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局限性
“处理问题,一般总是先解决前提、大局,然后再做更细的、更深入的分析处理。在做宏观处理时,认为可忽略的因素,在微观处理时,有时会变得重要。同一个问题,从宏观来分析,信息可能是充分的,而在微观分析时,却可能不充分。所以说事物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宏到微,是从‘白’到‘灰’的过程。”[10]写作思维实际上就是要对写作材料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思考,先从大体上做一个构想,这个构想是粗疏的,不完整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这就决定了写作触发思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仅有触发思维不足于写出文章。
首先,触发思维是处于无序状态的。触发思维只解决了写作思维的大致目标,而围绕目标的所有信息内容还处于无序状态,思维的中心任务即确立写作主题的任务还未完成。这时思维材料还是杂乱纷呈的,在写作主体的头脑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加工和整理。
其次,触发思维对外部对象还只具有一种表层认识,宏观的、笼统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初感及第一印象之上的,是属于局部动态规律性的认识,带有明显的表层性、局限性、一般性。也就是平常所谓的就事论事层次,而且主体对细节还不是非常清楚,需要进一步补充细节材料。
再次,触发思维具有不稳定性。触发思维过程中,意念的萌生,情感的涌动,思想的产生,都带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同时,定题的灰色系统,也是不稳定的,这些都随着思维主体对信息的不断摄入而发生改变。
触发思维过程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写作主体拿起笔准备进行写作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触发思维还有很多漏洞,很不完善,凭此进入写作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要想真正进行写作就需要开始进入第二级思维过程,即写作的继发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