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章
老 子
【作家作品简介】
《老子》一书为春秋末周守藏室史老子(老聃)所著。传说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请为著书五千言,即此书。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又名《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2]。有无相生[3],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盈[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7],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8],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9]。
【注释】
[1]斯恶矣:这就有丑恶了。恶,丑恶。
[2]不善:恶。
[3]相:互相。
[4]形:指比较、对照。
[5]盈:一本作“倾”,充实,补充,依存。
[6]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应和。古人认为,发于内心为音,外物动而为声。
[7]圣人:古时人们所推崇的德行与智能皆无与伦比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予管束。
[8]作:开始生长,自然兴起。弗始:一本作“不辞”,弗,不;始,创始。这一句的意思是,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之创设始端。
[9]去:磨灭。
【阅读提示】
老子认为,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样一种对立统一规律,正是宇宙永恒、普遍的法则。
老子同时认为,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要善于顺应自然、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所谓“无为”,是说不得无视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4]。居[5],善地[6];心[7],善渊[8];与[9],善仁[10];言[11],善信[12];正[13],善治[14];事[15],善能[16];动[17],善时[18]。夫唯不争,故无尤[19]。
【注释】
[1]上善:最高的道德境界。上,上等,崇高;善,德行,善行。
[2]善:善于,长于。争:相争。
[3]所恶:所厌恶的地方,即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4]几(jī):接近,差不多。道: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指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则。
[5]居:居住。这里指处世。
[6]地:卑下。
[7]心:存心。
[8]渊:沉静,深沉。
[9]与:相与,交往。
[10]仁:仁义,仁爱。
[11]言:说话。
[12]信:信用,真诚。
[13]正:通“政”,行政。
[14]治:治理。
[15]事:办事。
[16]能:灵活。
[17]动:行动。
[18]时:时机。
[19]尤:过错。
【阅读提示】
老子认为,水德最近于道。水避高趋低、自甘卑下,水胸怀博大而能容物,水只知奉献而不问回报,水为潮汛亦必守信践约……水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们自身的道德缺憾。而最高的德行正如水一样,泽被万物而又能与物无争。一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近乎道了。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1],自知者明[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4],不失其所者久[5],死而不亡者寿[6]。
【注释】
[1]知:知道,了解。智:智慧。
[2]明:聪明,高明。
[3]强:意志坚强。
[4]强行:努力不懈。
[5]所:所在。含有根基的意思。
[6]死而不亡:身死而精神长存。
【阅读提示】
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人可能是我们自己,所以老子认为人有自知之明,实属难能可贵;而我们最不易战胜的对手可能也是我们自己,所以老子认为能自胜者必是强者。从主观方面来说,对于我们个人的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往往是我们个性中的那些难以觉察的弱点。因此,发现这些弱点需要我们心有明镜。而面对我们自身的弱点,要坚决予以克服,则需要强大的自制力,这往往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一个人如果容易满足,而不是贪婪成性,他不仅不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拥有更多的财富;一个人如果有所坚持,身体力行,永不言放弃,那他一定是志存高远的人,他一定会成功;一个人如果不迷失其本性,他的生命力一定是坚韧的;一个真正拥有精神财富的人,虽身死而能流芳百世。这就是老子的人生观、幸福观。
(金秀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