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审题与文体确定
情境导入
吴明期末考试时,看到的作文是一则材料,要求自己拟题,文体自选。可吴明看到材料后一脸茫然,不知怎么办。不知道出题者的意图,也拿不准用什么文体。吴明究竟遇到什么难题?现在请大家看材料——《超车道》。
例文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例(一)超车道
高速路上之所以车辆能高速行驶,关键在于车道的设置。现在中国的高速路一般设计有“行车道”和“超车道”。任何车辆一般应在“行车道”上行驶,当需要超行时,才可驶入“超车道”,但在超越前面车辆后必须立即回到“行车道”,以保证其他速度更快的车辆超速前进。只要“超车道”通畅,这样整个道路上的车辆都可以按自己的最高速度行驶。
请以“超车道”为话题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分析:
1.“超车道”实际上是为高速公路上速度更快的车辆设置的专用车道。生活中也应该有“超车道”。要不然,若大家都挤在一条道路上,快的快不起来,急死人;慢的心安理得,慢慢摇,反正有人陪着。这是不利于发展的。
2.从学校教育来说,也应给某些特长生开辟一条“超车道”,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他们的快速前进也会给普通学生以表率,带动其他学生。
3.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结论:从以上任何一点谈都可以。写议论文比较利于发挥。
例(二)
《发生在中考前夕的一件趣事》审题与文体确定
分析: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2.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3.取材的范围是中考前夕的事。
4.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5.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结论: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这件事必须是中考前夕发生的。写成一篇记叙文。
能力训练
活动一
阅读下面材料,审题并确定文体。
大雕塑家罗丹晚年醉心于手,留下了许多手的独立创作,以致后来的雕塑家,把“手”发展成独立的、宏大的纪念碑。但当他的学生指着巴尔扎克塑像上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赞叹说:“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这么一双奇妙的手!”罗丹怔住了。猛然,他操起一把斧子,朝那双手砍去。他对发呆的学生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不属于雕塑整体了。记住,没有任何部分比整体更重要。”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塑像上的手?
2.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手”与整个雕像是什么关系?
3.如果以《奇妙的手》为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4.你想选用什么文体?
活动二
《春》的审题与文体。
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写春景,可以写些什么?
2.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什么含义?
3.春天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给人怎样的遐思?
4.找出一些写春的诗句、文章片段。
5.诗、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你打算选什么文体?
活动三
根据下面的材料,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进行审题并确定文体。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主要写自己的,还是写他人的?
2.你最喜欢哪几本书?
3.哪本书对你启发最大,为什么?
4.如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为主题的文章,你选用什么文体?该如何思考?
写作指导
审题
一、概念
审题,就是写作文之前仔细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看到作文题目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然后立意。
审题清楚了,确定了主题,文章就有了灵魂。审题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审清题目是准确立意的基础。
二、审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概念的内涵,误解题中的概念
如以“热”为话题作文,假如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就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二)忽视背景语的指向,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如能力训练中的“活动三”中的“你与书的交往过程”,如果写的是他人的事就不行了。
三、审题的技巧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组词拓展法。如2005年北京卷的“说‘安’……”,用“安”来组词,除“安定”、“安全”、“安宁”、“安逸”外,还可以组成“安稳”、“安静”、“安康”、“安乐”、“安好”、“安泰”、“安详”、“安邦定国”、“安居乐业”、“安如泰山”、“安营扎寨”……这样可以启发我们寻找新的写作角度。
2.造句扩写法。我们可将标题或话题中的词或短语扩写成句子,打开思路。有个作文题,要求谈“出”和“入”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做学问要讲究出和入”,“看书要注意出和入”,“人际交往要注意出和入”,“观赏景物要学会出和入”等。
3.同步审视法。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目瞥一眼,就能决定写什么、怎么写。如写《发生在中考前夕的一件趣事》。
4.化简因素法。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可用较短的时间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树木·森林·气候》、能力训练中的“活动一”等。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的技巧
1.明确内容指向。话题作文的特点就是开放,它给考生写作提供广阔的驰骋空间。但话题作文也存在限制,只是这种限制是一个松散的约束。但在作文实践中应高度重视这种松散的约束,不能视为无约束,不明确其中的内容指向,从而造成偏题或扣题不准确。
2.比较话题内涵。如何准确理解命题所规定的写作内容,比较适用的方法就是:善于拿类似的话题进行比较辨析。例如“活动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材料强调的是没有任何部分比整体更重要,所以不能被表面的“手”所制约。
3.紧扣写作要求。话题作文的命题往往在材料与话题之后辅以相关的“要求”或“注意”。除了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之外,在审题时还要避免“要求”或“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尽量能够使自己的作文切合命题者的要求。如“活动三”中的“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这样的语言。
4.围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思维的一个出发点,从这里出发可以有许多条道路可供选择,沿途景色斑斓,风光旖旎,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有山色空濛,有波光潋滟,而且这些风景只有特色不同,绝没有优劣之分。选择的过程,就是联想的过程,恰到好处的联想对确定写作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确定文体
一、概念
选择文体,即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最适宜表达主题的文章体裁。
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人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二、确定文体的要求
1.根据任务选择文体。如果已经明确规定文体,就应该根据题的要求而做。
2.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如例文分析例(二)《发生在中考前夕的一件趣事》。
三、确定文体的技巧
1.认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有的人性格开朗,激情洋溢,喜欢影响他人,适合选择开放性的文体,如开门见山的议论文、演讲稿等;有的人性格文静,波澜不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适合选择自我倾诉的日记体;有的人才华毕露,咄咄逼人,而又洞察深刻,适合选用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有的人善于叙述,长于交谈,适合选择娓娓而叙的记叙文或推心置腹的书信;有的人想象丰富,善于虚构,则宜选用亦幻亦真的寓言、童话或微型小说;有的人天性严谨,循规蹈矩,适宜选择传统思路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人天性诙谐,嬉笑成文,则宜选用幽默小品。如能力训练的“活动二”的《春》。
2.根据自己的材料掌握情况。如果一个题目几种文体都可以,那就选择自己材料丰富的文体。
3.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爱好或思维方式。如有些同学逻辑性较强,可考虑选择议论文;有些同学情感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采用记叙文体,或写出更具有文学性的抒情散文、诗歌、小说、寓言故事等。
4.选择有把握的文体。选择某一文体,不能强求,自己没有把握、不熟悉的文体或格式不要采用。
5.对于诗歌体裁要慎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诗歌要求凝练精粹,二是对写作的技巧要求较高。
评估检测
一、对题目《师生之间》审题并确定文体。
二、根据下列材料,以“跑的体验”为话题,审题并确定文体。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何人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审题并确定文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