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调查报告
第一节 调查报告概述
一、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事件、经验、社会或自然的基本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之后,向有关部门或群众说明情况和研究成果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顾名思义,一是调查,二是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前提、关键,而报告是对成果的反映,是结果,是调查的反映。因此,调查是报告的依据,报告是对情况的综合。
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事务文书,使用频率高。调查报告又称:调查、调查汇报、调查附记、考察、考察报告、考察纪要等。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十分鲜明。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调查报告要反映事实,探索真理,无论推广经验,研究问题,还是揭露弊端,扶正祛邪,都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调查报告只有解决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有助于正确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才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确切的决策依据。
(二)用事典型,推动工作
调查得来的材料大多是感性的、零碎的,不能都直接写进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中的材料必须典型、有代表性。只有典型才富有说服力,才具有权威性,也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达到推动并指导工作的目的。
(三)取材面宽,应用广泛
调查报告的应用十分广泛。上级机关、基层单位,各行各业,在工作中都会用到调查报告。好的调查报告将直接有益于解决党政、企事业单位的种种问题,给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有力的促进。总之,经验、教训、成绩、失误都可作为调查报告的写作内容。
(四)理论实际,相辅相成
调查报告是观点、结论与典型事例的有机结合。典型材料是引出结论的基础,典型材料的叙述必须要为观点服务。理论与实际相辅相成。
三、调查报告的种类
调查报告使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用不同的标准划分种类,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其用途与写法。
(一)按反映问题的性质划分
有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传播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考察历史状况的调查报告。
1.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生事物,使人们了解这些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成长过程、成长意义和前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新生事物的迅速成长。
2.传播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着重介绍某项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以达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的目的。它往往把经验概括为若干点,有做法,有变化,有实效,有心得,政策性较强,使用频率高。
3.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比较系统、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或财经战线某一方面某项工作的基本情况,让人们了解其各个侧面或某个局部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值得注意的倾向,为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拟订计划、完善管理提供参考。
4.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从反面来揭露客观世界所存在的问题,或指出工作中的失误,或查实某些违法乱纪现象等,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写的报告。这种报告着重从一些弊端和危害中探索其根源和找出其克服的办法。
5.考察历史状况的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根据现实需要,针对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一些问题,对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情况作调查研究,以反映历史真相,澄清历史事实,总结历史规律所构成的书面材料。
(二)按调查范围划分
1.综合性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对某一地区、某一类事物或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以后所形成的报告。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规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如人口普查报告,某地区的综合调查报告等。
2.专题性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以求得明确的结论后形成的报告。针对读者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从一个侧面进行调查研究,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司法中的一些刑事、民事案件的调查,科学研究部门对某类病例的调查等。
(三)按调查报告的功用划分
1.事务性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为直接解决工作事务问题而写的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在日常工作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调查报告中占的比重较大。
2.新闻性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通过“真和信”的特点回答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宣传新思想、新事物,推广新经验,发挥着很强的新闻功用的报告。
3.学术性调查报告。
这类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的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解决思路时所写的报告。
四、调查报告的作用
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调查报告在反映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促进财经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有许多新情况、新事物需要认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许多新困难、新障碍需要克服,因此应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
(二)对领导机关的作用
对于领导机关来说,通过调查报告可以熟悉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避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
(三)对基层单位的作用
基层单位应用调查报告,可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四)对广大群众的作用
各类调查报告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群众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调查报告与总结的联系与区别
调查报告与总结有着类似之处,它们都以客观事物为对象,都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们都要求从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出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经验,对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它们都以叙事为主,通过典型材料来阐明观点。
调查报告和总结的不同之处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情况不同
总结的作者必须是亲身经历实践的人,所以总结一般只用第一人称。而调查报告一般由上级单位派员或新闻机构派记者去调查和研究,其作者不一定亲身经历过所调查的事件,所以调查报告一般用第三人称。
(二)时效要求不同
总结在时效上往往是滞后的,它的写作总是在某一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才能进行。在工作还在进行的过程中,成败得失有时无法准确预知,因此也就无从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查研究既可以在工作结束后进行,也可在工作进行中进行,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出台最好能与工作的完成同步。
(三)内容范围不同
总结是工作的回顾,所以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工作中的各方面情况都要总结,不但要反映成绩,还要找出不足之处。而调查报告都是就某一方面的专门问题而作的,只需要对专门问题阐述清楚即可,无须顾及其他。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调查报告写作前的准备
(一)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
宋代朱熹曾说:“作文须是靠实……不可驾空纤巧,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实”指文章的内容、材料。“文”指文章的文采和表达技巧。“七实三文”之说,揭示了内容、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写一般性的文章尚且如此,写调查报告更是如此。因此,深入调查研究,是获取“实”的重要途径。怎样调查研究呢?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态度。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依据,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去调查社会现象。
2.明确目的,确定对象,拟订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一般要考虑如下诸项内容,课题、目的、具体调查项目、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组织工作和物质保障及方法、步骤等。
3.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方法。
(1)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开调查会、现场观察采访、个别访问、查阅资料。
(2)常用的调查方式有: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追踪调查、网上调查。
全面调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某一问题进行全方位调查。
重点调查,为搞清某一问题,选择重点地区或单位进行深入调查。
典型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单位调查。
抽样调查:随意抽取样品调查。
问卷调查:把要调查的问题制成表格写成问卷印发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
追踪调查:对特定的调查对象进行长时间、持续不断地调查。
网上调查:应用Internet技术,利用互联网覆盖的广泛性进行在线调查。
(二)分析材料,提炼主旨
获取充实的材料的目的,不是都要写在调查报告中,而是为了提炼主旨。对材料按性质进行归纳、综合、分类,找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抓住主要矛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出本质特征和规律。最后形成看法以明确全篇的主旨。
(三)编列写作提纲
对调查报告的材料细心分类、精心选择,以已经确定的观点为中心组织好材料,安排好整体结构,考虑好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拟订写作提纲时,大型调查报告的提纲应详细、完整;小型、微型调查报告的提纲则可以简略一些。在结构安排上,如果用横式结构,就要用逻辑顺序的方法拟订小标题,确定每个层次的内容。如果用纵式结构,就要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的方法确定各个层次的安排。从拟订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到确定每一层次的内容,选用什么事例,说明什么问题,使用什么语言等,都要尽可能详细、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调查报告的种类繁多,其内容各有侧重,特点不同,但在内容结构上却是一致的。它有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调查报告的标题应醒目、准确、简明,确切概括出正文内容,做到文题相符。标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公文式。
这类标题较为固定、严谨,类同公文标题,一般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文种名称构成,如《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的调查报告的标题中省略调查对象的名称,有的标题中的文种名称写为考察等。
2.新闻式。
新闻式,也称为通讯式。这类标题通常不写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字样,只点明文章主题或调查对象,与一般文章的标题样式相同,如《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
3.特指式。
这类标题通常写明调查地点、对象和范围等,省略调查事项,如《兴国调查》。
4.正副标题式。
正副标题式,也称为双标题,这类标题由两行组成:正标题为第一行,一般是调查的主题或结论;副标题为第二行,用来补充说明调查报告的单位、对象、地点、性质等,破折号连接在副标题前,并写明调查等字样,如《萌动·嬗变·提升——河南青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二)导语
又称前言或引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导语的主要任务,是向读者概要交代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有时还要说明一下调查的经过。对重要事件的调查,还需要说明调查时间、范围及方式等。导语不能篇幅过长,不能与主体脱节,要写得简明、朴实、有吸引力。导语的基本内容有:调查对象的现状、成绩、问题、事件的经过等情况;调查的目的、方法、时间和地点;调查报告的内容及观点。在写法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概述主旨式。
这类导语概括地叙述了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和宗旨,点明了调查报告的主张或基本观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2.介绍情况式。
这类导语简要地介绍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对调查报告有一个基本了解,起到内容提要的作用。
3.说明方法式。
这类导语重点说明调查的方法,同时也说明调查的缘由、对象、经过,显示出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起到令人信服的作用。
4.提出问题式。
这类导语提出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深思。
5.突出成绩式。
这类导语突出调查对象所取的巨大成绩,引起读者对调查报告的重视,达到推广先进经验的目的。
6.揭露问题式。
这类导语主要揭露社会上或工作中所存在的某些重大问题,重点是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起读者的关注。
导语的写法较为灵活,这些方式可单独运用,也可以把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在一个导语段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有利于表现调查报告的主旨,有利于展开调查报告的主体,有利于调查报告的整体效果。
(三)主体
主体又称“中段”。这一部分主要是写调查研究的主要事实,突出主要观点。主体是导语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结尾产生的依据。表现方法主要是叙述,兼有议论。一般是将调查得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分列小标题或序号来写。此外,还可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或空间位置的移动次序来写。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
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在主体部分,是充分表达调查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直接决定调查报告的质量和价值。
1.主体的基本内容。
(1)调查的事实。要具体写明时间、地点、人物、数据、事实的发展经过和前因后果等,尽量运用一些人物原型的语言、典型事例。
(2)对调查的事实作分析。要分析出经验教训,找出原因,指出影响。
(3)说明观点和结论。作者的观点和调查报告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必须客观、正确、恰当。
2.主体的结构。
主体的结构安排,一般有四种类型:
(1)纵式结构。纵式结构是按照调查顺序、时间顺序写出调查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演进过程,归纳出经验教训及客观规律。它的特点是简明单一,条理清楚,内容连贯,有吸引力。
(2)横式结构。横式结构是把调查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或并列的几个部分,进行叙述和说明。它的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说明问题,中心突出,论述较为全面、系统、透彻。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涉及面较广泛,事件较复杂,头绪较多的大型调查报告。
(3)对比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是把两个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今昔、新旧、大小、正反或成败等,使读者作出正确的评价,留下深刻印象。
(4)综合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是将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对比式结构等结合在一起。有的以纵式结构为主,兼用横式或对比式结构;有的以横式为主,兼用纵式或对比结构。
(四)结尾
这是全文的收束部分或称为结束语。调查报告的结尾主要有这几种形式:归纳式、建议式、深化式和鼓舞式。它们提出建议、办法、措施,起到概括文章观点、号召、鼓舞和祝愿的作用。不论哪种结尾都要适合于导语和主体,都要简短有力、耐人寻味。也有一些调查报告在导语与主体中话已讲完,省去结尾,被称为零结尾。
(五)落款
内部使用的调查报告一般在正文后,要写上调查者的名称和完成的日期。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也可署名在报告的标题之下。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要充分占有各种材料
写作调查报告,首先要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调查报告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而且,材料要全面,既要了解历史,又要了解现状,既要有点上的材料,又要有面上的材料,既要有正面材料,又要有反面材料。
调查所得的材料必须能够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调查报告的观点才不会有所偏颇。
(一)材料真实典型
写作调查报告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材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结论的对错,文章价值的高低。材料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在搜集、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必须明辨真伪,绝不可道听途说,敷衍了事。
在调查报告写作过程中,作者还必须考虑选择、使用的材料是否典型。不同的材料蕴含的意义不同,反映问题的角度、程度也不尽相同。典型的材料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在文章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因此作者必须慧眼独具,善于辨析材料的意义,对那些经过艰苦努力搜集而来,却意义一般的材料要能忍痛割爱。
(二)材料、观点相统一
在一篇文章中,观点是灵魂和统帅,是取舍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最主要的依据。而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观点一旦形成,材料就会成为表现观点的支柱。因此说,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在调查报告写作中,单纯地罗列材料,或者喋喋不休地空谈,只能使文章材料与观点相游离,难以做到以理服人。只有观点与材料密切结合,以丰富、典型的材料,鲜明、有力地说明观点,才能真正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实现调查报告的价值。
二、要掌握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要能够获取第一手材料,光有调查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调查的方法和技巧。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如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实地勘查、档案检索等等,这些方法可视情况选择进行。调查的技巧性也是值得注意的,掌握了一定的调查技巧,可以使调查工作变得迅速而有效。
三、要善于归纳和判断推理
写调查报告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律从何而来?它是通过分析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获得的。因此写调查报告,只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才有普遍指导意义。
调查报告不是原始资料的汇编,它要求作者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或者揭露出某一现象后面所隐藏着的问题,或者归纳出某一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写作调查报告要求具备善于归纳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四、要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调查报告主要以叙述为主,同时用一些说明和议论的手法,所以其基本写法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由于调查报告需要采用大量的材料,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不仅仅是罗列堆砌材料,在议论的时候不是空发议论。对材料一定要有所取舍,必须紧扣主题;议论时也应做到言简意赅,文字上力求通俗形象。
例文一:传播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长三角考察报告
10月28日至11月7日,市政府办考察组一行4人,赴“长三角”地区考察,先后到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沿江地区,主要看了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城市。苏州毗邻上海,辖7区5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总人口584 万;扬州地处长江北岸,辖3区3市1县,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南京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城市,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2万;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辖三县两区,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总的来看,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其发展模式,在江苏、安徽两省,乃至在全国,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和启示。录为以下一些方面,以为借鉴。
一、发展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努力
苏州,古代与杭州并称天堂。我们也不能不为其今天的发展和变化而惊叹。统计表明,苏州一个地级市,以占全国0.9‰的国土面积和4.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7.7%的外贸总额。2003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工业总产值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居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现在不用说地级城市,就是副省级城市、直辖市,一般的也难以和苏州一比,特别是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其建设和发展,完全是新的模式。苏州的发展靠什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搞经济研究的同志分析,苏州的发展主要靠三条: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浦东搞开发,大项目到了浦东,中小项目感到在上海成本高,到周边一看,被苏州留住。二是20世纪70~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工业经济的基础。他们那时候形成的四大名品牌,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香雪海冰箱、长城电扇,现在都已经和世界500强企业合资。三是抓住了90年代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在苏州市境内建设了5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像昆山,就号称是“自费开发区”。这三条经验我们感到比较实在,也很深刻。前两条,区位优势、乡镇企业,是他们发展的客观依据。后一条,抢抓机遇,是他们发展的主观努力。对照苏州,思考本市,他们的第一条我们是不容易学到的。实事求是地讲,本市并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讲好听点,是连接东西,讲难听点,是不东不西。就近,没有上海那样的经济中心可以依托,省里的“一点一线”也靠不上。他们的第二条,我们是可以学的。在发展的客观依据上,区位优势不明显(正在改善),其他优势有没有呢?我们觉得,本市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我们已经确立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和招商引资的方略,加快工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就应该以此为依据,打好资源牌,打响资源牌,就像苏州在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依据引进合资伙伴一样。他们的第三条,抢抓机遇的干劲和魄力,是我们必须学的,对看准了、定下来了的发展思路,必须坚定不移,千方百计,一以贯之。
二、借力与招商
借力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双向拓展,大力开展对内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通过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说穿了,其核心就是招商引资。沿江沿海城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敢闯敢冒精神,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抢占了发展先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年以来,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发展不仅没有慢下来,反而呈加速之势。苏州2003年新增注册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分别增长24.1%和41.4%,均居全国首位,他们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又将增长12%。南京今年引进外资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30%。扬州从2001年开始,把招商引资作为总抓手,突出引进国外高科技企业,引资总量连年翻番,2001年只有1亿美元,2002年就有2.4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4.8亿美元,今年引进外资将达到8亿美元。和他们相比,我们的引资总量远远不够,增长速度明显偏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胆,在扩大开放上用更大的力度,在招商引资上下更大的功夫,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与配角
我们去的几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都很好。苏州着力构建“三古一湖”大旅游格局,去年旅游总收入236亿元,接待境外游客81.6万人次,国内游客2350万人次。南京是“十朝都城”,有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玄武湖等著名景点,仅中山陵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有2亿多元。扬州突出人文特色,打“文化扬州、绿杨城郭、明清古城、盐商园宅、江河风光”的牌,提出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亿元的目标。“旅游目的地”,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最高或者最终标准。在旅游者心目中,他们准备到哪儿去,一定有其理由。这里面包括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旅游品牌的问题。那么,本市能不能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目的地?有希望,但确实有难度。这次,我们所到之处,讲到张家界,大家都知道,讲起桃花源,大家都有印象,但是,不知道本市就在张家界旁边,桃花源就在本市境内。这也比较实在地反映了本市在国内旅游市场的状况。进一步发展本市的旅游业,我们可能暂时成不了旅游目的地,但也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必须学会当好“配角”,当好张家界旅游的配角,借势做大桃花源旅游的品牌。就像安徽芜湖市一样,也是优秀旅游城市,但没有叫得响的旅游品牌,他们就提出利用邻近黄山的地利,当好黄山旅游的后勤基地。
四、会展与发展
大力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是我们此次所到几个城市经济工作中的一大特色。芜湖市通过举办旅博会、茶博会、医博会、科博会等品牌会展,不仅搞旺了人气,刺激了消费,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而且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会展名城的效应初步显现,加上其良好的区位优势,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具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苏州市以举办第三届“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打造了一批城市精品工程,完成了环古城风貌保护一期工程,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南京市抓住明年举办全国十运会这个契机,投资1000亿元用于场馆、道路、城市等方面的建设,更在中心赛区新建了一个河西区,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南京市的各大商场还别出心裁,每天安排专车到周边城市免费接送消费者,收到了显著效果,已逐步奠定了其商贸中心城的位置。近年来,本市也承办和举办过“八运会”、“亚划赛”、“糖酒副食展销会”、“名优家具博览会”、“桃花节”、“诗人节”、“柑橘节”等会展活动,我们也尝到了节会带给我们的好处。但相比之下,我们的节会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小,特别是缺乏连续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作用,真正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高标准、高质量举办一些经济节会活动,并努力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品牌。这样,可以提升本市的人气,提高本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
五、城市创建品牌的整合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此次考察中,我们通过城市这一窗口,充分感受了江浙沿海地区的经济之发达、人气之旺盛、活力之强劲。这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高,除了得力于他们突出工业发展,依托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之外,还在于他们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并始终把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比如盲道建设,比如小街小巷整治等等,都围绕满足市民的现实需要来进行。他们和本市一样,通过开展城市创建活动,先后获得了一些国家级的荣誉称号,比如南京、苏州、扬州,就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芜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获得这些荣誉后,他们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把新的城市创建均定位于“生态城市”这一目标。苏州市更是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生态苏州”、“绿色苏州”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的口号,把苏州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绿地率达到3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6平方米。新的“人间天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士落户定居。全市现有7500多名国外专家和港澳台专家、管理人员常住苏州,有1200多名回国留学生在苏州创业。向我们介绍情况的同志说,他们之所以确定“生态城市”这一目标,是因为“生态城市”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能满足市民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更能赢得广大市民的认同和支持。本市过去“四个城市”一起创,成就很大,在创建成功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块牌子中,最受市民欢迎,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还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创建卫生城市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民能直接享受创建的实际成果,因而,在创建问题上形成共识,给予了支持,使创建活动变成了市民的自觉行动,这几年的复检也顺利过关。因此,在新的城市创建活动中,我们不妨借鉴南京、苏州等地的经验,把正在创建的“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这几个牌子整合一下,着力创建目标更加集中、人本观念更浓、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大的“生态城市”,早日把本市建设成适宜投资者兴业、适宜旅游者休闲、适宜居住者生活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家园。
六、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从去年开始,我们市政府连续两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大会上作出公开承诺。从实施的情况看,由于这些事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普遍受益,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我们这次到南京、扬州等地,他们也把为民办实事,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了解详细情况之后,觉得很受启发。一是事项比较具体。像南京,他们办实事主要面向农村。一共有八项:农村低保、大病统筹、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网络、危旧房屋改造、改水、村级公路水泥化、危桥改造、农村税费改革。扬州针对城市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实施“831”工程,即家庭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在扬州城区居住10年以上的城市居民,由政府统一安排住房,其价格仅相当于市场售价的1/3左右。二是指标比较简便。他们办的这些事实,都有明确、简要的指标设置,便于操作,也便于考核验收。三是时限比较合理。南京的八件实事,明确承诺在三年之内完成。这样,分为几个阶段组织实施,系统性比较强。为民办实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应该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长期坚持下去。借鉴南京等地的做法,今后我们在办实事的过程中,事项的设置应尽可能地向社会底层、向困难群众倾斜,究竟设置哪些项目,可以组织公开的问卷调查;指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实际承受能力,办一件,就要成一件,真正办出实效;时限的设置有些项目也可以定几年,分年度、分阶段组织实施。
例文二: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国出租车行业发展调查
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城市出租车司机还是一个高收入阶层。来自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出租车从业人员约200万人。然而近几年,一些城市不断发生出租车司机停运事件,出租车行业从昔日的香饽饽变成了今天“烫手的山芋”,成为困扰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棘手问题。出租车行业到底出了哪些问题,症结何在?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一、“经营权”利益之争成焦点
出租车行业刚刚起步时,只要有钱买车,到有关部门办个手续就可以上路营运,经营年限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营运一度十分赚钱,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开始将出租车的经营权看成是“城市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地方开始规定出租车的经营年限,并通过拍卖等方式收取经营牌照使用费,到期重新拍卖。这样,围绕“经营权”的利益之争成了一些城市出租车车主停运的主要原因。
福州市的情况具有典型性。1992年之前,福州市的出租车一直没有正式纳入行业管理。1992年后,福州市将出租车纳入行业管理,规定当时的出租车车主交2万元经营权使用金,并挂靠到9家出租车公司,但车辆和经营权实际上都是个人的。当时并没有规定经营权使用年限。福州市目前3745辆出租车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有2203辆。2001年7月,福州市出台《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和《客运出租汽车经营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对经营权年限作出规定:经营权一直没有转让过户的经营者,自缴纳经营权使用金之日起满10年无偿收回经营权; 1998年以前经批准转让过户的经营者,自受让之日起满10年无偿收回经营权; 1998年后(含1998年)未经批准私自转让的现有经营者,按其申报登记,自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属实的受让之日起满6年无偿收回经营权。记者采访福州市出租车司机时,他们认为,市里出台的相关办法实际上等于从他们口袋里将钱掏走了:一是原来市政府批准他们经营出租车,并没有规定经营年限,这实际上是一种合约,现在突然规定经营权期限,这是一种违约行为;二是有900多辆出租车在此之前进行过私下转让,都是按经营权没有期限来评估价格的,连车带牌最高交易价达47万元,最低的也有28万元,按规定这些车主6年后就要被收回经营权,车主损失惨重。为此,福州市出租车车主多次停运,要求给他们一个公道的说法。不少福州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经营权是出租车的命根子,一旦被取消就等于损失几十万元。
司机收入为何“越来越少”?出租车经营逐渐纳入行业管理后,一个有驾驶执照的人想开出租车,必须到出租车公司承包经营,向公司交承包费、管理费,并自己负担各种税费。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发达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租车司机的负担却越来越重,盈利空间越来越少。深圳市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现在要承包一部出租车,至少要交纳以下费用:每月向出租车公司上交13000~14000元不等的“租金”(包括保险、税费等);上交“承包费”,一包5年,一般承包费16万元,风险抵押金6万元。深圳市现有8000辆营运的出租车,一般一部车一月的营业额是18000元左右。扣除租金、汽油、维修等费用,一部车一月可以收入4000元左右。但这并没有将“承包费”的前期投入折算进去。一名出租车承包者告诉记者,他在老家借了20万元到深圳包车,由于是民间借贷,一个月的利息就要几千元,到深圳来开出租车等于是“义务打工”。记者了解到,现在承包经营出租车的司机中,如果一个月下来“顺顺当当”,没有被罚款或者被扣车,深圳市出租车司机一般可收入3000元左右,厦门市可收入1500~2000元,北京市收入2000元左右。这些收入在所在城市都属于中下水平,和司机们的劳动强度不成比例。
出租车还是一些职能部门眼中的“唐僧肉”。去年9月,厦门市政府出台有关规定,让所有出租车司机都要安装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每个月交100元使用费。此举引发全市出租车司机不满。记者在厦门市采访时,一些出租车司机认为,装不装这种系统是自愿的事情,这种行为是政府有关部门利用自己强势地位的“强买强卖”行为。
杭州市出租车司机向记者罗列了市交通局运管处从他们身上“变相赚钱”的多种手法:①出租车司机衣服统一定做,高价售出;②统一办理保险,不到运管处办理保险就不给发票(而谁都知道,保险是有回扣的);③各种各样必须参加、指定地点的培训;④出租车顶灯加价售给出租车司机;⑤出租车还必须无偿做车体广告。一些司机这样说:“凡是有利可图的服务项目,运管处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
二、行业“两大脱节”现象
记者在经济发达地区采访发现,城市出租车行业存在“两大脱节”现象:
(一)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脱节
近几年,城市出租车从业人员来源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本地户籍人员为主转向外来人口为主。以深圳为例,全市约2万名的出租车司机,绝大部分来自于湖南省、江西省和东北地区。北京市规定出租车司机必须有北京市户口,但许多司机来自于郊县。这些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关系,并不是规范的劳动关系,而只是“承包关系”。司机实际上不是出租车公司的员工,而只是承包出租车公司的车进行营运。他们一直致力于让出租车公司和司机签订劳动关系合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进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公司图“省心”。深圳市的出租车公司除了每个月两次的安全例会外,司机很少到公司去,出什么事公司也基本不负责任。二是公司图“省钱”。许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基本上都没有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出租车公司为此省掉了一大笔的开支。
(二)政府收益、公司收入和出租车司机的实际经营业绩不挂钩
政府部门和出租车公司旱涝保收,全部的经营风险都转嫁到出租车司机身上。对政府部门而言,通过经营权拍卖,以10年经营期限为例,一部车的经营权一般可以拍卖20万元左右。记者调查得知,大部分城市对出租车的收税采取“定税”的办法,不管出租车司机挣多少钱,政府的税收都是一个常数。
对出租车公司而言,他们的收入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挂靠管理费”。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名义上是公司所有,但相当部分都是私人产权,这些私人车辆按照规定必须挂靠一家公司,出租车公司每月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二是经营权转让费。出租车公司通过竞拍等形式从政府部门取得经营权后,再加价转让给出租车司机,赚取一定的差价。三是承包租金。如深圳市一部出租车一个月的租金约13000元(包含代交的各种税费)。
显而易见,在出租车的各个经营环节中,相当一部分的利润都被出租车公司拿去了。据厦门市有关部门测算,目前该市出租车公司每个月可以在每辆出租车上获取收益5000~6000元,而且出租车司机固定上交公司的各种费用还在增多,出租车司机每月的收入也从以前的两三千元降到现在的1600多元。
三、制约出租车行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出租汽车客运已成为我国道路旅客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体制、管理方面等原因,也带来新的矛盾。一些地方在出租汽车管理上的差异和壁垒较为突出,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制约出租车行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职能交叉,行业管理效率不高,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出租车汽车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虽然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出租汽车划归一家部门(大部分是交通部门)管理,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出租汽车仍然是“双重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行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出租汽车经营者对多头管理、重复发证、高收费反映强烈。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导致管理分割、运政执法不能到位,市场混乱,行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出租汽车经营权的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加强出租车运力调控,纷纷出台了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转让的规定。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运力调控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借机敛财、程序不合法、有偿使用费过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罢运、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发生。
(三)出租汽车管理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出租汽车的管理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法规。地方上制定有关政策和规章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
(四)出租汽车公司与驾驶员的经济关系不规范
目前出租汽车公司大都与驾驶员签订了合同关系,但不少合同很不规范,往往对公司有利,对驾驶员不利。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在承担风险方面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出租汽车经营风险全部由驾驶员承担。一些城市的出租汽车公司管理员收取的管理费过高,而提供的服务却很少,企业管理基本流于形式。个别出租汽车公司和驾驶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五)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经营主体多、小、散、弱
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出租客运企业的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经营程度比较低,具有品牌意识、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力强的大型企业很少,明显滞后于道路运输行业的其他企业。
(六)运输车辆结构落后
从整体情况看,我国出租汽车行业的科技含量较低,车辆、装备水平和运力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仍然以“面的”、微型车为主,车容车貌和卫生状况较差。安全运营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从业人员素质低,欺客、宰客和行车事故时有发生。
四、行业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下发文件,加强监管,确保协商结果得到尊重和落实。具体做法为:
(一)建造三方满意的“利益平台”
城市出租车作为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亟待建立起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体现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这一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参考目前各地正在建立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起政府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之间的“三方协商机制”,对三方的利益分成进行协商谈判,确保各方利益都得到合理体现。
(二)亟待加强对司机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权益
彭寿华是深圳市通发出租车公司的司机,他告诉记者,深圳市的出租车公司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工会,一些建立了工会的公司,工会会员也大部分是公司管理人员。以每年的车辆保险来说,大家明明知道公司可以从中拿一部分回扣,但这种不平等的现状至今无法解决。记者为此采访了深圳市总工会工交工会主席段心清,他告诉记者,深圳市总工会也考虑过在出租车行业建立工会组织,广泛吸纳司机参加,所以政府要切实成为培育和引导出租车产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三)要合理让利于民,建立和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福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处长徐晓龙提出三点看法:首先,“经营权”到底值多少钱?这是困扰政府部门的大问题。从理论上说,拍卖是最公正的一种形式,但反过头来看福州市2001拍卖的270辆出租车的经营权,拍卖价格被抬得高了:经营权期限8年,270辆出租车经营权最高的21.4万元,最低的也有20.3万元。政府部门收走了5400多万元钱,但由于竞标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出租车市场的变化,这部分车现在要想赚钱比较困难。一辆出租车背后常常牵扯到两三个家庭,如果赚不了钱,他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其次,在对经营权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让利于民,不是经营权卖价越高越好,要通过制度设计让经营者有钱赚,对政府来说,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更好培育和促进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