常生活世界,建构出一个意义丰富而新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新建县教研室赵雨香小学语文工作室.作文教学[EB/OL].http://www.jxteacher.com/xinj/column41042/de82563c-e0a1-467f-9fb4-155b306cba16.html(2012-12-28).
[2]吴增定.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J].哲学研究,1999(4):69.
[3]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3.
[4]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5.
[5][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584.
[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7.
[8]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2.
[9](韩)李南麟.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A].杜小真,刘哲.理解梅洛-庞蒂[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5.
[10]葛永腾.真实乎?虚构乎?——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谈小学作文教学[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7-8):16.
[11]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社,1990:177-190.
[12]姜玉辉.春夏秋冬[EB/OL].http://www.wszw.com/sns/apps.php?a=read&cyid=610&q=group&tid= 1824(2012-10-17).
[13]老舍.老舍小说全集(卷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73.
[14]周恩泽.我深有感触[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23618.html(2013-01-28).
[15]周恩泽.我的心情[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23621.html(2013-01-28).
[16]佚名.游千岛湖[EB/OL].http://www.docin.com/p-271270071.html(2012-12-28).
[17]周恩泽.夏令营风波[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12032.html(2013-01-28).
[18]周恩泽.校园里的秋天[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23552.html(2013-01-28).
[19]周恩泽.光彩夺目的春天[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24184.html(2013-01-28).
[20]周恩泽.收获[EB/OL].http://blog.whjy.net/user1/808/23551.html(2013-01-28).
(本文发表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