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继发思维的方式及其局限性
1.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态,它是从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联想过程是一个神与物游的过程。主体把身之所历、文献所记、作品所写的一切都浮在目前。司马相如论赋的创作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论》)胡应麟论诗的创作说:“荡思八荒,神游万古。”讲的都是联想给主体带来宇宙的广度,当然,这个广度不是任意的、随机的,而是受到制约的。正如诗人艾青所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联想是一种类似事物之间横向联系、纵向拓宽的思维活动过程。
联想是一只有线的风筝,在思维的天空是不自由的,他由一只理性的手操纵着,向着什么方向联想?能联想到什么内容,是由思维主体的意向——主观意图、目的、倾向、态度——决定的。
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12]这是围绕一个痴情人情感失落后的情境进行的时空接近联想。作品通过时空本身不变中的变化所呈现出的张力,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而带来的主体情感失落所具有的生命审美张力。联想的机制是发掘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相似点,在常人看来无关的人、事、物中发掘出常人看不出的相似点,这样无疑就拓宽了人的思维。在写作思维中,联想的目的是要展示思维主体的活力,表现出思维对象的张力,从而增加审美魅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始终围绕文化人的悲苦命运进行联想,在历史的长河里,联想到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意图的。由此可见,在文章写作中,联想机制不是随意展开,而是有理性意味的,是服从于写作目的这一根本任务的,是思维为解决写作问题而运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2.想象,是让虚无转化成为现实的活动
想象的现实基础是虚无,对于现有的呈现于眼前的东西我们不会去想象,我们只想象现在没有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在虚无中想出一个存在,实际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补充、丰富,对人生的一种拓展、完善。当一个小孩子对他的爷爷说,“我要是能长出一对翅膀,一定带着爷爷到天涯海角去看南国的风光,到哈尔滨去看美丽的冰雕。”说明这两处胜景都不在他的跟前,看这两处风景是他人生的一大向往;他想象自己长出翅膀,是因为鸟儿飞翔的翅膀是他所缺少的,如果能长出鸟儿的翅膀,将对他的人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他想象自己长一对鸟儿的翅膀而不是长一对人从没有见过听过的东西,说明想象虽然具有创造性,但是,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不是凭空创造的。他对现实中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让它具有一个新的面貌,一种新的意思。
想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记忆联想不同,关键点就在于改造。但想象要对表象选择、改造、重新组合,又需要知觉材料和记忆联想提供原料。
法国美学家列斐伏尔说:“想象能引导人们进入现实的最深处,发掘隐藏在现实深处的必然规律;同时,能够突破现实事物的外壳,超出直接提出来的事物的范围。”[13]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促进人们认识五官感觉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人预见未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写作是人类探索新的诗意生存方式和途径的活动,因此,它时时需要想象,离开想象,写作就不是探索而是重复生活。写作活动中的想象思维不仅可以突破原发思维对象的局限,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想象思维可以弥补现实思维对象材料的不足,把片断的信息按照合目的性的审美方式连接起来。
3.抽象
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分离、排除或抽出。这里是指透过具体个别的事物产生的对某种结构关系和形式关系的认识,分为逻辑抽象和艺术抽象两种。逻辑抽象是通过展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艺术抽象则通过展示连贯一致的形式结构,把我们带入别样的审美世界。按沃林格的说法,人的抽象冲动基于人的灵魂在自然中无法安居,从而远离自然形式去创造抽象形式,并在这种抽象形式中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所以,抽象是把客体自然形式瓦解以后,为了表现主体自身而构成的一个无对象世界,是对自然形式作系统变形的活动。
继发思维过程一方面是对感知表象的联想、想象,另一方面是对其合目的合规律属性的认识,抽象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
过去我们对抽象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抽象只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应用,只是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现在,人们进一步发现,抽象实际上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也是主要形式,而且抽象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是我们掌握世界的基本智力活动。毕加索的油画《艺术家和模特》就是对现实事物和人物的抽象。理解毕加索对玛丽-萨勒斯·沃尔特的抽象的关键是要意识到,抽象可能并不代表整体的事物,而只代表它们的一个或者几个并不容易看到的特征。毕加索决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模特所处的空间而不是模特本身。要理解这幅画,我们必须注意到,玛丽-萨勒斯·沃尔特并不像大多数模特那样是静止的。她的织针前后里外地摇摆,她必须要整理自己的线团,可能要在它掉到地上的时候弯腰把它捡起来。所以,毕加索是在画她的头、手、臂弯、肩膀划出的圆圈,而在它们运动的时候身体被擦掉了。就好像他在她身上挂上了发光的标记,它们会随着她的运动留下轨迹——这是很多其他对运动感兴趣的人都会想到的一个办法。就像我们在画中看到的,这个人物和这个人物的运动过程被高度抽象了,静止不动的人物形象不见了,只留下对人物形象运动过程的抽象。结果构成了一幅复杂的画。一方面,毕加索用自己本身和模特的现实表现说明,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把她画得很现实。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表现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抽象和认识。这一认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事实,这个事实虽然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很值得我们观赏玩味,因为它很有意思。毕加索用新的画面告诉我们,你也在看,但是你并没有看到这一维度。这一维度只有通过抽象才能发现,不要单是看更要通过抽象思维来发现!敏锐的写作主体能够找出在客体背后隐藏的让人惊奇的特征。他是用头脑看,而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
诗歌是一种高度精练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需要高度有力的抽象。一方面在事物瞬间的运动中,表现出无限的运动意味,再一方面,用时间的运动方式表现出空间的画面。中国古代的田园山水诗人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现代新诗也力求达到具体与抽象融合在一起的效果。例如,王家新的《第四十二个夏季》的一段:
夏季即将过去。
蟋蟀在夜里、在黑暗中唱它最后的歌。
秋凉来到我的院子里,而在某处
在一只已不属于我的耳朵里,
蝉鸣仍在不懈地
丈量一棵老榆树的高度[14]。
这首诗开头都是一般性的具体表述,但是,后半部分开始进入抽象表现,说“秋凉”是一种感觉,在这里诗人把它拟人化了,“我的院子”是具体的,而“秋凉”则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抽象与具象结合,造成诗的意境。在一只“不属于我的耳朵里”,“蝉鸣”在“丈量一棵老榆树的高度”,这就已经完全是抽象表现,然而,这里的抽象是把象抽出来,留在诗中,让它发挥造型功能,只是抽象出来的象,具有更大的绘画能量。所以,文学写作思维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过程,而且必然要运用抽象思维。而优秀的诗人是那种能够迫使词语绘出图画的人。
语言本身也是抽象。很多语词,比如爱、真理、荣誉、责任,都代表了非常复杂的概念。为了简化表述,写作主体从很多可能的文本中抽象出这些词。但是文学的抽象比这个还要深刻。约塞缪尔·汉森认为,诗人的工作是审视物种而不是个体;是说出一般的特征和大的现象……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忽视不是群体才具有的那些小的特征[15]。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抽象都不去说明一些重要的事情,不把重要的东西指名道姓地写在纸上,而是通过抽象方式表现出那些重要的事情,引导读者自己去理解。我们说,凡是诗歌都是创造。因为始终要传达的,是没有指明的事物、无法解释的存在、是耳朵听到的弦外之音、是词语的心情,这些全都无法通过形象思维来独立完成,而是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实现。正是抽象思维以简化的方式给了诗歌一种高雅的质素。真正的高级艺术创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简化的过程,而要实现简化,就必须进行抽象。实际上,抽象几乎伴随着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出那些可以忽略的形式和细节,而保留我们需要的细节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保留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整体。
身体语言也是抽象的。它甚至能够像数学一样充当普遍运用的世界语。当词汇的语言不能起作用时,全世界的人都会转而使用哑语。我们做出面部表情、使用手势,表达出我们的愿望。我们发明了哑剧字谜之类的游戏来测验自己的模拟表演的能力。我们花很多钱来看日本的哑剧或者西方的芭蕾及现代舞蹈,为的就是观看纯粹的,其意义都被简化为动作或者运动的语言。在舞蹈和其他学科里面,抽象获得了本质和纯粹的概念,用亨利·穆尔的话来说,抽象能够产生“最大的直入主题和最多的张力”[16]。所有的舞蹈都是对人类具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的抽象,所有的音乐都是对具有情感表现力的音响节奏的抽象,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具有表现力的话语的抽象。抽象能够提高人对现实中各种存在的外部特征与内在表现力的敏感性。在写作思维中,抽象能够实现写作主体直接进入写作主题之中的目的。
我们学会了抽象,就为自己创造了方便实用的纯粹语言,有了这种语言,就为科学文化及艺术的交流减轻了许多负担,而没有这种语言,便没有哪个人能够发明新的数学、发现新的自然规律、设计表现感觉的新方式、发展新的手势语言或者描述关于人类感情的基本事实。毕加索不断地重复说,自己学会简单、直接地作画是多么的困难,他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个过程。
实际上,抽象对每个领域中的人来讲都是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劳动的。提出著名的写作“冰山法则”的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曾经给编辑写信说,很抱歉手稿有那么长,如果他有更多的时间,他的作品会只有一半的长度。据说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他只需要准备五分钟就能讲一天,但是如果只有五分钟的讲话时间,他就必须准备一整天。诗人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写短诗转向写长诗,他说:“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而写短诗太累人了。”这就是说,写作的本质并不是把单词放在纸面上,而是要学会辨认和去除不必要的单词。当词汇的描述变得越来越抽象的时候,它常常会变成诗歌,因为每一个单词会有更多的指代和含义。不管我们是为文学的目的还是为科学的目的而写作,这都是正确的。抽象是从现实起步的过程,它用一些工具去除多余的东西,从而得出关键的,也常常是让人惊奇的本质特征。
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进行抽象的工具;现实地对它们进行思考;看一看它们的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特点;找到什么可能是最本质的东西;然后过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地方再重新考虑得出的结果。把你得到的东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用哑剧表演出来,唱出来,用散文诗歌写出来,你就会用简单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意义。
继发思维的突出表现就是对现实进行抽象,对世界进行抽象,这样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世界,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思维。
4.推导,是根据已知推出未知结论的思维方式,也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属于理性思维在继发思维过程中的表现
推导有归纳推导、演绎推导、类比推导等等不同形式。人类思维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推出未知。推导,关键在逻辑,在严密的逻辑规则下推导就能获知。推导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更不能胡思乱想。
继发思维是对材料的发展和扩展,理性的推导过程是发展和扩展材料的主要途径。我们一般都能够根据眼前的事实推导出还没有发生的事实,例如,我们看见一个人学习不专心,就可以推导出他将来会上不了大学,无法获得较为高深的知识修养。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导,他不可能有很好的学问,不可能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获得优雅的谋生方式,只能找到相对粗陋的谋生方式。
由此也可以看出,推导一方面是凭借经验进行的,一方面是通过逻辑进行的。在写作继发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对所思维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推导,丰富思维的内容,扩展思维的范围,走出真实的局限,完成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创造。
5.继发思维的局限性
继发思维使主体对思维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范围越来越广阔,想象信息越来越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然而,写作又不可能把所有的思维内容都写进文章中去,因而,继发思维就显得过于广阔而庞杂。
继发思维不断地拓宽思维空间,使思维对象具有广阔的活动背景,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思维对象的各种属性,达到对思维对象的全面认识。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这样庞大的思维背景和复杂的思维对象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取舍,使思维集中在某一点上,以点带面,取其一而反映全面,所以,继发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进入下一步思维过程。
同时,继发思维在写作主体头脑中展示了思维对象的丰富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还处于不确定阶段,随着思维的深入发展将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这是因为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心,没有形成一个集中清晰的主题来统帅,因而处于不确定状态。
继发思维深化了原发思维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未形成明确的写作目的,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写作形式来确定这种认识,思维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扩大思维空间,丰富思维对象的信息,还没有确定运用什么文体形式来物化思维内容,所以思维还得进一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