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

时间:2023-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1.古代文论对写作思维的认识与描述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心思为谋,集札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自从20世纪80年代写作思维学概念提出以来,写作思维学理论建构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探讨阶段、发展阶段、收获阶段。

第一节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

1.古代文论对写作思维的认识与描述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心思为谋,集札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心思为谋,就是对思维活动的认识。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对这种写作思维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后来,陆机《文赋》也进一步描述了写作思维现象的整个过程,“其始也,皆收视返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总之,古代人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到写作思维是内心对写作的一种谋划思考。

第二,认识到写作思维与写作者的情感、志向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认识到写作思维过程就是对物、意、言进行刻镂描述。

可以说,古代文论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已经相当清楚,但是,没有系统化、理论化,只停留在感性描述的层次上,后世未能深入发展。

2.现代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

2.1.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

最早提出写作与人的内心思维有关的是叶圣陶,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1]后来写作理论界就沿用了“思路”这个术语。刘锡庆的《基础写作学》中解释说:“思路即思想前进的轨迹——在文章表述上的一个显现。”[2]这就把思路看作是思想活动,是思想活动的路线。直到吴伯威在《基础写作教程》一书中,才把思路和思维等同起来。他解释说:“思路是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轨迹(路线)。它是一种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的运行轨迹。”[3]最后,朱伯石主编的《现代写作学》中指出:“从客观事物到一篇文章,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活动。”[4]由此,他正式提出“写作是思维的艺术”。至此,写作思维的问题就被提到写作理论建设的显著位置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它标志着写作理论研究由传统的对文章外部形式的总结转向对写作主体内在机制的探索。

2.2.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

写作思维理论研究,直到全国思维科学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后才真正受到重视,全国各个高等院校的写作教学纷纷引进写作思维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写作思维规律的探索,各种写作思维新观点不断出现,写作思维理论不断完善,到21世纪初,写作思维理论体系终于建立起来了。

自从20世纪80年代写作思维学概念提出以来,写作思维学理论建构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探讨阶段、发展阶段、收获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写作思维学理论探讨时期。自从毛泽东给陈毅谈论诗歌的信里说诗要用形象思维的观点发表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维学、艺术思维学先后问世,但是写作思维学至今未有系统的理论面世。从刘锡庆先生的“双重转化”到朱伯石先生的“三级飞跃”,再到金长民、林可夫的“三重转化”,写作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写作思维存在现象,所提出的写作思维规律基本上是借鉴苏联的文学思维理论,这一时期写作理论界主要从事写作的静态思维规律描述的奠基性工作。

第二阶段,是写作思维学理论发展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写作思维学的探索进入到了写作思维的动态规律的揭示,从颜纯钧先生的“写作行为”到马正平先生的“写作智慧”,写作思维学探索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获得了一种动态思维规律的理论奠基。正是这种有关于写作思维的静态规律和动态规律的整体性奠基,才迎来了写作思维学对写作的文化本质和人性规律的艰苦探索,这一探索方向和探索成果,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已经大大的超过写作思维学本身,而具有了人文科学的整体性质。高楠先生的《写作思维三题》一文对“写作思维场”的研究,使写作思维研究进入到对写作的文化本质和人性规律的探索。思维场理论使人们意识到写作思维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现象,而且是社会整体因素的综合反映,需要对写作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与此同时,张伟德先生随后展开了对写作的“书写本体论”的探索,引起对写作的人类起源的思考,从而把写作研究的笔触伸向了“人类生存书写与被书写”的领域,打开了写作与人类生存文化之间的秘密通道,展开了对人类生存行为动力的艰苦探索,这些研究,应该说是对人类写作的思维本质的哲学思考。于是,写作思维学研究终于迈出了狭隘的、浅表的探讨写作规律的思维模式,而发展到对写作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初步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思维学蓝图的描绘。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是写作思维理论体系建构、收获成果的时期。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探索、试验、教学,进入新世纪,写作思维学理论到了收获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写作思维理论成果有马正平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段建军、李伟的《写作思维学导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是目前系统建构写作思维理论体系的两部专著,当然还有其他关于写作思维学的理论,特别是写作思维场的理论,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

2.3.马正平的写作思维学理论

马正平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先后提出了写作文化学、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概念和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训练体系。

在思维学领域,他对传统的思维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反思,将思维的定义从反映认识拓展到认识、创构和应对,并揭示了艺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操作化原理和思维模型。

他按照这种理论,把写作思维看作是“以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为目的、理想、动力,以策略思维(协调与对抗)为‘调控器’的,以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到文本思维(渐进与平列)转换的书面言说过程。”[5]

什么是赋形思维?马先生认为,“所谓‘赋形思维’,就是写作者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立意(思想、情感、氛围、性格、特征、信息)的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写作行为中所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6]《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就是以赋形思维即重复与对比作为训练的目的、理想与动力。他举了一个例子。散曲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前面一句有三个意象重复,而两句之间是一种对比关系,它们通过深层次的重复与对比,达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深层结构,使审美的主题、立意、感觉、感受得以充分表达和外化。

经过深入思考和探索,他提出了好文章均遵循一个看似平淡、简单,实则效果惊人的“重复”、“对比”原则。他以此作解剖刀,破解古典文论中“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基因、奥秘,提出“起、承”是“重复”的思维操作模型,而“转”则是“对比”的思维操作,“合”又是对“起”和“承”的重复思维。

“策略思维就是所谓的‘智能’或思维的智能。”写作是智慧的表达,这种智慧通过协调、对抗、戏仿三种应对方法,达到写作目的。

什么是路径思维?马先生认为,“路径思维是(分析与综合,尤其是分析)重复对比的具体化、途径化,亦即文章的思维展开、材料生成、构成生成、语言生成的操作技术。”[7]

总起来看,马先生的写作思维理论主要是从赋形、策略、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的,对写作思维的探讨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人们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和操作。

在提出写作思维的同时,马先生又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理论,所谓“非构思写作”,“就是指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控制生成性文章立意、文章结构、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自觉化生长过程。”[8]这个定义有两个关键词“模型”与“自觉化生长”。这里,“模型”一方面是来自写作经验,另一方面来自古代写作理论的再阐释。“自觉化生长”则不仅神似于古代写作理论中的“凝虑”、“神思”、“运思”,更意味着一种现代人所渴求的自在的写作状态、生命状态。而后者的含义才是“非构思写作”的微言大义:“非构思写作”就是让写者在思维的立体模型的隐在引导下,感受现代社会缺失的自由之境,并同时避免后现代主义的后果——放纵自由。说得更确切一些,“非构思写作”追求的是一种符合传统中国人理想人格的秩序自由即“自觉化生长”。“非构思写作”抓住了写作“立意——行文——修改”环节中,语言自组织、自生长、自纠缠、自参照的精神生命胚胎进程,展现、描绘、揭示了写作过程的自然生成规律。

由于“非构思写作”来自对写作思维模式的全方位模式化的演化,因此,他的理论追求强大秩序感的创造,指向写作者身心自由的语言运动。

马正平写作学从强调“写作即思维”、“写作即思维模式操作”——技术生成的层面,到他返还写作的“非构思预定”、“非思维预定”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从毕加索的随机创作、尺度多变以来,绘画界出现了“非构思”绘画的开端人物——达达主义创始人杜尚,他用尿盆——这个现成品倒挂在法国画展大厅,惊动了人类整个艺术概念的不倦争吵,最终形成大量的人类行为艺术、环境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等“非构思写作”的人类行为语言、物体语言、身体语言、精神语言等等突破。音乐中的“无调性”,戏剧、电影中的无剧本即兴拍摄,演说中无底稿无准备的即兴慷慨,诗中的反诗,后现代雕塑建筑中的随机性与自然人工的一体化变奏,文学创作中的西方意识流、超现实,及中国“非非主义”诗歌等等,究其本质,都是“非构思写作”理论原创的意识背景和发生前奏。

马正平认为“构思论写作”的概念、理论,是20世纪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把我们汉语灵肉生成的形象本体和诗意本体深深压抑,使我们的精神、思想、观念、人格、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标准等等萎缩在政治意识体制的局限之中,被动地勒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疆域、思想范畴和意识空间。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力和整个汉语写作的诗意存在力,深深被殖民文化消解、遮掩,很难出现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实际上,他的“非构思写作”理论主要在于突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要求写作者自由自在发展心灵世界,表现心灵世界。

马正平写作理论系统庞大,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是,往往涉及的问题越多,也就越容易出现矛盾。像古人所说,“文足”的不足和“辞达”的不达一样,人类任何最精彩的个性理论原创的最精彩之处,恰恰不是它的天衣无缝和圆满无漏。马先生现代写作思维学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写作思维智慧与非构思写作的矛盾。写作思维本身就是人的思维理性的表现,是人类创造意识的表现、赋形,也可以理解为完形,这个过程需要思考,需要构思,需要理性。而马先生一方面认为写作思维需要策略,另一方面又认为非构思,顺其自然,这样就使自己陷入一个自己设置的矛盾之中。

其次,马先生对构思写作理论的批评,缺乏充足的理由。例如他把构思和表达归结为“反映论的过程观和方法论”,显然有些简单化。因为,任何一个有过较长篇幅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不论把写作看成反映还是表现,都需要通过构思来序化写作内容。写作不是自言自语,是向他人进行的对话活动,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讲话,必须讲的有头有序,让他人明白。要让他人明白,必须站在他人立场上对自己讲的东西进行一番反思,写作者如果不顾读者的感受随便乱写,读者完全可以由自己的性子撇开作品不看。写作思维本身就是构思,非构思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写作思维。任何模式或模型思维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可能自然运用,都需要人的思维选择和判断。

马先生的写作理论本身是发展变化、不断扬弃的过程,从思维技术到思维艺术,从构思到非构思,从应用层面到哲学层面,他的研究趋势是越来越远离写作实践,理论越来越宏大,实践效应越来越微小。他的不足恰恰就是他前进太快,扬弃太快,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还来不及全面展开和论述,就已经飞向下一步更先锋的概念和更大胆试验的阶段。其中有一种自我解构的现代性自悖品质和自我生成的矛盾限制。问题在于,作为教育理论原创则应有更大幅度的饱和试验,对写作当下状况应有更大幅度的介入、参与。

第三,马先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把完整的写作思维分解为赋形、策略和路径三个方面,破坏了写作整体思维过程。其实,这三个方面在思维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思维过程。马先生对于写作思维过程缺乏综合性阐释,就像传统写作学把写作割裂成“主题”、“结构”、“语言”等“八大块”一样,赋形、策略和路径把完整的写作思维过程割裂成各自独立的思维活动,难于让写作者整体把握。如果作为单项训练,这种理论适合于训练,但是,如果要完成整体写作任务,那么,这种思维理论就会使写作者无所适从,是赋形问题呢,还是策略问题?是文本问题呢,还是路径问题?

我们认为,不论是何种写作,文学的,还是实用的,都是人类理性智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综合智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思维抽象到语言具体的过程,需要整体把握,分解只是为了更完整的阐释,而理论需要系统化,也就是说,需要展示思维的完整过程,按照写作思维实际运行的过程来建构写作思维理论,这样,才能让写作者正确理解写作思维的规律,从而通过正确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实现写作质的飞跃。

2.4.高楠、杨文丰的写作思维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辽宁大学的高楠教授在《写作思维三题》一文中,提出了写作思维场的概念。他认为,将写作思维场作为写作思维的心灵“整体性”即写作者的“心理生活空间”来理解,这种思维场以非直接的作用方式影响与制约着思维的展开。高先生的写作思维场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马先生写作思维理论的不足,因为他意识到写作思维是一个整体精神生产行为,只有综合各种思维因素,整体阐释,才能解决写作思维的难题。

但是,高楠对此问题只是提出,没有详细展开论述,而其后,杨文丰的论文《“写作思维场”论》(《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讨。

杨先生在论文中指出,“场”原是物理学概念,是指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把思维确定为:人脑对现实的概括、间接地反映;这种反映借助词而实现,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这种反映是和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及其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写作是写作主体按照写作思维进行的系统活动,是写作主体各种思维相互作用及其定向运动的活动。我国知名的思维学学者陶同教授指出:主体大脑贮存的种种信息是通过生理的物质和能围绕统一的思维线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脑中任何一种思维的闪现都是思维场中种种因素共时性运行的结果。具体来说,写作思维活动中主要存在四种相互作用:一是思维与知识、经验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写作是创造性活动,写作思维必然会涉及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及写作经验,也得考虑与当时已有的写作经验和理论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手法和途径去实现等等。二是写作思维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写作活动是多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其间,至少有两种以上思维会发生相互作用。三是新信息进入思维领域之后,即使不是和所有思维起相互作用,也会与至少一种思维产生相互作用,如对其接纳或拒绝,限制或交流,左右或利用等。四是任何写作新思维都产生于或离不开各种相互依存的思维群整体,因为,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指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以及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这就是场论的基本主张。写作思维场也有这些基本特征。首先,写作思维场存在于大脑这一空间区域;其次,写作思维场内各思维之间,思维与知识、经验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排斥和交融等作用;再次,写作思维场也存在着能量、动量和质量,写成的文字是它们转化为实物的标志。写作思维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写作主体的表现得到形象的昭示,如,诗人写诗时的迷狂、激动、速度及顺畅程度等,便是写作思维场能量大小的表现。物理场中的动量与速度有关,其方向就与运动的方向相同。写作思维场是具有思维流向和思维速度的场。写作思维场的流向,即是思维的指向,思维的速度则表现为写作思维的效率。写作思维场的质量,可看作是写作思维场效应的质量,它也可外化为写作的质量。

确立写作思维场,并不否认个体思维对写作活动的影响,而是将写作活动中的各种思维置于一个客观上存在相互作用的综合环境,即场之系统中去考察。在写作思维场这个系统中,若没有个体思维的作用,也就没有各个体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也就没有了超个体的整体写作思维场了。

最后,他给写作思维场下了一个定义:写作思维场,是各种思维、信息以写作为目标指向,共时空性地产生相互作用、整合,从而产生出整体效应的动态功能系统。

写作思维场以场的形态存在,是由基础与信息场、发散思维场和收敛思维场三个子场构成的复合场。各子场由本身的构成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各子场的内涵及与写作思维场的关系如下:

基础与信息场主要由写作主体的资质禀赋、观察力、兴趣、情绪、意志、气质、生活经历以及知识等要素构成。知识隶属于信息。其中知识又是一个由经验、理论和方法构成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体系。师承关系等也归入这一体系。写作主体的知识结构,作为中介,对写作思维场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指出: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缺乏与写作指向有关的知识,等于缺乏思维的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使思维继续进行;反之,知识越丰富,思路就越灵活,判断也就越准确。可见,知识又是使写作思维场有序性进行的基础和保证。情绪则可以通过智力因素间接地影响写作。“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内心体验,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能够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事物,容易记住。情绪愈丰富,写作思维场中的想象就愈活跃。基础与信息场基于本身各构成因素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呈现动态变化性。写作主体在时间序列中因受时代氛围、教育等的影响,会推动基础与信息场的重塑。基础与信息场和写作思维场及其他子场之间,亦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动态变化,在动态变化中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写作活动。

基础与信息场对写作思维场的贡献主要是基础作用,而要使写作思维灵活,新思想层出不穷,则不得不依赖于发散思维场。发散思维又名辐射型思维,它围绕某个问题沿多个方向想开去,以求寻找尽量多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新方案。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灵感、直觉、假说等,它们是发散思维场的构成因素,互相作用、影响、交融。一个写作题材进入写作思维场,写作主体为了确定是否值得写,它既可产生直觉判断,也可产生假说或想象活动;假说之中又同时有想象和直觉在相互作用。正是这些发散思维方法的相互作用、影响和交融,构成了发散思维场。发散思维场根据各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和运动,构成了自身的内部运动。发散思维场的能量、动量和质量,都体现在所产生的思路上。发散思维场最大的特点和功能在于善于冲破思维定势,能积极、主动地开拓出新思路。

收敛思维场由各收敛思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产生。常见的收敛思维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收敛思维是纯理性思维,它的产生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有了发散思维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思路,收敛思维场才可进行扬弃、评价、选择、提炼、组织和确认。

复合型的写作思维场中的三个子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其相互关系可由下图表示:

img4

基础与信息场既为发散思维场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收敛思维场的决策预备了信息等水准和条件,起着基础场的作用;发散思维场既是收敛思维场的前提,也对其他两子场起到影响、促进等作用。发散思维场起着“思维发生器”的作用;收敛思维场既是写作思维场的“决策机关”,也对其他两个子场起到影响、促进等作用。三个子场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不仅构成了写作思维场,也促进着写作思维场的演化,并产生出场效应。

杨义丰界定了写作思维场,并且概括出了写作思维场的五大特点和效应,即意向性、整体性、能动性、混沌性和跃迁性。可以看出,写作思维场给我们建立写作思维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因为,思维不仅是个体的独立现象,而且是整个社会场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在思维场中,才能正确理解思维的合目的、合规律性。

但是,写作思维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完成信息的组合和改造,场效应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写作行为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才能解释场效应。同时,思维场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思维现象,而是社会思维场与个体思维场交互作用的现象,在写作思维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发挥作用,只有在动态思维发展过程中,揭示出相互联系的规律,才能使写作思维场理论在写作思维学建构中产生特定的作用。

2.5.写作思维过程理论

我们看到,写作思维场理论克服了把写作思维割裂成不同部分或方面的弊病,从思维运行整体来考察写作思维现象,这样,就能够把写作思维的复杂性、综合性、创造性凸显出来,系统展开,完整把握,有利于写作者全面理解和掌握。但是,写作思维不是一个静态场,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需要综合把握其由开始到结束、由浅入深、由触发到完形的系统过程,每一过程都是一个思维场,都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汪圣安教授认为“思维有三个基本特点:其一思维是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认知。其二思维是一种过程。其三思维是解决问题行为中的指向,是指向解决问题的”[9]。我们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探索写作思维系统过程,把写作思维过程分为触发、继发、完形三个阶段,并且把这一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揭示出来,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阐释写作思维活动。

我们认为,思维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又是为人的实践服务的人脑的机能,这种机能随着人的实践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认识人的思维必须结合人的实践活动。所有的理论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思维的理论也只有和人的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表现活动,也是体现并且提升人类思维智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历史中形成了人类写作表现思维的特点。掌握这种思维规律和特点,才能正确从事写作活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写作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适应信息时代的能力。过去,我们对写作总是从形式方面进行研究讨论,没有意识到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所以,指导写作的理论未能发挥应有的效应。人是智慧的动物,人的智慧就在于人不仅能够认识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生活,而且还会描述自己的社会生活。在这个描述过程中,人的思维就发挥出一定的能动作用,不仅单纯地再现社会生活,而且对社会生活进行想象变形,使其打上人类趣味、理想的烙印,合乎主体人的生存目的,这种描述给人类指出一种希望,带来一种鼓舞,赋予人类生活一定的意义,于是人生追求就变成一种价值追求。所以,写作就是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思维运用语言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活动。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但是,对这门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思维理论教条地当作知识来传授,没有结合写作实际过程来运用思维学理论,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具有实践效应的写作思维理论。这样,就导致有些人认为写作思维研究是没有出路的,而且已经过时了。其实,这种浅尝辄止、见异思迁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写作思维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创造的。

我们只知道写作需要训练,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的训练。人的思维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才能使思维系统化和规律化,在写作这个过程中,写作思维需要训练,只有在训练过程中,写作思维理论知识才能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看,写作思维加工的对象就是信息,而且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知识,生成知识,传播知识。知道写什么?需要思维者认识这些信息的内在规律性及相互联系;知道为什么写?不仅仅是知道这些信息的形成,而且要知道这些信息能够发生什么作用;知道怎样写?这既需要训练写作的基本技能,也需要训练思维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什么地方获得我们写作需要的信息?这就涉及现代意识和信息意识以及情报意识,需要动脑筋思维。写作思维过程显示了知识的完整形成过程和价值取向。

今天,几乎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它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一种新类型的,且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写作既是生产新的知识和信息,也是重新分配和使用知识和信息。从这个角度讲,写作就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写作是知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说的,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读写的规则和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

写作思维的触发、继发、完形的基本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发展和完形构想的规律,也体现了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以概括所有的写作活动。

写作思维过程,涉及写作思维的内在品质与个人人格修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写作思维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涉及思维的外在对象,而且涉及主体内在个性心理、人格意志、情感世界、语言、人生观、审美理想等等问题。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反思,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对写作思维的规律和过程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描述。

纵观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思维理论体系之所以难以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其根本原因就是写作思维理论脱离写作实践,没有意识到写作思维是在写作活动过程中产生、发展并逐步丰富完善的,没有写作活动过程,就不会有写作思维,而写作思维的形成,又丰富发展了人类的写作活动过程,使之更严密,更准确,更符合美的规律。因而,要研究写作思维,只有从写作实际出发,在写作整体活动过程中把握写作思维的规律,在动态思维场中把握写作思维过程的变化,把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把个体思维与社会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最终揭示写作思维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